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协同创新相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15-08-11金泽龙

图书馆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电脑图书馆素养

金泽龙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300)

近年来,图书馆与信息素养关系的议题在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如分析图书馆本质与信息素养内涵衔接、信息素养如何融入图书馆教育中等。但以大学生自评角度探讨其信息素养的培育与图书馆资料利用效能,学生整体信息素养能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以及依据职场导向需求对未来进行评鉴研究等目前仍较缺乏,故本文拟通过自评调查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1 信息素养及影响因素

关于“信息素养”定义,最常被人们提及的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的界定:“个人能察觉到何时需要信息,且有能力找寻、评估与有效利用所需信息”。而关于信息素养范围,1994年美国学者麦克库劳(McClure)提出应从结构上进行认定,即包含传统素养(traditional literacy)、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电脑素养(computer literacy)及网络素养(network literacy)等四方面。 整体而言,信息素养是将传统、媒体、电脑和网络等素养,通过适当的教育与训练,培育人们具备了解信息价值,在需要时能有效率地获取、评估、组织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并以此来解决问题。

信息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需通过继续学习才能获得。部分文献显示,在个人背景因素方面,信息素养与学历及每周使用电脑时数成正相关;自有电脑设备的用户信息素养较高;英文能力不足是造成信息素养学习的主要障碍。在学习经验方面,积极参与图书信息利用指导活动或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生,在“接受新知动机、技能取得”方面强于未参与的学生;学习过图书馆相关课程的学生,图书馆素养及网络素养较高;“几乎每周上图书馆”的学生强于“两个月才上一次图书馆”的学生。

因此,本文将对个人因素(如学制、有无电脑设备、上网频率、英文程度)与学习经验(如到图书馆频率、接受图书馆藏利用教育、学习电脑相关课程、信息素养知识融入课程)等因素进行研究,以高职学生之个人背景因素及学习经验为自变项,信息素养能力为依变项,探讨其间是否有显著差异,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因素的研究架构

2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问卷设置“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自评表”,内容涵盖高职学生的个人背景因素、学习经验及信息素养能力等三部分。个人背景因素包括:学制、电脑设备、上网耗费时间、英文程度、班上成绩排名。学习经验包括:到图书馆的频率、参加图书馆藏利用教育、资料库训练、老师安排或自行利用网站、电脑及信息素养课程学习(电脑应用概论或学术写作或信息概论等)的频率、利用图书馆资源(查阅资料或整理资料或运用简报等)的频率。信息素养能力包括:传统素养、媒体素养、电脑素养及网络素养四大向度。各向度之说明、内容等情况见表1。

表1 信息素养能力向度之说明与内容

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先进行表面效度检定,请教育学者、职场人、信息素养课程老师等4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检定,将问卷初稿的42题修改为31题,平均CVI值为0.87。(CVI[Content Validity Index,内容效度指数]是心理科学应用的一种工具,指测验或量表内容或题目的适切性与代表性,即测验内容能否反应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能否达到测量的目的或行为构念。正常情况下,I-CVI应大于0.78,S-CVI/Ave应大于0.9。)

根据遗漏值检验、平均数、极端组比较、相关系数、因素负荷值等五个指标进行检测,删除2个不理想指标题后,共保留29题。在每一个项目指标,加以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四个等第评判要求,其中“非常同意”为4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分数越高表示能力越好。在正式进行调查前,选取高职大三毕业班学生共150人,进行先驱研究(pilot study),其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95,表示本问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同时,问卷的稳定性相关系数达69(p<.000),表示本问卷有中度相关。

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以广东省四所高职院校的高职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43份,回收有效问卷808份,有效回收率95.9%。

3 调查结果分析

以SPSS12.0软件为统计分析工具,利用次数分配、百分比、平均数、标准差及t考验(t-test)、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薛费氏事后比较法(Scheffe's 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等统计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及推论性统计分析。

3.1 个人背景因素调查描述

在研究对象中,以大一学生最多(61.4%),其次为高职(2+3)学生(18.7%)和大二学生(16.3%),大三学生(3.6%)最少。在成绩方面,班级名次以11-20名组较多(28.5%),多数(71.7%)学生没有参加英语(A、B级或四级)考试。他们大多有电脑设备(92.5%);每天上网时间平均以5小时以上最多(30.5%)。个人背景因素详情见表2。

表2 个人背景因素与信息素养能力之差异分析 (N=808)

3.2 个人学习经验调查描述

研究对象到学校图书馆的频率以每月1-2次最多(40.9%),但有1.5%学生从未到过学校图书馆。多数学生未参加过图书馆举办的馆藏利用教育活动 (75.4%),曾接受老师安排进行图书资料检索的占48.8%,有61.5%的学生会自行利用图书馆网站学习。近八成的学生学过“电脑课程”,而学过“学术写作”“信息概论”及“图书馆信息利用”的比率均较少,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学习中经常需要查阅、整理图书期刊资料及运用软件做口头报告。个人学习经验因素详情见表3。

3.3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现况描述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估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9题单题得分范围介于2.52分到3.55分,依平均分数排序,得分最高的前三个变项为“使用文书处理软件完成一份报告”(电脑素养)、“阅读、发送及删除电子邮件”(网络素养)及“使用电脑管理系统整理资料”(电脑素养)。此三项均属于电脑与网络操作能力,且每项得分均大于3分,显示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已具备职场信息素养中电脑操作的一般能力(文书处理、电脑管理系统、网络与电子邮件应用)。

表3 个人学习经验与信息素养能力之差异分析 (N=808)

得分最低的前三个变项为 “多媒体设备使用”(媒体素养)、“利用进阶技巧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网络素养)及“将网络上的资料未做修改直接复制在作业上”(网络素养)。其中“多媒体设备使用”属于多媒体操作,高职学生认为能利用视听与多媒体资料、能操作各式视听及多媒体器材是信息素养能力中需求较高的项目。“利用进阶技巧扩大或缩小检索范围”属于搜寻技巧,经研究发现,寻找资料途径与技能不足是学生运用信息困难的原因,表明高职学生的进阶搜寻技巧仍需加强。而“将网络上的资料未做修改直接复制在作业上”,属于网络使用伦理。针对学生评测信息素养能力,学生回答大多以快速方便为原则,很少注意信息的品质或伦理的问题。部分文献提及,使用信息伦理已是信息学科最重要的授课内容之一,而本研究显示,网络伦理教育似乎仍显不足。

表4显示,此次调查信息素养能力整体平均得3.1分(分数范围:1-4分),表示高职学生在毕业前信息素养能力已达到中上程度。与国外信息素养所限定的5项要求、22个指标蓝图、5点量尺测量的标准信息素养平均值3.76结果相近。另外,本研究信息素养的四个向度平均分数显示,范围介于2.63分到3.30分,也与国外标准评量信息素养各向度、以五分量表之平均得分均大于3分结果相似。电脑素养、网络素养、传统素养及媒体素养得分范围介于3.08分到3.27分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国外制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相近。

再从平均分数排序来看,本研究中,“电脑素养”得分最高,这可能与国内大学教育中,将电脑课程列为必修科目的比率较高有关;而“媒体素养”得分最低,可能与老师对学生课堂的要求多以纸本形式呈现有关。因此,在教学形式多元化和媒体素养需要程度逐渐增大之情境下,未来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应考量是否引导学生多加操作及利用多媒体资源,以提升媒体素养能力。

表4 信息素养四大向度之得分统计表 (N=808)

4 研究结论

4.1 个人背景因素对信息素养能力之影响分析

表2中,个人背景因素显示大三学生之信息素养平均得分高于高职(2+3)、大二与大一学生,表明高年级对图书馆资源的熟悉度最高,信息量积累会影响信息素养培育。高职的大一、大二学生上课时段较为频繁,且多为通识课程的基础学习,对于学校的资源利用较为不熟。而大三学生较强调专业学习,是否因此造成大学层级教育体系的学生信息素养有所不同,可以进一步探讨。

研究发现,学生上网时间与信息素养有显著差异。每天平均上网时间1小时之内者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低于2小时及以上者。从结果看,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并不陌生,建议在教学活动中,可加入网络运用如搜寻信息的学习方式,建立对网络使用的熟悉环境,加强资料库查询的使用方式。

研究显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信息素养平均得分高于其他组,但人数较少。英文水平不高,导致看不懂英文网站及英文资料库内容,表明英语能力会影响信息素养。英语是国际性通用语言,许多有价值的网站与学术论述使用英语,熟练的英语可保持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及全面性和阅读便利性,才能拥有完整的信息素养,故未来在提升信息素养的同时,学生的英语能力需要一并考量。

研究还发现,信息素养得分与学生的班级学业成绩排名有显著差异。虽然这项考量在以往的议题并未被讨论,但许多的研究显示学业成绩与学习策略是有关的。学习策略包括态度、动机、时间管理、专心解决等,其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信息素养知识获取是“方法”比“答案”重要,是激励学生在日后永续学习的动机。因此,面对学业成绩较低的同学,宜强调学习“方法”的策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在本次调查中,仅不到一成的学生没有网络设备。在信息化时代,在电脑网络的普及以及电脑使用场所(包括校园、图书馆、工作场所等)非常方便的前提下,有无网络设备不会影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会因个人背景因素不同而有差异。

4.2 个人学习经验对信息素养能力之影响分析

研究发现,学习因素中除了“参加图书馆举办馆藏利用教育活动”、有无学过“信息概论”及“图书馆信息利用”课程等三个变项外,其他变项均呈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学生到图书馆的频率大于每月1-2次者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高于每学期1-2次者;曾接受图书馆藏利用教育活动(如自行利用图书馆网站学习、安排图书馆员协助学生利用电子资源、运用资料库查找关键字、提高搜寻资料技巧等)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较强;在引用参考书目的行为表现上,学生参与前后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在促进信息素养技能的发展上,图书馆员与老师之间是互补性角色。建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将馆藏教育、馆藏利用资源置于图书馆网站上,并列入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教学课程安排图书馆资源利用内容,鼓励学生多运用多检索,获取相关专业职业信息。

研究显示,学习过“电脑课程、学术写作、信息概述、图书馆信息利用”等课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较强,尤其是学习过“电脑课程、学术写作”课程者与未学习者差异显著。目前,国内高职教育有关信息素养的课程规划中,除了电脑课程为必修外,其他课程多为选修课,且选修过相关课程的学生不及四分之一。表明学校在提升信息素养的课程规划上略显不足,教师应提供更多相关的课程给学生选择。

信息素养融入课程的调查发现,在学生的作业中,资料引用经常不一致,这是影响信息素养知识学习的因素。若对如何找寻资料和整合资料要求不严格,学生在准备报告的过程中,就不会考虑引用资料的伦理性。调查发现,有七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中经常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搜寻文献、整理图书期刊信息、运用简报做口头报告等活动,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平均得分较高。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会因学习经验不同而有差异。

5 总结

本调查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最常用的信度分析方法,采取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进行评值,在确定内在一致性Cronbach's α为90,专家内容效度检定CVI值为3.7的基础上,分析结果发现:

①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平均得分是3.1分(最高分4分),已达中等程度以上。

②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会因个人背景因素不同而有差异。

③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会因学习经验不同而有差异。

本实证研究只选择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结果归纳结论,确定了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有必然的相关影响。建议学校和教师以协同创新的视角于教学中安排图书资料检索的学习活动,加强对英文资料库的介绍,掌握查阅或整理图书期刊资源手段,以特质性要求设计各种课程规划,提高学习成效,以此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力。

另外,除了以学生自我评价信息素养的能力外,未来将可扩大研究范围,探讨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还可用考试与测验,或加入对职场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或研究进阶教育提升信息素养方向等方式来比较其差异性。

[1]刘涛.走向元素养: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动向[J].新世纪图书馆,2015(1):9-12.

[2]张晴.分析高校图书馆优势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77-78.

[3]庞宇平.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6):175-177.

[4]金泽龙.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图书馆与教学共赢共促[J].图书馆学研究,2014(3):64-68.

[5]李金芳,刘霞.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协商课程模式建构[J].情报资料工作,2014(3):99-102,112.

[6]刘冰荣.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现路径探讨[J].图书馆研究,2014(1):117-120.

猜你喜欢

电脑图书馆素养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图书馆
强化学习及其在电脑围棋中的应用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