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创延安扶贫工作新局面

2015-08-10牛永红

中国扶贫 2015年15期
关键词:老区贫困村贫困人口

牛永红

延安是革命老区,也是一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十二五”以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和中央、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政策机遇,围绕“两不愁、四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的总体要求,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和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办法,加大市县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同步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工作,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延安市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截至2014年底,全市还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个省级贫困片区县,991个贫困村,20.52万贫困人口,加之受2013年百年不遇强降雨特大自然灾害,还有19.1万户、66.86万人正在进行扶贫避灾移民搬迁。这些贫困人口以老、病、伤、残、智力低下者居多,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洛河峡谷三个最为贫困的地带,基础设施差、公共服务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安视察,访贫问苦,慰问群众,并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对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使老区人民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倍增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做好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的重要性,科学分析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有利条件,明确提出了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和历史担当,为我们基层各级党委、政府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同时也给老区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增添了巨大动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加快老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延安要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脱贫目标的要求,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工作主线,采取超常规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抓好“六大扶贫”举措、“十项重点工作”,建立健全“五大工作机制”,全力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努力开创延安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确保延安2017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消除绝对贫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六大扶贫”举措

一是搬迁扶贫。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引领,坚持70%以上搬迁群众向市区、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安置,其他搬迁群众结合美丽乡村、产业园区、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建设等实际,按照统一规划、就近或就地集中安置的原则,全力推进“一体六配套”(一体:房屋主体,六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后续管理)建设,2015年至2018年实施搬迁19.1万户、66.86万人,彻底改善偏远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有活干、能致富”。

二是产业扶贫。充分利用扶贫龙头企业、互助合作社、各类涉农企业等载体,充分发挥扶持农村贫困人口专项资金、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扶贫互助资金等项目资金的作用,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和扶持模式,为每个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产业园区,保证搬迁贫困户至少有一人在园区就业;对未搬迁的贫困村依托不同资源优势,重点帮扶贫困户发展林果、棚栽、养殖等致富产业,到2017年,确保全市贫困户每户都有致富产业。

三是整村推进扶贫。加大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力度,坚持行业扶贫与专项扶贫相结合,行业部门负责水电路等“到村”问题,专项扶贫解决“到组到户”问题,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确保贫困村实现稳定脱贫。

四是技能扶贫。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建立由人社部门牵头、扶贫部门确定对象、职业院校负责培训、社会各行业协助就业的培训工作机制,对贫困“两后生”(初中、高中毕业未升学、未就业的学生)和进城务工贫困劳动力开展3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围绕发展林果、棚栽、养殖等特色产业,由县乡负责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力掌握1~2门致富实用技术,至少参与一项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健全完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建立大中专学生创业基地,确保贫困家庭大中专学生创业有渠道、就业有保障。

五是救助兜底扶贫。对因病、因灾致贫的贫困户实现救助全覆盖,对因自然灾害造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及时提供应急救助;对因临时性、紧迫性、突发性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户给予临时救助。对五保、鳏寡孤独、残疾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低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和发放残疾人生活补助等方式,实行政府精准兜底保障。

六是包村联户扶贫。继续开展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扎实做好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实现全市991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全覆盖。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建立干部结对包扶贫困户工作机制,一包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做到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包扶人,每年签订包扶目标责任书,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加强宣传,引导、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十项重点工作

围绕全市991个贫困村,夯实行业部门工作责任,全力抓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电力保障、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卫生计生扶贫、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建设等十项工作,切实增强贫困村发展基础,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全面进步,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五大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机制。坚持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帮扶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建立资金、任务、权利、责任四到县落实机制,建立市、县、乡、村精准扶贫工作四级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用,强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顺利实施。

二是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市县区优先保证扶贫开发工作资金需求,并确保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20%。引导社会资本、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打破行业界限,集中财力办大事,为扶贫开发提供有力资金保障。

三是建立精准扶贫动态机制。加强全市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管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到村、到户、到人,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县有档,以县为单位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四是建立行业部门联动扶贫机制。建立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发改、财政、交通、水利等行业部门思想认识,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项目资金整合捆绑使用,形成联动扶贫工作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力度,保证“十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

五是建立扶贫工作督查考核机制。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夯实工作责任,制定专门考核办法,将扶贫开发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提高考核分值,实行考核“一票否决”制,建立以扶贫开发成效考核为导向的用人机制。

猜你喜欢

老区贫困村贫困人口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老区在努力奔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