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斜管线两相流型转换条件的研究

2015-08-10韦燕兰

石油化工应用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气柱流型气液

马 俊,韦燕兰

(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100)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及其变化条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得到了很多理论和经验公式以及相应的流型图。对水平管和竖直管内的流动形态相对较多,而对倾斜管多相流的研究却较少。国外的研究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Tatel、Dukler 在1976 年对小角度管线的流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Barnea(1980)等[1]进一步加强了对向下、上倾斜管内气液两相流型的研究,初步给定了流型转换的条件。Weisman 和Kang[2](1981)对小角度倾斜管线内的气液两相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对管道整个倾角变化范围内的弹状流向泡状流转变分析方面,Brill 等给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后来Barnea等[3]给出了0~90°的向上倾斜管内流型转变的数据,并绘制了流型图。

国内关于倾斜管线流型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荆建刚[4]研究了倾角分别为2.5°、10°及20°的流型图,观察到了6 种流型,分别描述了其特征并给出了流型之间的转换条件。曹夏昕[5]进行了倾角为15°和30°的流型研究,给出了相应的流型图,并与水平管流型进行对比,分析了倾角对于流型的影响。刘晓娟等[6]给出了倾斜井筒不同流型条件下的压降模型,并进行了应用对比研究。

上面大多数研究的都是小角度管线或微倾斜管线,对倾斜角度相对较大的管线的研究涉及较少。本文对10°、30°、45°和60° 4 种不同倾斜管线内的两相流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流型转变过程中的特点,给出了相应的流型图和转变条件。

1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本实验是在长江大学多相流重点实验室中进行的,其流程图(见图1)。实验管段的内径为40 mm,长度为10 m,可以通过变换管段角度(10°、30°、45°和60°),实现不同倾角流型的研究。实验在常温下进行,气相体积流量的变化范围是0 m3/h~80 m3/h,液相体积流量的变化范围是0 m3/h~10 m3/h。

循环水系统主要由水泵、流量计和调节阀三部分组成,调节阀分为小中大三档,根据实验要求变换不同档位。

空气供给系统由气泵、过滤器、减压阀、压力表、流量计、逆止阀、闸阀组成。调节阀也分为三个不同的档位。

计算机采集系统主要搜集的数据为:气体流量,液体流量,温度,实验管段压力及压差等。

实验开始前,首先启动空压机,对管路进行吹扫;再启动水泵将气液分离并进行导管充水,保持一个恒定的进液量;然后由小到大改变气体流量。待两相流量、压降都相对稳定后开始采集各种工况数据;同时观察、记录每个工况下的流型。待气量达到最大值后,再改变液量,并重复上述工作。最后根据四组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相应倾角的流型图,比较不同倾角的流型图以及流型之间转换的不同条件,进而得出实验结果。

图1 空气-水两相流型测试流实验装置流程图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管段中所观测到的流型及其特征

在倾斜上升管线中,Barnea 将其中的流型划分为:弥散泡状流、气泡流、波状流、弹状流和环状流。曹夏昕[2]将倾斜上升管段流型划分为两大类和四小类:连续型(泡状流、环流)、间歇型(弹状流、准弹状流)。根据国内外文献,倾斜上升管线中的流型主要有:泡流、弹状流、准弹状流、环流和雾流。在实验过程中,所观测到的流型以及其特征(见图2)。

图2 所观测到的流型及其流动特征

泡流(Bubble Flow):在气相相对液相流量较小的情况下会产生泡状流。基本特征是液相为连续相,大小不一的气泡分散在液相内。由于重力的作用,气泡较多的聚集在管段的上端面。气泡的大小、形状、频率、上升速度都随气液流速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液面湍动的影响,气泡会发生聚集和一分为二的现象。根据气液两相速度的相对大小,泡流又可细分为一般泡流和弥散气泡流(Dispersed Bubble Flow)。

弹状流(Slug flow):这是在流型图上所占面积区域最大的流型。液相仍为连续相,气相为非连续相。由于气相流速的增大,小气泡不断聚集到一起形成气柱,气柱处于管段的上端,直径和管线内径接近或稍小。这种流型最明显的特征是在气柱的前端会有很多小气泡产生。产生的原因是在重力作用下,管线内的液体向下运动,而气泡由于浮力向上运动,这样气柱前端受到液体的冲击之后就形成了很多小气泡。

准弹状流(Churn flow):这是弹状流和环流之间的过渡流型,也有的文献称之为波状流。在流型图上依然占据着较大面积。当气体流量进一步加大时,气柱的高速流动会冲垮气柱之间的液桥,使气柱之间联通以形成连续相。但与气体接触的液面的波动非常大,就像破浪一样随着气体翻滚前进,管线的某些部位上下波动的液面也会形成液桥将气柱隔开。由于气量还不足够大,下壁面的液体呈现出三种运动趋势:向下、静止不动和向上流动。

环状流(Annular Flow):其特征是沿管壁周围有一层液膜,液面较为光滑,没有明显的波浪。管线中间是高速流动的气体,这里液相和气相都是连续的。由于重力和倾角的影响,下壁面的液膜厚度明显要大于上壁面。这时候气量足以携带着液体向上运动。由于气液流速的不同,在气相主体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液滴夹带或较大的液团,在液膜中也可能夹带有小气泡。

雾状流(Mist Flow):随气体流率的继续增高,当气量足够大时,环状流可以转变为雾状流。现在气相变为连续相,液相全部以雾滴状分散在连续的气相中,气相以高速度带动液相流动,液相不会出现向下流动的趋势。

3 实验数据分析及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管线内径为40 mm,管长为10 m,根据气液流量,由式(1)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气液折算速度。再将相应的气液折算速度绘于坐标轴上,从而得出相应的流型图。

式中:Jg、Jw分别为气、液折算速度,m/s;Qg、Qw分别为气、液体积流量,m3/s;A-管线横截面积,m2。

倾角为10°、30°、45°和60°的管段流型图(见图3、图4、图5 和图6)。

分析上述4 种倾角的流型图可知:

倾斜角度的变化对泡状流型没有明显的影响,只是随着角度增大时,由于重力和浮力作用,气泡的位置并不仅仅局限于管段上截面,而是逐渐出现在整个管道。由泡状流转变为弹状流过程中,小气泡不断聚集为大气泡,最终形成较大的柱状泡。由于管柱倾斜的关系,气柱都靠近管柱的上壁面,随着倾角的增大,弹状流和准弹状流流型都向流型图的右侧延伸,也就是说倾角越大,由弹状流向准弹状流、准弹状流向环流过渡所需的气量增大。无论倾斜角度多大,弹状流和准弹状流都占据着流型图中的绝大部分面积,为主要流型。当气量进一步增大后,准弹状流会转变为环流,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倾角的增大,准弹状流转变为环流所需的气量也相应增大了。

当管线的倾斜角度为10°,管线中为准弹状流时,有时会出现波状分层流的现象,液相与气相暂时都成为了连续相。根据Weisman 等的结论,当倾角θ>sin-1(D/L),光滑分层流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液相重力沿管线方向的分力与液相流动方向相反,阻碍了分层流的产生。但是在大于这个角度的某个范围内可能还存在着波状分层流。这表明本实验与其结论是吻合的。

图3 当倾角为10°时的流型图

图4 当倾角为30°时的流型图

图5 当倾角为45°时的流型图

图6 当倾角为60°时的流型图

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倾角的逐渐增大,由一种流型过渡为另一种流型所需的气量变大。因为不同倾斜角度下,重力梯度中的持液率和摩擦梯度中的摩擦系数不同。随着倾角增加,液相倒流的趋势加强,使得气相在管线中的流动阻力增大,只有通过增加气量,增加气相的惯性力,才能够克服逆流的液相阻力,实现流型之间的转换。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得到管径为40 mm 在不同倾角下的流型转变条件:

(1)泡流和弹状流的转变界限为:

(2)准弹状流和环流的转变界限为:

式中,Vsg-气相折算流速;Vsl-液相折算流速;σ-气液表面张力;θ-管线倾角;ρg-空气密度;ρl-液体密度;D-管线直径;g-重力加速度。

不同流型下的流动阻力可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同时流型也影响着流体流动时的压力损失、热交换系数以及截面含气率等等,因此不同的流型对管线中的流动情况有着极大地影响。通过对气-液两相流流型转换条件的研究,将能够可以通过改变气、液流量来控制各种条件下管线中的流态,这对于减小石油天然气的钻采和储运过程中热能损失、压力损失有着重要作用,对相应的工业设备设计及提高其运行效率、安全可靠性,能源的节约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1)在管径为40 mm,倾角分别为10°、30°、45°和60°的管线中,主要存在着泡状流、准弹状流、弹状流、环流和雾流五种流型。其中弹状流和准弹状流占据着流型图的较大区域,是最主要的流型。

(2)当管线倾斜角度超过10°后,分层流消失,但是管线中依稀存在着波状分层流,当倾斜角度达到30°后,波状分层流也随之消失。由泡状流直接过渡为弹状流。

(3)整体上,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流型转换所需要的气相流量增加,流型图整体右移。但是不同流型之间的转换对气量的敏感性不同。倾角对泡流的影响较小,对弹状流和准弹状流的影响相对较大。

[1] Barnea D,Shoham O,et al. Flow Pattern Transition for Gas·Liquid Flow in Horizontal and Inclined Pipes,Int[J].Multiphase Flow,1980:217-225.

[2] Weisman J,Kang S. Y. Flow pattern transitions in vertical and upwardly inclined lines. Int [J].Multiphase Flow,1981,7:271-291.

[3] Branea D et al. Gas-liquid flow in inclined tubes,Flow pattern transitions for upward flow [J].Chem Engng Sci,1985,40(1):131-136.

[4] 荆建刚,张鸣远,陈学俊.倾斜管内气液两相上升流动流型转变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28(5):143-150.

[5] 曹夏昕,阎昌琪.倾斜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5,26(6):572-575.

[6] 刘晓娟,胥元刚,彭媛媛.倾斜井筒气液两相流的模型化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05,3(6):52-57.

猜你喜欢

气柱流型气液
激波诱导双层气柱演化的偏心效应研究
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内气液界面仿真分析
人工气顶形成评价理论方法与参数界限研究
气液分离罐液位计接管泄漏分析
磁控条件下激波冲击三角形气柱过程的数值研究∗
CO2 驱低液量高气液比井下气锚模拟与优化
共流型转子的有限元分析
基于Taitel-Dukler方法的气液两相流型边界计算软件开发
成像流型辨识算法
气液接触法制备球形氢氧化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