日本大学生学习参与调查的理论视点
2015-08-11马志远严骏鹏姚黎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马志远,严骏鹏,姚黎明(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日本大学生学习参与调查的理论视点
马志远,严骏鹏,姚黎明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大学教育质量是大学内部管理制度、教师教育活动和学生学习行为三者间互动的结果。改善和提高大学教育质量需要把握影响大学教育过程的关键因素,大学生学习参与调查是揭示大学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文通过概括性地介绍金子元久教授构建的大学生教育过程参与调查理论思维框架,及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日本大学生学习活动调查实证分析结论,阐述了大学管理制度、教师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参与共同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上述理论性思维和实证研究对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启示。
关键词:管理制度;教学活动;学习参与;教育效果
一、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
大学组织对学生的教育和训练功能大致上由三部分构成。其一,为实现某种既定的教育理念,大学组织通过学术领域的专业划分及相应的课程体系等制度化措施,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其驾驭知识的能力,这些程式化的内容构成大学教育的管理制度;其二,作为上述制度化体系的一环,大学对学生进行知识性训练,具体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每次授课活动来实现,并配合课堂外教师辅助性的指导得以完善,该过程构成教师的教育活动;其三,学生通过课堂听讲和课后的阅读与复习,思考和体悟知识的含义,逐渐形成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并最终形成各自特有的人格体系,此过程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上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构成大学组织对学生教育训练的有效性。
为实现向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目的,大学组织需要在学生的教育训练上拥有较为理想的有效性。然而,上述任何一方面的单独作用都不能对教育质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当三者围绕着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时,才能获得较高的教育质量。问题在于,三者间什么样的构造模式才能发挥其最优的教育效果,什么样的长期机制才能维持其有效性,又该采用何种方法去测度这种有效性?迄今为止,大学组织的管理者、教师及其参与者,大都将教育和学习视作自明的过程。在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组织的教育有效性上,高等教育研究者并没有给出具有概括性和说服力的理论体系。相反,作为人才需求方的社会,特别是经济界,却不断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质疑。
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要把握大学组织内部教育活动及学生学习过程的现状。因此,有必要对大学教育的实际体验者进行调查。只有在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找出大学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针对这些问题构建有效的战略思维理论框架,从而达到有针对性地改革高等教育的目的。
本着上述问题意识,本文对原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授、现日本国立筑波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金子元久教授于2015年元月四日在上海财经大学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讲演内容进行整理,通过介绍其2007年主持的日本大规模学生调查的理论思维框架以及基于大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活动调查的分析结论①,探讨其构建的教育与学习理论对分析我国大学组织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启示。文中有关教育与学习理论的原创性思维均出自于金子元久教授②。另外,文中图表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公布的学生调查数据结果汇总。
二、大学教育质量与学生参与调查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质量是指大学通过知识传授等教育活动对学生人格或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的程度,它是大学教育与学生学习活动互动的结果。要想构建评估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框架,需要对大学教育和学生学习过程以及二者的互动做一个大致的梳理,以便寻找到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并进一步分析其内在影响机制。
大学教育过程具体是由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所构成。大学组织从制度(institution)和空间(campus or classroom)上对上述过程提供约束和环境支撑。图1概念性地显示了上述过程的基本概况。首先,从施教方来说,教师通过大学设定的课程体系向学生传授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其传授的方法是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以及解答学生的疑问完成教授过程。其次,从知识的学习方来说,带有一定职业预期(motivation)的学生要想进入大学学习特定的专业知识,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能力(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在进入大学接受知识传递方的教授之后,对知识进行记忆、理解、领悟,这一过程反映在课堂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上。再次,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进一步对其人格形成产生影响。如果将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上述影响称为大学教育有效性的话,那么这种有效性发生在大学教育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交界之处。大学教育有效性的强弱体现在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上,但其测定在操作上存在几个难点。其一,课堂内的知识传递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育行为,而不同教师之间教授知识的方法存在差异;其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动机及以此为基础的学习行为,而学生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行为难以管理;其三,在学校管理制度上,往往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的最终效果,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其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能力(competence)之间究竟有着多大程度上的直接关系,这一点存有疑问。
图1 大学教育过程概念框架
针对这些问题,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或组织,在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将大学教育质量的测定集中在上述教育过程中的不同点上。按照测量方法的不同,大学教育质量的测量大致上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进行测定。其中最为典型的方法之一是美国教育财政援助委员会③开发的CLA(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④工具。测量采取问答形式,问卷由受过训练的阅卷人员进行评阅,依据这个结果来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字叙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CLA不是在某一时点进行测量,而是注重大学教育带给学生的附加值,因此需要在大学的第一学年和最终学年进行测量。第二种类型是测量不同学科的学习成绩水平。这类测验以ACT⑤开发的各种考试为代表。另外,OECD也开发出了AHELO⑥工具,用于测定学生的一般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该项目已于2012年开始进行实验性调查。第三种类型不是直接测量学习结果,而是通过大规模调查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其代表性做法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NSSE⑦。同时,以研究型大学为中心,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LA)牵头的类似调查CSEQS⑧也在进行中。从严格的意义上说,NSSE和CSEQS并不是对学习成果的测定,而是对学生参与大学教育过程的监控[1]。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社会对大学教育质量的认识不同。例如,早期UCLA(CSEQ)的做法主要是将问题焦点集中在学生学习动机及学习过程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上,我们姑且称之为第一代学生调查。而NSSE和CLA的做法主要是将问题焦点放在大学教育的互动过程对教育质量的影响上,我们姑且称之为第二代学生调查。OECD(AHELO)把评估的着眼点放在两个方面——所有领域的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共同能力”(Generic Skills)和各个学科学生所具备的“具体学科能力”(Discipline-Specific Skills)[2],可称之为第三代学生调查。与第一代和第二代学生调查相比,第三代调查更为注重教育的最终效果,即学生能力的形成。我国一些大学的学者在对上述教育质量评估工具进行汉化后,将其用于评估国内大学教育质量。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相关学者已分别运用汉化版的NSSE和CSEQ展开了一些调查。[3]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使用汉化版NSSE对本校学生进行的调查和分析。分析结论显示:与美国同类院校(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相比,清华在生师互动指标上低于对方,在校园支持程度指标上高于对方。[4]这一结论说明我国大学在硬件上并不逊色于类似院校,存在差异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教育上的互动可能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美国的大学及OECD组织都不得不面对一个共同的难题——学生学习成果如何量化和测定。传统的测定方式是通过考试测定学生的GPA成绩,但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所形成的知识性思考或职业能力并不一定与GPA成绩完全一致。由于大学教育传授的知识总量采用学分制来衡量,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那些能够获取好成绩的课程或给分更为宽松的“名声好”的教师所授的课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拥有好的教育质量。因此,在思考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众多因素时,应侧重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行为。
三、大学教育质量评估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
构建大学教育质量评估理论框架,需要对大学教育和学习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一般来说,对大学教育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大学教育管理制度、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动机。三者间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最终形成大学教育的质量或效果。
1.大学教育制度与教育过程管理
首先来看一下大学教育管理制度和教育过程之间的关系。
为保障大学教育的有效性,大学组织通常在既定的教育理念下,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学习一定的知识量。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在内的一定学习时间,学校通过考试来测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时间折算成学分,学生在取得一定学分并撰写毕业论文后获得相应的学位。
另外,教师在具体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行使一定管理权限,通过考勤、讲授知识含义、布置作业和考试等教育行为,监督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些管理行为构成大学教育管理过程的主要内容。
根据大学组织对教育和学习过程管理的严格程度,大学教育管理制度大致上可分为“管制型”、“探索型”和“中间型”三种。“管制型”教育制度的特点是通过严格管理教学和学习过程,并配以严格的考试制度来控制教育过程和质量。其背后的理念支撑是严格管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目前我国大学基本上是采用这种管理模式。“探索型”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对教育或学习过程采取松散型管理。其前提假设是,学生作为成年人进入大学学习,拥有各自的人生目标(或职业目标)和学习动机,过度管理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自由探索。因此,大学不应过度约束学生。其他类型的教育管理模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2.大学生教育过程的参与
学生一定程度上带着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考入大学,在不同的教育管理制度下,其学习行为的选择不同。考入大学后,学生一方面要完成学校制度规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另一方面还要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选择感兴趣的知识来学习。从制度约束和学生学习行为相互间的影响来看,学生的学习行为可分成规定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性知识的学习两大部分。如果将大学管理制度和学生行为进行交汇的话,大学教育过程可概括为图2所示的概念框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游走于制度内学习和制度外学习(自主学习)之间,大学管理制度和教师教育活动难以对学生制度外学习产生约束和影响。大学教育过程及最终可能获取的效果,受到上述模式的具体构成形式的约束。当然,大学组织内教师教育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同样受其构造的影响和约束。
图2 大学管理制度与教育质量问题
3.大学生学习行为分类
大学教育质量是教育与学习行为互动的结果,最终由学生的学习行为完成。在评价大学教育质量时,学生学习行为构造分析是关键。
如果进一步将大学的制度约束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两个维度进行交叉的话,学生的学习行为可区分成图3所示的四种基本类型。第Ⅰ类:学生预期与学校(或专业)教育目标(或理念)高度匹配,因而可设想学生具有很高的学习动机或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此姑且称之为“高匹配型”学生。第Ⅱ类:虽然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与学校(或专业)教育目标不兼容,为实现自己设定的预期目标,该类学生对制度设定的教育管理过程可能会缺乏热情,在此可称之为“独立型”学生。第Ⅲ类:尽管个人没有明确的未来预期,但认真对待学校制度规定的课程体系,在学习体验过程中寻找自己未来的目标,这类学生可称之为“顺应型”学生。第Ⅳ类:既没有明确学习目的,又对学校教育过程缺乏热情,学生个人游离于学校教育过程之外,可称其为“疏离型”学生。
图3 大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学习行为分类
从大学教育的有效性角度看,显然,学校制度性的教育活动最容易获取“高匹配型”学生的配合,因而教育效果可能最好。“疏离型”学生难以与学校教育活动产生互动,教育效果可能最差。与“独立型”学生相比较,“顺应型”学生可能更为配合学校的管理制度。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统的考试制度并不一定能区分和测定出各类型学生在知识领悟上的差异,特别是能力形成上的差异。
在对学生进行分类之后,可基于上述理论思维组织开展大学生学习活动状况调查,通过测定和观察不同类型学生学习行为的分布及其变动,可进一步分析大学教育过程中哪些关键因素是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育质量的。厘清这种内在影响机制不仅对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还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日本大规模学生调查的数据⑨来观察各类学生的学习体验、大学管理制度及教师教育活动对教育质量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
四、日本大学生学习行为调查与分析
按照上述理论思维,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于2007年在日本大学中开展了大规模学生问卷抽样调查,调查对象来自127所大学,回收有效问卷48233份。同一项目还对大学管理者及教师进行了调查。
1.大学生学习行为构造变动
不同类型学生的调查数据汇总如图4所示。从总体上看,隶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显示出与大学教育不同的互动变化模式。首先,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中,随着学龄的增加,“高匹配型”学生基本上维持在30%左右的比例,而“疏离型”学生的比例从11%增加到近20%,“顺应型”学生大幅度减少,这部分学生似乎转向了“独立型”学生。其次,在理、工、农等专业领域学习的学生呈现出与人文、社会专业学生类似的行为构造特征。再者,教育、家政、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构造变动不大。最后,医疗保健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构造基本保持不变。
图4 大学生学习行为构造变动
仔细思考不同专业领域学生学习行为构造的变动,大致上可以得出以下推论:(1)人文、社会专业领域的知识是对于社会及其成员的解释体系,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随着学龄的增加,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寻找到自己未来的目标,这部分学生表现为图4中“疏离型”比例的扩大;而另一部分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体验寻找到了自己未来的目标,这部分学生表现为“顺应型”比例的减少和“独立型”比例的增加。(2)理、工、农专业领域的教育与职业有着相对密切的对应关系。尽管如此,学生的学习经验表现出与人文、社会专业领域相同的构造。这是日本工科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其原因可能是私立大学比例过高。(3)相对上述两类专业领域的学生,教育、家政、艺术类专业学生可能入学时的职业倾向比较明确,因而“高匹配型”学生的数量相对较多。(4)医疗、保健类专业学生表现出与学校教育内容高度匹配的倾向,可能与其入学时的职业预期紧密相关。
2.教学活动对学习行为的约束
大学教育通过教师的教育活动和管理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管理行为大致上可分为“管制型”、“诱导型”和“参与型”三种类型。所谓“管制型”教学是指教师从制度上重视包括课程及考试等在内的教育管理过程,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严格管理的教育模式;“诱导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趣味性上下工夫,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而组织教学内容的教育模式;“参与型”教学是指重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教育模式。不同类型的教育或管理行为必然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反应,最终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
图5显示了以日本大学生调查数据为基础汇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体验到的教师教育活动来看,日本的大学教师采用“管制型”教学最为普遍,采用“诱导型”教学的教师也占相当比例,但不太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学生“参与”。
图5 大学生体验到的课堂教学模式
日本大学普遍存在的管制型教育模式的文化基础可能来源于日本高等教育体制所采用的德国模式。日本的大学,特别是国立大学,普遍存在着重视研究、轻视教育的文化氛围。原因在于,日本大学教师有着很强的研究意识,认为研究比教育更有价值,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当今普遍重视大学教育质量的社会大环境下,日本大学教育的这一弊端理所当然地受到日本社会普遍的指责。
3.教育过程管理与教育效果
大学教育制度与教师主导的教育过程是如何影响不同类型学生学习效果的呢?表1显示了上述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回归分析及检验结论。表中数据仅显示了统计检验上有显著差异的数字。
从表1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大学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管制型”教学模式无论是对“高匹配型”学生还是对“顺应型”学生的学习而言,都起到了负面的效果;其二,在课堂教学中,“互动、参与型”教学模式对各类型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正面的影响。其中,对“疏离型”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的分析结论引人深思。
表1 教育管理与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五、讨论与启示
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金子元久教授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基本理论思维以及基于调查数据得出的充满洞察力的分析结论。其系统性思维及实证性分析对我国大学教育有如下启示:
首先,我国大学的教育管理模式与日本基本类似。虽然在大学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教师教育活动更多地采用管制型教学模式,大学制度鼓励用规定教材和标准化方法开展教育活动。近些年来,这一做法有强化的趋势。从日本大学生调查的分析结论看,这种做法并不能很好地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次,我国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目的上存在着与日本大学生类似的状况。考入大学后,相当多的学生对未来的人生或职业目标没有清晰的规划,一部分学生游离于大学教育活动之外,为数更多的学生则是跟着学校课程体系走。大学应如何引导学生融入教育过程,借此提高大学教育过程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是提高我国大学教育有效性的重大课题。
最后,从日本调查数据的分析结论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对大学教育质量有积极效应。但在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和政策诱导下,我国大学在内部管理上越来越重视教师的研究业绩。由于教师职称与工资和绩效挂钩,教师不得不将更多时间用在发表论文及课题上,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何改善该状况,日本大学生调查实证分析的结论应引起我国大学管理者的重视。
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我国大学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多有指责。大学组织的管理者及教育活动执行者都应该认真反思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以调整和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办出世界一流的大学。从这个意义上说,金子元久教授关于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思维和实证分析对于改善我国大学组织内部的教育管理模式,更进一步说,对于我国大学改革极富参考价值。
注释
①2007年1月至7月,由日本文部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学术创新研究经费)资助,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科在日本实施了大规模学生调查。调查目的是搞清楚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学习现状。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日本大学教育的战略举措。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共有127所,调查学生总数为48233名。
有关调查的目的说明详见网址:http://ump.p.u-tokyo.ac.jp/crump/ cat77/cat82/;
调查数据汇总详见网址:http://ump.p.u-tokyo.ac.jp/crump/resource/ gakubukei2008_01.pdf。
②本文是对金子元久教授2015年1月4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讲演内容的整理。由于作者自身能力的局限,可能存在疏漏或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③美国教育财政援助委员会(The Council for Financial Aid to Education,简称CAE)由通用汽车公司于1952年建立,其使命是促使更多市民进入大学学习。
④关于CLA调查的具体细节和内容,请参照美国教育财政援助委员
会官方网站:http://cae.org/participating-institutions/cla-overview/。
⑤ACT为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的缩写,是美国民间大学入学资格考试之一。关于美国ACT大学入学考试组织的资料详见其官方网站:http://www.act.org/。
⑥AHELO(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utcomes)为经合组织OECD开发的教育质量测定工具。关于AHELO调查的具体细节 和 内 容 ,详 见 OECD官 方 网 站 :http://www.oecd. 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
⑦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是由美国印第安
纳大学主持的大规模学生学习参与调查。关于NSSE调查的具体细节和内容,请参照其官方网站:http://nsse.iub.edu/html/about.cfm。
⑧CSEQS(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Survey),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于1979年开发和实施,2014年被NSSE调查所替代。关于该调查的具体细节和内容,详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官方网站:http://cseq.iub.edu/index.cfm。
⑨日本国立东京大学大学经营政策研究中心于2007年在全日本针对127所大学进行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233份。相关内容详见其官方网站: http://ump.p.u-tokyo.ac.jp/crump/resource/kiso2008_ 01.pdf。
参考文献
[1]金子元久. 大学教育力[M]. 徐国兴,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9: 107-108.
[2]高光, 张民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三大国际教育测试研究比较[J]. 比较教育研究, 2011(10): 29-32.
[3]李湘萍,马娜,梁显平.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估工具分析和比较[J].现代大学教育,2012(1): 34.
[4]海蒂·罗斯, 罗燕, 岑逾豪. 清华大学和美国大学在学习过程指标上的比较:一种高等教育质量观[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4): 41.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简介:马志远,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日本国立东京大学毕业,教育学博士;严骏鹏,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姚黎明,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辅导员,硕士。
Japanese Undergraduates'Engagement Survey:Theoretical Viewpoints
MA Zhi-yuan,YAN Jun-peng,YAO Li-m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 result of interaction among interna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learning behaviors.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we need to identify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educational process at universities.Undergraduates'engagement survey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veal the effect of higher education.In this article,we first generally introduce Kenko Motohisa's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undergraduates'engagement survey and the empirical evidence based on Japanese undergraduates.Then we describe the internal mechanism through which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is influenced by universities' management system,teaching method and students'engagement.At last,we reveal the implications of theoretical thought and empirical studies above on the enhanc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in China.
Key words:Management System;Teaching Activities;Learning Engagement;Educational Resul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