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2015-08-08肖燕
肖燕
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里已被广泛运用,它让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有了载体,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但让我们常感困惑的是,学生课堂上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读、仔细想,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炼,扎实有效地开展对文本的学习、批注,而到了课外阅读,却大部分一字不写。这批注怎么就成了课堂学习的形式,而没有走进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呢?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以下几点原因:
1. 学生觉得课外阅读做批注麻烦,甚至觉得有点多余,反正读了就行了,更多的学生懒于动笔。
2. 浮躁,急于读完书本内容,没有耐心去思考,不肯花时间去做批注。
3. 老师不检查,所以不想做批注。
4. 不知道如何下笔。
以上几点原因,有的是主观方面的,有的是客观方面的。学生并不是觉得批注式阅读不好,而是出于一种小学生成长阶段特有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才会造成目前的课外阅读有量无质或收效甚微的状况。小学生毕竟年龄小,掌握了方法,不一定就能有效地运用;明确了利害关系,也不一定就能主动地去实施。
我们知道,课内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课外阅读是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练就的阅读技能,运用到课外的读书生活中去,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没有课外阅读的延伸,课内阅读就是孤军奋战,因此,课外阅读批注,我认为仍需教师的指导与鼓励。
一、 课外阅读批注之指导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虽然习得了一些批注方法,但是,很多方法并不能灵活迁移运用。在这里,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迁移式批注训练。
1. 课内引导,掌握批注方法。课内是根基,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阅读批注习惯的养成,进而引导延伸到课外。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批注,以及在哪些方面做批注,消除畏惧心理,从而积极自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文本,初步掌握了批注的方法与形式,如:质疑法——把不理解或难以理解的地方用相关符号画出,包括课题、文本内容和插图;联想法——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积累进行批注;解释法——对文中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进行解释;联系法——联系课文题目或前后文、文中人物等写出所感;补白法——顺着行文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抓住文本中空白处、插图展开联想,进行补写、续写或扩写等;对话法——设身处地与作者、文中人物进行对话;欣赏法——对字词的准确生动、句的修辞运用、段的构成方式、篇的巧妙布局等进行欣赏。
通过课前预习批注、课中二次批注,教师带领学生借助批注,读进去,想开来,领会文章思想,触摸表情达意的方法。学生在课堂训练中,逐渐掌握批注方法,养成了批注习惯。
2. 课外迁移,激发批注兴趣。初步掌握了课内阅读批注的这些方法还不行,学生课外阅读做批注时,教师不能撒手不管,这当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扶到放,通过迁移引导,激发学生批注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批注习惯。这又该怎样操作呢?我认为,借助批注式阅读,打通课内外是关键。
我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让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进行赏析批注,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从“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这段话中,我带领学生读出了阿炳内心的伤感情怀。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月夜下的美好景色与阿炳的悲伤心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月光渲染了清冷、凄惨的气氛,此时的阿炳,触景生情,才创作出了不朽名曲《二泉映月》。像这样的环境描写,在课外阅读时,我们有没有关注到呢?
在接下来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我适时补充阅读《西瓜熟了》一文。在阅读时,我迁移方法,教会学生抓住环境描写,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同样是月亮,此文表达了怎样的内涵呢?如“一天晚上,月亮滚圆滚圆的。弗莱德和裘德邀我到小河去游泳。皎洁的月光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切在月光下都变得温情脉脉。这静谧的月夜使人仿佛觉得,此时此刻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哪怕约维拉迪出来幽会,她也不会拒绝。”这段文字要写批注,你会写什么?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逐步体会到这晚的月光真是不同往常,在这月光下,平时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都敢想敢做了。这是作者在悄悄告诉我们,下面将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暗示“我”将会做出连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月光,推波助澜,它是偷瓜事件的催化剂,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生动渲染了偷瓜氛围。
又如,文中后来写到“月亮也不知什么时候躲进了云层,黑暗笼罩着大地”。这其实是借助月亮来告诉我们,月亮似乎在为“我”的鲁莽行径感到羞愧,暗示“我”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追悔莫及了”……这个片段教学中,我借月光,带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活动的氛围。借助环境描写这个抓手,进行批注的迁移,打通课内外的关联,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批注时不至于无从下手。在此基础上,进而推广,课外阅读批注该批什么?通过一次次的迁移训练,学生逐渐明白,课外阅读批注和课内一样,不仅表达方法可以批注,文章的语言特色、情感思想、感受、质疑等,这些都可以进行关注,进行批注。
有了课内的训练,课外的迁移,学生对课外批注批什么,才会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才会信心满满地去效仿,最终有所提升。
3. 自由批注,尊重学生体验。在学生已掌握一定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自由批注。运用批注法,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个性思想,以激发学生的探究需求。学生的个性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可能都是同一批次的“罐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批注式阅读是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体验的不同,在批注式阅读中,会形成较大的差异,所以,要正视学生特殊的阅读体验,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和思想在这里冲击、碰撞,享受批注给他们带来的阅读提升。
二、 课外阅读批注之评价
学生为什么没有把课内习得的批注式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之中去呢?为什么没有形成自觉的批注式课外阅读习惯?没有检查、评价,是一个重要原因。课外阅读批注之评价,就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树立阅读的信心,提高阅读的兴趣,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激励——提高——再激励——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课外阅读批注评价可以这样操作:
1. 充分利用学校的阅读课,鼓励学生在自由阅读时在自己书上做记号,在书上留下自己阅读思考的痕迹。对读书认真的同学给予表扬,并对优秀的阅读批注进行展示,这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2. 利用每天的午读时间,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和展示所读的书,可以是“我最喜爱的人物”“精美句段赏析”“启发与收获”等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被表扬、被关注和与人分享的心理。
3. 向学生推荐和课文主题有关的书目、文章,每月一本必读书。要求学生阅读完毕后,完成一份课外阅读批注评价表。这当中包括作品主要内容、优美片段赏析、喜欢的人物评价、文章写作特色赏析(如文章结构、环境描写、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四大板块。
4. 在语文活动课中进行演讲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星级评价,从演讲仪态与声音、文字内容、作品赏析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教师也是评委之一。评选完毕后,给每个学生一个星级评价结果,并择优在班级进行展出。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逐渐学会挖掘作品中真正感动自己的文字,进行深度思考,写出有自我体验的文字评价。学生也在活动中、比较中学会思考,学会取别人的长处,丰厚自己的成长。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2048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南京炼油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