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鸡大学”何以屡打不死

2015-08-10丹青

人民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野鸡大学文凭大学

丹青

钱钟书先生文学名著《围城》,让人们认识了“克莱登”这一虚假大学代名词。堂堂的大学也能造假?这在一般人眼中或许有些不可思议。然而,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走向“大众”,许多“克莱登”已悄然来到人们身边。

鱼目混珠的“野鸡大学”

对于十年苦读的莘莘学子以及家长而言,谁能想到,“中国邮电大学”“上海工商学院”“中国科技管理学院”……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大学,实际上却是名副其实的虚假大学,而事实上,类似的“大学”还不在少数。

对于各色的虚假大学,舆论习惯用“野鸡大学”来形容。这俗的称谓与高雅的大学相配,反映出民众对虚假大学的厌恶。

何为“野鸡大学”?记者通过百度得出:野鸡大学,指一些大学或学院随便向学生发证书、文凭等,而这些证书或文凭并不获部分雇主或一般大学所承认。“野鸡大学”所涉及的欺骗内容,既有可能是假学校,也有可能是假学历。

近期,第三方教育研发机构“上大学网”发布的四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再次引发社会舆论对“野鸡大学”的高度关注。虽然媒体以各种形式实时跟进,但这则报道实际上算不上“新闻”。

本刊记者通过对“上大学网”查询发现,自2013年6月26日首发《百所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2013年7月23日发布《第二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到2014年7月11日发布《第三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再到近日发布《第四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上大学网”迄今共发布了四批国内虚假大学警示榜,共涉及328所不具招生资格、没有办学资质、涉嫌非法招生和网络诈骗的虚假大学。

之所以“旧闻”变“新闻”,很大程度上在于这则报道发布于高考时节。

尽管“野鸡大学”年年喊打,但每年高考招生录取时节,总有一些学生、家长受到欺骗。究其原因,在于许多“野鸡大学”摸准了学生、家长上大学的迫切心愿,在“包装”上下了很大功夫。

记者细数这些所谓的大学,几乎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许多大学冠以“中国”“北京”“科技”“理工”“工商”等吸人眼球的字眼儿,听起来的确“高大上”“响当当”。如果不经核实,单从“校名”上判断,别说对大学缺乏了解的学生、家长难以分辨,就是一些专业人士也未必能够完全分清。因为有的“野鸡大学”,听起来甚至比正规高校还让人信服,正如有人所言,“把河南省的正规高校中原工学院,和虚假大学中原工业大学放在一起,一般考生和家长都会认为后者更像正规大学”。

除了有一个“好名字”,在校址选择上,“野鸡大学”也可谓费尽心思,他们往往喜欢往名校聚集地“扎堆”,以增加诱惑力。由此,北京、上海等地成为了“野鸡大学”多发地。据有关统计,“上大学网”曝光的前三批210所虚假大学中,北京一地就占了83所,占比44%;上海次之,有15所,占比8%。

此外,对于信息查询主渠道的学校网站,这些“野鸡大学”也耍起了花招。比如,从域名来看,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官方网站的域名后缀都为“.edu.cn”,但是虚假大学这种网站都是用工商、金融企业的那种“.com”或者“oip”或者“.cn”。这看似细微的技术细节,却足以让一些家长、学生误入歧途。

打不死的“野鸡大学”

对于“上大学网”公布的虚假大学名单,北京市教委第一时间做了回应:经核实,相关学校均未经北京市教委批准,绝大多数设立网站进行虚假宣传,从事非法办学活动。市教委将联系公安机关依法进行清理。

实际上,近年来每到高考季,教育、公安等有关部门都对“野鸡大学”予以了警示。尽管如此,“野鸡大学”依然会掀起波澜。“野鸡大学”何以有立足之地?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尧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野鸡大学”之所以有市场,有考生自身的因素:一方面警惕性不高,一些考生被“野鸡大学”以各种诱饵所蒙蔽;另一方面,侥幸心理作祟。一些考分不理想、上不了正规大学的考生,明知“野鸡大学”有问题,却抱着混文凭的侥幸心理进入。

众所周知,“野鸡大学”大多打着“高大上”的校名满足家长的虚荣心,以骗取生源,通过出售假文凭等方式获利。尽管“野鸡大学”使了一些小伎俩,但如果仔细分辨,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野鸡大学”的存在,“野鸡大学”屡打不死,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寿斌认为,“野鸡大学”之所以如此猖獗,“一者因为有利可图,导致很多人趋之若鹜;二者违法成本较低,导致很多人铤而走险。”

王寿斌告诉本刊记者:“毫无疑问,‘野鸡大学’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仅仅是为了诈骗考生和家长的钱财,这些钱财不只是传统的学费,往往还包含有‘潜规则’中的‘打点费’‘特招费’,其数额也常常‘可观’到足以支撑一个‘产业链条’,使得这个链条上的每个参与者都能或多或少地分到一杯羹,进而支持产业链的延续和拓展,最终泛滥成灾。”

而对于这些违规违法之举,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除了媒体曝光之外,我们很少见到更进一步的查处,而即使处理了,也大多局限于“查封”“吊销”“罚款”等,并没有“伤筋动骨”到让其不能重振旗鼓、重操旧业,因而很难有效阻止其躲过风头,换个“马甲”再次坑蒙拐骗。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分析认为,“野鸡大学”在国内之所以有巨大的市场,首要原因是“学历不能承受之重”。越是有耀眼的教育背景,越可能打开更为辉煌的机会之门。

根治“野鸡大学”需标本兼治

事实上,“野鸡大学”问题并非限于中国,欧美等发达国家,“野鸡大学”更是泛滥成灾。《围城》主人公方鸿渐就是国外“野鸡大学”泛滥的缩影。

早在2013年,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出警告说,误入“野鸡大学”已经成为海外留学一大隐患。该机构援引美国大学统计的数据称,美国“野鸡大学”泛滥成灾,而中国成为其最大的受害国。

如何消除“野鸡大学”这一公害?专家学者认为需“标本兼治”。

从“治标”的角度看,需要加强对“野鸡大学”的打击力度,做到发现一所就查处一所。有学者告诉本刊记者,眼下,对于“野鸡大学”,我们虽然深恶痛绝,人人喊打,但真要说到监管处罚,却并没有太多的部门愿意主动出击来查处。原因在于,真正查处一所非正规大学,不仅查处者要有合法的行政权限,而且,还要真凭实据查得水落石出。因而,一些职能部门借助多头管理的行政管理机制弊端而退避三舍,非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出击。

针对“野鸡大学”问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适时公布了正规大学名单,比如本次舆论对虚假大学警示榜予以关注的同时,5月21日,教育部公布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虽起到了以正视听的效果,但对于根治“野鸡大学”乱象却并不足够。

在王寿斌看来,仅仅公布正规名单,并不能实现对“野鸡大学”的有效监管。只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督查工作主动了,并能得到人社、公安、工商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彻底铲除“野鸡大学”的生存土壤。

那么,“野鸡大学”谁来治理?刘尧主张各部门综合治理。清理“野鸡大学”,首先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识别,确认哪些是“野鸡大学”;其次要联合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相关部门查处这些“野鸡大学”,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法律问责;第三,对于已经查处的“野鸡大学”,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持续地向社会提出预警。

而从“治本”的角度看,王寿斌认为,应把好审批关,让查处的关口前移当属上策。刘尧则强调,“野鸡大学”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唯文凭是举的社会舆论,文凭为王的人才观才是“野鸡大学”存在的土壤。如果未来社会形成了不看文凭看水平的社会舆论,文凭的价值削弱了,“野鸡大学”存在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猜你喜欢

野鸡大学文凭大学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野鸡大学” 咋就抓不尽?
“野鸡大学”怎么管?
莫让“野鸡大学”变成“白骨精”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
美国“野鸡大学”如何骗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