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 也是治病好方法
2015-08-08来要水
来要水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如今,汗蒸房遍布街头巷尾,不少人以此作为排毒养生方式。对于工作压力非常大的上班一族来说,时常出出汗对身体健康那真是太重要了。
汗法是中医八大疗法(汗、吐、下、消、和、清、温、补)之一,它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治病疗疾的方法,采用吃药或其它治疗办法,让病人发汗、出汗。那么汗法到底能治疗哪些病症呢?
风寒感冒
病因:起因通常是劳累,或没休息好,再加上受风或受凉,使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通俗说就是我们常说的着凉感冒。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或骨节酸痛,或自汗,恶风,脉浮。
代表方剂:麻黄汤和桂枝汤。
麻黄汤方中麻黄辛温,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以解表邪,杏仁利肺气助麻黄平喘,甘草和中。桂枝汤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温振阳气;自芍、甘草,酸甘化阴,以补阴液。此方是在轻补阴阳的基础上,加生姜辛散,加甘草、大枣培中,扶正祛邪,用于正虚之外感。风湿病
病因:或感受风邪为主,或因阳气不足,感受寒邪,或以感受湿邪为主,使风寒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肤之间。
特点: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麻木重着为特点。
症状:身体沉重,骨节疼痛,怕风怕冷。
代表方剂: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加术汤以麻黄开汗孔以发汗,杏仁疏肺降气,加白术健脾生液以助除湿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麻杏苡甘汤中麻黄疏风散邪,除湿温经,杏仁宣肺卫之表,充卫通阳,苡仁除湿驱风,兼能运脾化湿,甘草和杏仁等四药合用有除风、祛湿、解表、通阳的作用。
溢饮病
病因: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年高体弱,阳气素虚等,使脾失健运,肾失开合,气机阻滞,水湿内停。
特点:主要泛溢于体表肌肤和四肢。
症状:以头面、下肢或全身浮肿,畏冷,乏力等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类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内分泌功能失调性水肿。
代表方剂:大青龙汤或小青龙汤。
表证偏重的大青龙汤证兼有无汗而喘,烦躁而渴,脉浮紧,舌苔薄黄等症:表证较轻的小青龙汤证兼有咳喘痰多,胸痞干呕,脉弦紧,舌苔自滑等症。历节
病因:多由肝肾不足而感受风寒湿邪,入侵关节,积久化热,气血郁滞所致。
特点:主要病变为关节剧痛,发展很快,又称为“自虎历节”。如因寒湿偏胜,则以关节剧痛不可屈伸为主证。类似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饰炎,痛风等疾患。
症状:以关节红肿,剧烈疼痛,不能屈伸为特点。
代表方剂:桂枝芍药知母汤。
本方能祛风除湿,温经宣痹,滋阴清热。方中桂枝、麻黄与自术合用,起微汗通阳之功,是治疗风湿的主要方法。
血痹
病因:常因受寒或手指接触低温,使血气闭阻不通而致。
特点:其发作时的特征是指(趾)部皮肤颜色突然变白,继而变为青紫,然后转为潮红,呈间歇性发作。以手指多见而足趾少见。发作常自小指与环指尖开始,随着病变进展逐渐扩展至整个手指甚至掌部,但拇指较少发病,伴有局部发凉、麻木、刺痛和酸胀不适或其他异常感觉。
症状:主要症状为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
代表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
本方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桂枝解肌祛风,通阳;倍生姜以助芪桂振奋卫阳,辛散表邪,芍药、黄芪可防桂、姜发散太过,即微发其汗。
注意:发汗有度。
出汗是人体排泄的一种方式,随着汗液的分泌,代谢物也被排出。人体的汗液98%~99%的成分是水,1%~2%为少量尿素、乳酸、脂肪酸等。汗并非流得越多越好,流汗过头将导致电解质紊乱、损害机体。所以发汗还须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有的人体质虚弱,发汗就要慎重。比如平时就汗多的人,中医称为表虚;贫血或者流产以后,中医称为血虚;还有的人就患有肺气肿、气喘,素来倦怠乏力,中医称为气虚。对这些虚证,在发汗时都要照顾到,不能一味发汗,否则愈汗愈虚,表证不解,反伤正气。所以虚证病人的发汗,要请中医专门配方进行,医生可以根据不同体质情况,加减各种性味功能的药物予以照顾。至于心力衰弱、吐泻失水、出血多、津液亏损的病人,在一般情况下,汗法是禁用的。而且,即使体质正常的人,发汗也要掌握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可太过。
另外,欲用发汗剂来治病,不仅要对症入药,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方可汗出。其法包括:①啜热粥,或多饮暖水;②温覆;③连续服药:不能早晚各一煎,而是每隔二三小时服一次,直至汗出乃止。若未见汗出,则继续服,直至二三剂。但是如果未见汗出而先见变证,则不可继续给予发汗剂。汗未透者,继续用。过用则大汗亡阳、伤阴,为误用。
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