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云环境的图书馆学科共享创新平台建设*

2015-08-11刘宏艳

图书馆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协同数据库学科

刘宏艳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广东 江门 529060)

1 引言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组织的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一级学科水平评估结果引起了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1]。此后,一些省市先后开启了新一轮学科建设的高潮。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2年3月23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2011计划”)和2012年5月4日联合推出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要求,高等学校要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整合创新资源,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科研氛围[2-3]。因此,构建高质量的协同创新平台已成为许多高校最为紧迫的工作。

学科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是当前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因此,高校可以将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综合起来,重点建设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学科协同创新平台脱胎于原来的学科信息门户,融入了协同创新这个新元素。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构建需要将云计算技术利用起来。本文以支撑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协调发展的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为研究对象,从图书馆提供学科服务的角度,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从技术实现角度,设计支撑学科建设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方案。

2 云计算技术和协同创新平台相关研究述评

美国数据研究IDC咨询公司将云计算视为驱动IT行业未来20年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图书馆功能及服务的拓展。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三期项目建设规划将云计算平台作为支撑技术[4]。近年来,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关于云计算的研究迅速升温,相关学者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如:喻晰和王敬一结合云计算技术,探讨了如何构建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并描述了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服务流程和运行机制[5];陈臣和韩金仓(2013)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框架、服务模式和服务途径[6]。现有研究主要着眼于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但还没有文献专门论及如何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学科服务平台。

协同创新理念起源于协同制造和开放式创新,前者指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内外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等领域精细合作,通过改变业务经营流程实现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目的;后者指一个组织可以从其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有价值的创意和优秀的人力资源,运用外部和内部的研发优势在外部或内部实现研发成果商业化,并在使用自己与他人的知识产权过程中获利[7]。为实施协同创新,需要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李守伟等(2013)结合“2011计划”中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的设计过程,从管理学视角系统分析了协同创新平台的总体架构,包括组织管理、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研发模式、产业化、创新文化、国际合作和评价体系等八个部分。现有关于协同创新平台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讨论“2011计划”中的协同创新平台如何有效运行,鲜有文献结合学科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论及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

3 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和目标

学科建设是高校对学科进行人、财、物以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组织的过程,包括围绕学科方向的选择与确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建设、科学研究活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及人文环境建设等展开的各项工作[8]。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大学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工作。协同创新平台则是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为目标,通过人力、知识、技术、基础设施、资本、信息及政策等各种创新资源的流动而形成的组织系统。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是以协同创新为基本理念,通过构建开放、创新、前沿、共享和稳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科建设上水平提供机制和条件。高校需要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构建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要服务于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一般而言,学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突出的社会经济效益。要想实现前述目标,需要大力建设支撑学科发展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对于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但因其工作量大、维护困难等原因,成为学科建设服务平台中的薄弱环节,多数高校只作了简单的学科导航。学科相关的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和不同专家手中,因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手段,造成大量重复研究和信息资源浪费,阻碍了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梯队形成和科研团队的建设。此外,在现有学科资源基础上如何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组织和机制,广泛整合多方资源,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切实提升学科的科研水平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目标如下:(1)构建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教学科研人员了解学科发展动态、高效设计研究课题和凝练研究方向提供支持;(2)构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帮助学科成员把握学科前沿、最新方向和合作机会,从而不断拓展新的科研领域和促进创新资源流动;(3)跟踪学术动态和前沿,把本学科的新动态、新趋势及其潜在价值和深层次的内涵揭示给本学科团队成员;(4)提供成果共享平台,促进学科团队成员增进了解、增加合作和扩大科研成果影响力和经济社会效益;(5)构建资源整合机制。学科只是创新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平台发挥作用的根本在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为实现各方创新主体的合作共赢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4 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总体架构和实施方案

图1 云计算环境下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总体架构

对于具体的某高等学校来说,应建设一个集成式“学科协同创新中心云平台”,拟建学科各自申请一个域名,各个学科平台网站的建设遵循同一开发标准,实现统一的界面风格,采用类似的功能模块建设自己的学科,避免用户进入每个学科平台都需要熟悉页面布局和功能模块,使用户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平台基于统一的云数据中心,实现单点登录,用户只需注册一次,就可在权限范围内使用不同学科门户的功能信息,便于跨学科用户使用。不同于已有以信息为主导的学科门户或以数据收集整理为出发点的特色资源库或数字图书馆等的建设思路,本文认为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应以用户(专家、学者、教师、学生)的活动、应用、需求为导向和出发点,把用户需求放在首位,按用户需求、应用习惯及方便用户使用的操作方式,建设一个全新理念的统一服务平台,重点做好需求分析,避免盲目建设。结合云服务平台提供商的运行模式,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学科协同创新平台总体架构。该架构呈现以下特点:(1)由用户需求层、应用服务层和云服务层构成;(2)用户需求层的作用是提炼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上各类用户的具体期望和要求,为应用服务层的功能模块设计提供依据,在运行中通过Web浏览器、无线终端等与云服务层实现交互;(3)应用服务层依赖云服务层提供的基础服务,通过提供学科数据库、虚拟社区等各项功能,满足评审专家、著名学者、学科教师和相关学生的需求;(4)云服务层的作用是提供各种通用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公共服务。本文提出的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总体设计思路是,根据四大类用户对学科平台的需求,提供学科信息、虚拟社区、常用软件、网上报告厅、学术成果推荐、协作平台六大应用模块。对于需要建设学科平台的高校或学术科研机构,首先利用通用功能模块搭建具体学科的应用框架,然后在客户端通过简单窗口拖拉等功能就能实现所需要的应用界面;与淘宝类似,每个学科平台对应淘宝平台里的一个商家用户,当其申请加入平台时,每个学科整理数据的学科馆员和维护学科资源的系统管理员,只需通过定制功能设计好自己学科平台的界面,把数据上传或把经过人工或自动过滤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点击发布,把技术方面的维护及硬件设施交给云服务商解决,既节约成本,又降低对图书馆或系统管理员专业技能上的要求。

本文提出云计算环境下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三层建设方案,每层需要建设的内容和建设方法如下:

(1)用户需求层的关键是挖掘平台不同类型用户的具体需求。首先,把平台用户分为学科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四大类,通过调查分析挖掘用户需求心理及使用信息的习惯,搜集每类用户最常用的功能及有待解决的功能等,调查用户最喜欢的信息获取方式及用户最不喜欢的网上信息等。其次,对本学科专家学者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建立四类专家学者数据库:①本学科国内外普通学者数据库;②学科评审专家数据库,如项目评审专家、论文同行评议专家、科研成果鉴定专家等;③校内学科专家数据库。学科发展离不开对本校学科资源的了解,在各种学科建设活动中经常要填写学科专家的个人信息、成果信息等,专家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有助于专家之间增加合作和促进团队建设;④用户数据库,主要指对本学科有兴趣的科研工作者、教师和学生。对这些用户信息,主要作为注册用户来收集,跟踪其动态,为信息统计、成果推荐提供数据来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科评审专家数据库的建设非常重要,主要原因在于学科建设离不开这些专家的参与,越是高层次的评审,越需要与这些专家进行密切的沟通,以增加其对学科成果的熟悉程度。该数据库的建设过程是情报搜集过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这类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学科评审专家数据库中的信息要实行严格的权限控制,要根据各种信息的重要程度和隐私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和传播,避免过度共享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负面影响。

(2)应用服务层的关键是建设丰富的功能模块,既包括学术信息和资源的收集,也包括信息和学术资源的利用渠道。对存储在学科平台上的信息资源而言,既可以是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的论文数据、著作数据、经典文献数据和学科期刊数据等结构化信息,也可以是视频、音频和图像等形式的非结构化数据。具体而言,学科协同创新平台需要提供以下信息和服务:①学科信息。收集与本学科相关的国内外信息,包括学术论文、著作、学科研究数据等以及国内外关于本学科的会议信息、会议报告及其视频、教学案例、本学科有待解决的课题等。学科信息的收集,不仅由管理工作者主动收集,也接收用户使用过程中推荐提交,经过人工和自动两种过滤方式发布,建立学科资源用户共建机制。其中:论文数据库的信息来源如Elsevier、EBSCO、中国期刊网等大型文献数据库,遵循手工过滤和自动过滤相结合原则,搜集、审核、整理和补充论文信息;著作数据库的建设包括从大型文献数据库中直接提取和学科专家推荐后专人整理录入两种模式;经典文献数据库采取学科专家推荐的方式建设;学科期刊数据库应包含本学科主要学术期刊的投稿信息、审稿专家和期刊收录等信息;学科研究共享数据依赖学科专家的努力,把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学科数据主动添加到平台数据库中;会议数据库包括会议信息发布和已召开会议的资料上传以及与之有关的信息资源如视频、音频和图像。②虚拟社区。在这个网络社区里,同行学者可以参加学术会议、讨论学术问题,在家中就可以召开国际会议,为无法参加学术会议的学者们提供低成本参与会议的机会。③常用软件收集。对许多专家学者来说,他们对计算机软件服务的获取并非熟悉,再加上下载网上软件浪费时间以及“流氓软件”的骚扰,许多时候花费大量时间,却没有找到一款理想好用的专业软件。所以,收集常用软件,为专家学者们节约了时间,提高工作效益,十分必要。④网上报告厅,到目前为止,数据库商如超星、爱迪科森都开发了内容丰富、质量相当高的网上视频报告,图书馆和数据库商合作,签订协议,从学科分类的角度购买挂接一些与学科相关的网上报告。⑤学术成果推荐。提供全面、快速、高效获取研究工作相关的科研信息(最主要的是本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科研成果),以便学科专家基于这些信息做出正确的科研发展战略和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⑥协作平台。这是学科创新平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协作平台要整合论坛、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三种交流工具,学科专家利用该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如本学科知名期刊的投稿经验和体会、会议心得和信息推荐、热门研究领域讨论、合作信息发布等。

(3)云服务层的关键是提供学科协同创新平台运转需要的基础设施服务。每个学科平台必须配套提供基础设施,这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实施前提供足够资金购置用来保证平台上线的软硬件设施;②实施后期要提供足够的平台运行维护技术人员与更新硬件设施的费用。这部分是平台实施运行过程中投入资金最大的一份工作。在目前高校及科研机构普遍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平台勉强上线势必会出现硬件无法更换或技术维护人员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平台运行效果不佳,让学科创新平台上的用户逐渐失去信心,最终出现平台无人问津的局面。因此,作者认为学科协同创新平台运行需要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应该由云服务商提供,学术机构只需每年以一定的费用购买即可。

5 结论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评估和“2011计划”,都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解决图书馆如何服务新形势下高校学科建设的新要求,本文提出高校图书馆应以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为抓手,通过构建资源共享、应用集成和科研协作的公共创新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本文讨论了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内涵和建设目标,构建了云计算环境下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和实施方案,详细阐述了架构中用户需求层、应用服务层和云服务层的具体建设内容。该建设方案的特点是从平台用户的需求出发,突破了以往从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视角进行研究的藩篱,强调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需要学科专家和图书馆共同完成。当然,本文只是初步探讨了学科协同创新平台的基本内容和粗略思路,还没有涉及具体功能模块的设计和开发,这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1]杨院.构建我国学位点评估标准体系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7):25-28.

[2]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等.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79-84.

[3]李守伟,杜霖琳,李备友.基于2011计划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设计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6):49-54.

[4]王文清,陈凌.CALI 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13-8.

[5]喻晰,王敬一.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架构研究[J].情报科学,2011(7):1049-1053.

[6]陈臣,韩金仓.基于定制服务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与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3(1):71-76.

[7]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8]惠淑敏.支撑学科建设的信息门户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5):28-31.

猜你喜欢

协同数据库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超学科”来啦
数据库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数据库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