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尝汤药
2015-08-08民文
民文
“孝仁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这首诗说的是汉文帝刘恒的孝行。在“二十四孝”故事里,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的故事排在第二。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死于长安长乐宫后,吕后让薄姬随儿子刘恒去封地晋阳。晋阳风景秀丽、依山傍水,为了打消吕后的猜忌和顾虑,刘恒和他母亲在远离都城的晋阳过着低调的生活。刘恒年幼,薄姬作为代王太后,一直在幕后帮助儿子处理事务。
公元前180年,做了十七年代国亲王的刘恒,在朝臣的拥护下成为大汉朝正式登基的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封自己的母亲薄姬为皇太后。
在婚姻生活上,薄太后一生坎坷。薄夫人成为皇太后之后,汉文帝以皇帝之尊,仍然对母亲孝顺如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对母亲非常孝顺,从不怠慢。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淮南王病死的消息传到长安,皇上不吃也不喝,哭得很悲哀。袁盎进入,叩头请罪说:“皇上请宽心,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难道还可以追悔吗!再说陛下有三种高出世人的行为,这件事不足以毁坏您的名声。”皇上说:“我高于世人的行为是哪三种?”袁盎说:“陛下住在代国的时候,太后曾经患病,三年的时间,陛下不曾合眼,也不脱下衣服睡觉,凡汤药不是陛下亲口所尝过的,就不准进奉给太后。曾参作为贫民尚且难以做到这样,现在陛下作为君主却实行了,比起曾参的孝来那是超过很多了。”
刘恒还没做皇帝的时候,有一年薄太后生了一场重病,这一病就是三年。刘恒急坏了,他亲自为母亲煎汤药,煎完了药以后,自己总是先尝一口,看看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送给母亲喝。凡是御医送来的汤药,刘恒都要亲口尝过,确认无误之后,才放心喂给母亲。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刘恒却打破了这句古话。在母亲生病的几年中,他日日夜夜守护在母亲的病榻前,常常衣不解带陪伴在旁边,每次都要等到母亲睡着了,他才趴在一边睡一会儿。
刘恒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朝野广为流传。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天下。他在位期间,汉朝很快恢复了生机,人口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快速恢复。他多次颁布诏令,赈济孤寡老人,还在国子学中设立《孝经》博士,提倡讲授《孝经》。他积极倡导改良社会风气,国家出现了兴旺景象,这才有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一直都对母亲尽为子之道。公元前157年,文帝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临终时,他对于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深为抱憾,反复嘱咐妻子窦皇后和儿女们一定要对薄太后尽孝。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刘恒要求将自己的陵墓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置方位。两年后,薄太皇太后去世,窦皇后谨遵先帝的心愿,将薄太后安葬在刘恒霸陵的南方,仿佛刘恒背着母亲的样子。
《礼记·曲礼下》曰:“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最能够看出来,尤其是当父母病重,长时间卧床不起的时候,更是考验着子女的孝心。孝在中国古代是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礼记》里讲:“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天下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自古忠臣出孝子,这是传统文化对于孝的一种最通行的阐述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