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鸡大学”怎么管?
2018-09-20罗燕
罗燕
今年,392所“野鸡大学”被媒体曝光,但这已经不是第一份“野鸡大学”名单。近年来,“野鸡大学”多次被曝光,数量却不减反增。
这次被曝光的“野鸡大学”已经很难找到踪迹,它们可能是真的关门了,也可能改头换面,重新招生行骗。很多人感到疑惑,难道“野鸡大学”管不了吗?到底难在哪里?应该怎么管?就这些问题,《民生周刊》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谷贤林、河南省林州市教体局局长杨培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共同探讨。
“野鸡大学”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而且很早就有了,这说明要彻底消灭“野鸡大学”可能比想象得复杂得多。当前,“野鸡大学”数量不降反增,看似反常,其实有其合理性。如果开办“野鸡大学”要赔很多钱,会有这么多吗?数量增长说明办“野鸡大学”有很大获利空间。因此,虽然从教育角度看,“野鸡大学”的存在是不合理的,但从商业角度有存在理由。一旦没有了市场,“野鸡大学”自然就不存在了。
管理“野鸡大学”既难也简单。说难是因为其不是正规学校,不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不在教育部门管辖范围,很多是在工商部门注册。但它做的是教育的事,而教育方面的事不是工商部门监管。“野鸡大学”能生存正是钻了监管空子。说容易,只要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执法部门及时提供这类机构的信息,除在网上、媒体上发布外,还要利用互联网传递到每个学校,再经过学校传递到学生手里,这类机构的生存空间、行骗空间就会被大大压缩,受骗学生也会大幅度减少。而且,今天在中国这么做已经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关键就看做不做。
从国外情况看,要杜绝真的很难,关键是加强管理。首先是政策上给这类机构明确定位,将它们确定为商业机构,按照工商企业性质征税和管理,从经济角度压缩其生存空间。
其次,在明确其企业性质后,对它们从事的活动严格限定,可以开展各种短期培训活动、职业培训活动或补习培训,严格限制进入正规教育领域,使之有序、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