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高校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分析与启迪

2015-08-10欧阳琦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科技传播 2015年10期
关键词:模式高校

欧阳琦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

依托高校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分析与启迪

欧阳琦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摘要分析我国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提出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农业大学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并建立服务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高校人力与智力资源优势,推动三农经济发展。

关键词高校;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 几种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比较和分析

科教兴农是全国科技界、教育界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更是高等农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与使命。我国借鉴西方国家以大学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制经验,依据我国国情及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建构起依靠政府,依托大学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70年代末以来,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有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模式、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在线”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富民双百工程”模式。

这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是涉农高校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长期摸索,凝练而成的。

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在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及模式上做的探索值得关注。它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专业化市场,在企业建示范园区;注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技术入股科技治山;与县合作建实验基地,推动县级产业结构调整;帮助村里试点,科教致富[1]。“太行山道路”模式注重人才培养,通过组织单独招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举办农村女状元、女能手大专班,以多种途径服务农村,服务企业,在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同时,也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在线”模式注重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扩大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面,服务对象从黑龙江省扩展到了国内其他地区,还有国外。局限在于一是对咨询方有一定要求,必须有条件上网,会打字,能准确描摹病虫害特征;二是专家无法24小时在线,咨询时段有限制[2]。

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模式注重送科教下乡的普及教育、信息传递,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方式方法也不断与时俱进,从面到点,从单向传播知识、信息、赠送产品到咨询、服务、指导的双向互动,从科技普及到宏观发展思路的指导,内容在深入,形式在创新[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为专家研究、实验、示范、推广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让专家们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问题展开应用技术研究,从而带动产业带的发展[4]。在发展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专家大院模式拓展为一体两翼模式,示范推广的同时开展三个层次的系列化培训,并进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5]。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强,产业方向明晰,提供的设施条件优良。

湖南农业大学“双百工程”模式强调高校科技团队直接与农业基地一一对接,并建立长期工作机制,在管理制度、合作机制建设上都有一定突破。“双百工程”模式推行项目责任管理,以制度来规范、约束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方式、效果,使农业高校为农服务走向了主动化、制度化、程式化的规范管理轨道[6]。

2 依托高校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启示

2.1 高校参与农业推广优势突出

1)人力资源。

至2007年全国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和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达到74所;同时,在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农学专业的大学达150所。2006年371244人,其中博士在校生7302人,硕士在校生32336人,本科在校生188067人,专科在校生143539人[7]。

农业科技推广需要优秀的人才与智力支持。涉农类高等农业院校、职业院校教师、学生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生力军。

2)物质资源。

高校非常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许多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重大科研基地。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直接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对生产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多,建设力度大。

3)科技资源。

科研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能。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往往有完成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参与技术研发等的科研任务和考核要求。从对科技成果的贡献率来看,我国高校相较其他科研院所、企业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近20年来,农业高校先后转让重大科技成果915项,大部分已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应用,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2.2 农业高校在推广、服务中同时获益

1)推动教学。

与理论学科、基础学科教学相比,作为科技型、实践型的农业院校,需要将教学与农业工作对接、融合,在实践中教学、在推广中学习,在应用中研究,实现教学、科技、服务三位一体。教学贴近实际,一是将农业推广的知识体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纳入课程体系建设范畴,二是在教学阶段上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到农村去,进行具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这种教学兼有科技服务的功能,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推动科研。

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推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成果的价值与效益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带来相应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在应用科研成果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通过科技推广人员反馈给高校,成为高校进一步攻关的科研课题或教育教学案例。

3)推动就业。

农业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可有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农业高校学生在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与农民、农村、农业工作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让他们对我国三农现状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增进与农民的感情,体会农民的困难与需求,逐步树立用科技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有利于推动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2.3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政府部门尤其是当地科技部门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部门在推广过程中有三个主要职能:一是产业规划布局,二是相关政策、信贷、农资、市场运销体系的配套,三是管理协调。只有技术,没有政策、信贷、农资、市场运销体系的合作,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不了,在小范围实验示范成功了,推广效果也不会好。技术的推广要符合当地的产业规划布局,同时也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避免权益损害。鼓励和支持高校参与农业推广,政府可以将一部分农村公共服务职能如培训、示范、推广等下放或委托给院校承担[8]。在资金引导上,政府势必要加强投资,如设立专项培训和科研、推广经费等对涉农高校给予支持。

2.4 推动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涉农高校普遍存在农业科技人员市场意识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9]。农业高校的科研项目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性研究数量不占优势,且现有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获取不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业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因此要大力推动涉农高校建立与市场紧密对接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科研项目的遴选、确立、评价上进行有效引导。

2.5 必须建立长期服务机制体制

农业项目根据产生效益时长,可分为短期项目、中期项目、长期项目。大多数项目从土壤改良、环境改造着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科学测验、科学规划,盲目跟风,只见短期效益,看不到长远效益,频繁换产、换项目,将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损害农户利益。所以我们必须建立长期服务机制,根据作物生产周期、品种更新周期,在一个较长时段科学评价推广项目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河北农业大学.深化太行山道路,探索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2003-09-05.[EB/OL].http://www.most.gov.cn/ kjzj/kjzjdt/200309/t20030905_7917.htm.

[2]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在线”网站服务“三农”初见成效[EB/OL].http://www.most.gov.cn/kjzj/ kjzjdt/200309/t20030905_7913.htm,2003-09-05.

[3]刘光哲.中美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比较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73.

[4]赵广东.杨凌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6):32.

[5]于水,黄自俭,钱宝英,袁登荣.基于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10(5):43-44.

[6]曾朝辉.农业高校科技兴农运行机制研究[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5.

[7]李国杰.改革开放30年的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11.

[8]聂海,郝利.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1):68.

作者简介:欧阳琦,硕士,娄底职院讲师、编辑、院校研究所研究成员,研究方向:高教、文化现象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地方性高职院校建设社会服务品牌方略研究》(11YBA264)、湖南省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武陵山区连片特困区职教服务科技扶贫研究——以新化县为例》(2015zz04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9-0129-02

猜你喜欢

模式高校
浅议信息化管理对会计的影响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