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经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2015-08-08赵志群周瑛仪
赵志群 周瑛仪
(北京师范大学 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
瑞士经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赵志群 周瑛仪
(北京师范大学 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作为全球竞争力和创新力多年排名第一的国家,瑞士高度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被认为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秘诀。瑞士联邦和州政府以及行业组织统一决策、分层实施、紧密合作,为青年提供了中、高职教育和应用技术大学等多样化选择和灵活的学习路径,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降低了青年失业率;成功的“现代学徒制”还保证了企业职业教育投入的收支平衡。这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瑞士;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教育治理; 教育结构; 现代学徒制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性任务,明确了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方向。据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主攻方向”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瑞士作为近年来全球竞争力和创新力连续排名第一的国家,其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体系,被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秘诀。②尽管瑞士职业教育绝对规模并不算大,但其接受职业教育人口的比例却是全球最高的。③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发展良好且总体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瑞士职业教育制度更加简明、精细、灵活而协调。研究表明,在实施合作式职业教育制度的国家(典型的还有德国、奥地利和丹麦等)中,瑞士职业教育的融合性和开放性更高,治理效果更卓越,培训收益也最大。④本文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角度探讨瑞士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瑞士职业教育体系概况
瑞士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建立了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双轨并行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技术大学相互补充和沟通,证书体系与《国家资格框架》相衔接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体系。
(一)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ISCED3B)是瑞士职业教育主体,其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2/3。在中等职业教育中,80%学生选择以企业为主的双元制,20%选择全日制职业学校。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典型的现代学徒制,学生每周3-4天在企业实习,1-2天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和文化课,每学期1-2周在行会所属培训机构学习“跨企业课程”,以弥补企业实践培训内容的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2年制”和“3-4年制”两种模式。“2年制”是按照2004年新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建立的新模式,主要帮助理论学力较弱的青年获得从事特定职业的能力,毕业生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明”(EBA),可直接就业,也可继续学习3-4年制职教课程。“2年制”中职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个性化的辅导,如自由课程和个案管理等。目前瑞士有40个“2年制”中职专业。预计到2015年,“2年制”将覆盖所有职业领域。⑤“3-4年制”是中职教育主体,其毕业生占中职毕业生总数的88%,毕业生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书”(EFZ),可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院学习。瑞士目前有250种“3-4年制”中职专业。⑥此外,瑞士还设有职业准备教育,即在义务教育结束时提供不超过一年的分流课程(Brückenangebote),为中学生进入职业学习做准备。
(二)高等职业教育
新《联邦职业教育法》将高等职业教育(ISCED5B)定义为独立的高等教育类型,与研究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ISCED5A)并列,是“非学术领域应用导向的高等教育”⑦。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两种形式,即高等职业学院学习和职业资格考试。
1.高等职业学院
高等职业学院(Höhere Fachschule,HF)入学要求是联邦职业教育证书(EFZ)或同等资格,不同专业还可能要求不同的实际工作经验。高等职业学院全日制课程学制2年,非全日制至少3年。在全日制课程中,实习占整个学习时间的20%;非全日制课程中至少50%学习时间应在相关职业领域工作。毕业生获得高等职业学院文凭并加注专业名称,如Dipl. Techniker HF Holzbau(高等职业学院木建筑文凭技术员)。高等职业学院开设工程、商业等8个职业领域的专业。⑧这类学院还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学习者可获得更高级别职业资格,如“宾馆经理,高等职业学院学位后文凭”(NDS HF)。⑨
2.职业资格考试
瑞士将职业资格考试纳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包括联邦职业考试(BP)和联邦高等专业考试(HFP)。
参加联邦职业考试(BP)的申请者需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书,且具备2-3年以上工作经验。应用技术大学、普通大学和高职学院毕业生都可参加该考试,但须具备2-3年相关工作经验。依据学习经历不同,学习者可参加不同的考试准备课程。通过考试者可获得“联邦专业教育证书”(Federal PET Diploma)。瑞士现有240种联邦专业教育证书。⑩
联邦高等专业考试(HFP)的申请者需具备联邦职业教育证书,有4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考试通过者获得“联邦高等专业教育证书”(Advanced Federal PET Diploma)。如果某一职业同时设有联邦职业考试和联邦高等专业考试,则申请联邦高等专业考试时必须具备联邦专业教育证书。瑞士现有170个联邦高等专业考试科目。这两种考试呈现的职业继续教育是典型的终身教育形式,它一般由私营教育机构实施,为成人提供各种正规和非正规职业培训,包括专业进修、企业内短期培训、师傅培训以及面向社会事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
(三)应用技术大学
上世纪末,新兴产业成为瑞士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产业转型对高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这一挑战,瑞士1993年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将全国50多所高等职业学院按地区合并成7所应用技术大学,21世纪初又成立了2所私立应用技术大学。目前应用技术大学开设8大类专业,有230种本科和70种硕士专业。本科学制一般为3年,硕士学制1.5年到2年,现有在校生约79,000人,占高等A类教育层次在校生总数的1/3。
按照瑞士官方解释,应用技术大学属学术型教育,但与传统大学不同,主要任务是应用研究,即通过学位课程和职业培训将先进技术推广到企业。应用技术大学面向中小企业开展研发工作,提供成果转化和技术支持以及针对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其毕业生大多就职于中小企业。实践证明,应用技术大学给中小企业带来了巨大效益,满足了企业差异化经营战略的需求。校企合作中碰撞出的火花,还进一步延伸扩展了相关产业链。
(四)以证书为基础、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瑞士职教体系内部以及职教与普教衔接中,证书扮演着重要角色:进入某一类别的教育必须具备相应证书。各种证书不仅促进了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也建立起教育体系内部的立交桥,做到“无证不衔接”。
1.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衔接
中职教育学生在2年学徒期结束并通过考试后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明,获得初级从业资格;再经1-2年学习并通过考试后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书,可就业或升入高等职业学院学习。
2.普教与职教体系间的衔接与沟通
具有联邦职业教育证书的学生通过职业会考(Berufsmaturität)后可直接升入应用技术大学,或通过大学入学能力测试后进入研究型大学深造。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通过大学入学能力测试后可升入研究型高校学习。获得“专业会考证书”(Fachmaturität)的中职毕业生可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院或应用技术大学;普通高中毕业生具备一年以上工作经验且获得相关证书后,也可进入高等职业学院或应用技术大学学习。
3.证书体系与《国家资格框架》之间的衔接
参照《欧洲资格框架》(EQF),瑞士制定了自己的《国家资格框架》并于2014年生效。与前者结构一致,瑞士《国家资格框架》也分八级,每一级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界定并对应一个资格考试。瑞士现有证书体系与《国家资格框架》完全融通,如联邦职业教育证明对应2-3级,联邦职业教育证书对应2-5级,联邦专业教育证书对应4-6级,高等职业学院文凭对应5-7级,联邦高等专业教育证书对应6-8级。与《欧洲资格框架》的无缝衔接,提高了瑞士职业教育体系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有利于其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五)小结
运行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能适应社会需要、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多方面要求、实现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协调发展并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在此瑞士提供了最佳实践经验:
1.2004年瑞士实施的新《联邦职业教育法》确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以下特点:(1)提供多种级别和类型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途径;(2)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之间相互融通,衔接流畅;(3)社会和技术发展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那些无法满足此要求的或学习困难者,也提供要求较低的教育培训和相应的职业资格;(4)将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非传统高等学校形态的高等教育,保证了高职教育的地位和吸引力。
2.与另一个成功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德国相比,瑞士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更加协调。德国采用职责分离、输入导向方式管理和运行双元制,企业和职业学校在法律上分属联邦政府和州文教部管理,具体实施由行会负责,部门和人员之间协作困难,限制了地方政府在职教发展中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瑞士的参与式治理模式将利益相关方纳入职教决策过程中,通过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协作和服务制度,平衡了现代学徒制中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责任,包括政府、企业、工会、学校和学生(徒)等,保证了职业教育制度的顺利和有效运行。
3.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瑞士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职教学生有多种渠道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获得更高学位或职业资格证书,与学术性教育毕业生一样有上升和发展空间。而普通教育毕业生也可在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后接受职业教育。这既满足了公民多样化个性发展的需求,也符合现代社会就业市场的灵活性要求。
4.职业教育涉及范围远超传统教育范畴。现代职教体系必须体现育人制度与劳动人事制度、教育与就业管理职能的协调。资格证书制度使教育与劳动市场之间信息沟通顺畅,并保障了企业在职教中的话语权。瑞士的《国家资格框架》是对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实现了不同阶段教育纵向贯通和各级各类教育的横向衔接。
5.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职业认知和生涯教育,职教与普教相互渗透。瑞士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中提供多样化的职业辅导与咨询,如在小学开设劳技课介绍行业和职业发展情况,学生可在任何时候免费咨询有关职业发展的问题;如若学生在初中毕业时仍未确定职业方向,还可进入准备阶段的分流课程试读。这些措施培养了青少年对职业和工作的正确认识,确保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
6.与对世界影响巨大的盎格鲁文化国家不同,瑞士更多把教育当作一项福利和社会事业而不是产业,将其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联系在一起。瑞士教育体系发展的首要目的是为公民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包括启发公民意识和增加福利,而不是狭义地发展学校教育。各方专家和各阶层公民提出的教育政策建议可连成完整的教育谱系,反映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体现了全方位沟通的教育改革过程。
二、瑞士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职业教育治理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的是提高对职业教育的管理能力,即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教育治理是“教育领域的管理机制”,是国家通过特定的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协同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瑞士职业教育实现公认的“良治”的基础,正是其以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为基本特征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和体系。
(一)职业教育治理结构
按照《联邦职业教育法》和《联邦职业教育条例》的规定,瑞士建立了联邦、州与行业组织三方共同对职业教育负责的治理结构(见图1)。
图1 瑞士职业教育的治理结构
1.联邦层面的治理主体及其职责
联邦层面的职教机构承担职教立法、战略管理和开发工作,包括:(1)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和发展;(2)保证全国范围内课程可比性和透明度;(3)250个职业《培训条例》的制定;(4)400个考试条例和40个PET核心课程确认;(5)职业教育培训项目认证;(6)国外职业资格认证;(7)承担25%职教公共支出;(8)推动创新,支持职教公益性活动。
联邦层面的职教机构及其职责分别是:联邦经济、教育和研究部(WBF)负责职教管理和经费,经济和教育由一个部门主管,可以更好地全面规划和协调专业人才供给;联邦职业教育委员会(EBBK)就职教发展、职教与普教协调向联邦政府提出建议,评估职教发展项目,评审联邦政府资助的公益活动;联邦职业教育培训师和教师委员会(EKBV)负责师资事务,包括教师培训项目认证和监督;联邦高等职业学院委员会(EK HF)由联邦、州、行会和学校代表组成,负责审定高等职业学院教学计划。
2.州层面的治理主体及其职责
州层面职教机构承担的任务包括:(1)实施职业教育培训;(2)对学徒培训、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进行监督;(3)提供职业和生涯指导;(4)提供特殊职教项目;(5)对培训企业资格进行认证;(6)监督学徒供需市场;(7)培训企业培训师。具体的,州教育部长联席会议(EDK)负责各州间教育文化事务协调,负责《联邦职业教育法》的实施,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资助;职业教育局长联席会(SBBK)是各州教育局长的信息交流平台,负责向州教育部长联席会提供咨询建议,参与职教国际合作,与联邦政府一起促进地区间职教信息交流与合作,减小区域和行业间差异,支持州的职教创新实践,增强职业院校与企业、职教与普教间的联系;州职业教育局负责保障中职的教学、学徒合同登记和培训企业监督,与行业组织一起组织结业考试,负责管理职业咨询中心和学徒市场的工作。
州政府开发了对学徒和就业市场进行监控的工具,如“学徒晴雨表”和“入职晴雨表”等。州政府机构还与本地企业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学徒位置。当学徒位置短缺时,州政府会投入专门资金创造学徒位置。职业教育市场驱动的发展模式、协调融合的治理结构及有效的劳动市场监控工具,共同保障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3.第三方治理主体及其权利和责任
第三方治理主体主要指社会伙伴和行会等专业组织,其主要职责是:(1)就职业教育以及资格考试的标准、内容和条例向政府提出建议;(2)受政府委托出职业资格考试题,并协助组织考试;(3)组织实施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4)提供本行业职教方案和教材。行会和“劳工联合会”是最重要的专业组织。行会负责确定职教教学内容,提供学徒位置,组织实施职业基础教育,为通往高职做准备,并开拓新的教育机会。社会伙伴、其他相关组织与行会一起促进职教发展。企业提供实践学习的场所和机会。
(二)职业教育的治理过程
瑞士职业教育由联邦和州政府管理,联邦、州和第三方共同出资,州政府和第三方负责具体实施(见表1)。
表1 瑞士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治理过程
资料来源:EDK, Anmerkungen zur Mehrebenen Governance im Bildungswesen, 2012.
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在“联邦职业考试”和“联邦高等专业考试”中,专业组织(如行会)决定考试要求,制定考试规则并组织考试;联邦政府负责审批考试规则,监督考试实施并提供资助,为考试通过者颁发证书;州政府资助备考课程。公共或私人机构提供相关培训课程。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提供工作机会,并承担考生的部分考试费用。
对于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行会确定能力要求并起草核心课程标准;联邦政府负责审核该课程标准,对学位进行认证,必要时为学位课程学习提供经济补贴;州政府负责监督学位课程实施并提供资助;公共或私人机构开设学位课程;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提供培训岗位,并承担部分学生培训成本。企业参与确定培训要求和能力标准,将其需求纳入考试要求和课程内容中,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内容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
职业教育经费包括公共经费、职教基金和企业直接投入,瑞士联邦政府、州政府和行业组织是三个主要资金来源渠道。根据《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州政府提供公共经费的3/4,联邦政府承担1/4,其中10%用于促进与职教发展相关的公益活动。2012年,中职教育公共经费中联邦政府投入占0.7%,州投入占99.3%;在高职教育中,联邦投入占31%,州投入占69%;应用技术大学联邦投入1/3,州投入占2/3。联邦政府经费支出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项目、服务公众利益的职教活动,以及第三方组织的考试和学位项目。联邦政府根据学生数将经费一次性划拨给各州。
《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了职教行业公共基金的设置原则,设置基金的目的是保证行业内所有企业,包括未加入行会的企业共同分担职教费用。联邦政府可为公共利益而强制要求所有企业都缴纳行业职教基金,前提是:该行业至少30%企业已向该基金缴费,行业有培训机构,基金只用于本行业教育培训,只用于对所有企业都有益的职教活动。企业对职教的直接投入主要是双元制学徒培训费用。企业在承担学徒培训成本同时也获得收益。据统计,2009年瑞士全国企业学徒培训的投入总额为53亿瑞郎,净收益为5亿瑞郎。
以上是总体投入情况。具体到不同职业教育类型,不同机构的投入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如分流课程投入主体是州、联邦和学生;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投入主体为企业;职业学校投入主体为州和联邦政府;跨企业课程由企业、行业组织、州和联邦共同投入;而资格认证则主要由州、联邦和行业组织投入。
(四)职业教育的治理效果
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产生的效果是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协调。瑞士没有完整的产业体系,而是在特定行业如精密仪器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具有极强的竞争力,贸易、卫生、机械、电子、电气、化工、制药和金融产业占GDP总量的60%-65%,其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的67%-68%。
统计表明,上述大部分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维持在-1.5—1.5之间的极低水平。其中,化工与制药产业结构偏离度上升幅度较大,从1998年的0.9低位上升到2010年的1.9,且自2003年以后都保持在1.5以上。银行、信用业的结构偏离度在0.8—1.2之间,但呈现出递减的趋势。机械、电子、电气、金属加工结构偏离度在1.0左右,且呈现微弱的递增趋势。餐饮业的结构偏离度较平稳地维持在-0.8。
(五)小结
技术和社会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学习和办学体制多样化的要求,从“管理”向“治理”模式转变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瑞士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关系的有效协调,建立了参与式治理的模式,所有利益相关方均自愿参与到与职教有关的决策过程中来。职教改革委员会中既有行业组织代表,也有职教培训机构的教师;地方层面的委员会设立工作小组,负责解读行业新制订的职业培训计划。政府不是简单地要求和监控,而是在整体决策后提供相应的领导和服务。在宏观调控的同时,重视市场和社会作用,鼓励社会各团体加入到管理过程中,从而有效协调了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瑞士职业教育参与式治理模式对我们的启示在于:政府要改变传统的“专制”管理模式,适当放权给其他参与主体,如院校、市场和社会,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同时,给职业院校自主管理和发展的机会。
OECD认为,瑞士职业教育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制度优势上,即建立了统一决策、分层实施的国家教育制度,将其特点总结为:由雇主和劳动市场驱动的职教体系,联邦、州政府和行业组织紧密合作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学徒培训收支平衡或收益略大于支出;高等职业教育为青年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灵活的学习路径;有充分证据支持的政策讨论。
三、总结与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如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需求,普教和职教缺乏融通,职教内部中、高层次间衔接无序,条块分割的管理制约职教整体发展,这些都是体制性问题。尽管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也有很大差别,但是瑞士基于发达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经济结构以及所采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与我国选择的发展道路非常相似,这无疑为我国职教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全社会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之所以瑞士有世界排名第一的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以及最低的失业率,职业教育为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瑞士,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与我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有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必须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升到国家战略和民族意识高度,为在中国发展实体经济、建立现代工业文明和工业文化奠定基础。
2.明确各级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以资格标准为基础的衔接体系。如何实现中、高职衔接,实现普教和职教双轨融通,这始终是困扰我国职教发展的难题。瑞士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间的衔接和融通的本质,是“资格要求”间的认可、衔接与融通。只有明确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资格标准,才能实现整个教育体系的衔接与融通。在此,建立中国自己的《国家资格框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此类《国家资格框架》也是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现学习成果和工作技能的可比性。只有实现了具有可比性的质量保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职教的社会地位和吸引力。
3.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完善多元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机制。职业教育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这一特点决定了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各部门密切合作和调动全社会参与的基础上。这不仅表现在经济界与教育界的合作,人事和劳动保障制度的完善等配套软环境方面,也需要建立包括尊重劳动和敬重职业的社会风尚。瑞士的参与式治理模式,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把利益相关方吸引到自愿参与职教决策过程中来,这对我国解决当前企业参与职教意愿不足的顽疾,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4.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现劳动市场驱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中,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供需平衡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和配置实现的,职教发展要顺应劳动市场的“势”,呼应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经济、劳动和教育部门应相互配合,建立共同的监控与调节体系,在市场出现变化和失灵时及时调整。如为应对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瑞士适时向上延展职业教育,发展高职和应用技术大学,这是既迎合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又结合瑞士公民普遍参与职业教育的事实做出的具有“瑞士特色”的抉择,即将高职教育确定为与普通高等教育对等的高等教育,这对我国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
5.建立现代学徒制,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瑞士职业教育制度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为典型的现代学徒制。当前在世界范围内,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学徒制以其低成本、高质量和强大的人才培养功能,正在重返国家法制管理的范畴。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目前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瑞士无疑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瑞士经验,我们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1)确定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性特征,即从国家层面进行制度设计,确保“学徒”独特的法律身份和获得职业资格,并满足企业对培训投入与产出效益平衡的功利性要求;(2)建立学徒制管理体系,制定国家、地方和行业管理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对学校和企业合作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以及跨越传统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协调和实施机制。
当然瑞士职业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是:全球经济衰退对职教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徒位置减少;出生率降低激化了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生源竞争,职教招生面临学术教育的强大竞争;缺乏职业培训传统的跨国企业进入瑞士,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传统造成冲击等。类似问题在我国也已初见端倪,值得引起重视。
注释
①葛道凯:《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1期。
④Rauner, F.SteuerungderberuflichenBildungiminternationalenVergleich.Gütersloh: Verlag Bertelsmann Stiftung, 2009,17.
⑤SBFI.ZweijährigeberuflicheGrundbildungmitedgenössischemBerufsattest. 2014,10,3.
genössenschaft. Bundesgesetz über die Berufsbildung, 2015,10,12.
⑨WBF.VerordnungdesWBFüberMindestvorschriftenfürdieAnerkennungvonBildungsgängenundNachdiplomstudienderhöherenFachschulen. 2015,6.
责任编辑 曾新
Construction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Experience from Switzerland
Zhao Zhiqun Zhou Yingyi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system is a strategic mission as well as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VET) in China. Switzerland,as one of the most competitive and innovative countries resulting from its well-develope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can provide experience. In Switzerland,under its centralized policy-making and decentralized implementation governance system,the provision of VET is a cooperative mission shouldered by confederation,the cantons and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VET provides various opportunities and flexible pathways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well as UAS. As a result,VET develops coordinately with industries and youth unemployment rate keeps a lower level. In addition, enterprises participating in VET benefit from modern apprenticeship.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governance; the structure of educ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Switzerland
2015-02-1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13JZ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