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前预习的实效
2015-08-07吴树雅
吴树雅
[摘 要]
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的目标呢?预习指导是必不可少。导学合一,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做好课前预习检查是实现预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课外和课内相结合,预习才会更有实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导学合一;课前预习
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实践证明,预习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虽然我们也天天布置学生预习,但并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指导学生怎样预习,因此,学生也只是出于完成任务而形式上去做个样子,没有真正地去对将要探究的知识进行自学。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我们认为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预习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开始可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在带领学生完成“预习提纲”之初,难度是有的。但两三个星期一过,学生基本上是可以适应的。事实上如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方法和要领,就应当认为是很好的了。然后,教师可以放手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模仿教师完成“预习提纲”。如有问题,应及时指出,并进行辅导。随后,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预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再带领学生一个星期,共同去完成“预习提纲”的编写和其相关的任务。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下,学生应当不难掌握如此预习的方法。而且,学生一旦掌握了此法,在课堂上听起课来也事半功倍。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预习就可安排在课外。在每学期开学后,我都会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明确列出本学期语文预习的基本要求,让孩子们抄在语文书的首页,并向家长明确学生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请家长配合监督。
二、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真正做到导学合一
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尤其是要布置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拓展性资料。完成这一项要求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首先走进文本,研读教材,布置预习作业,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校推行的“三级问题导学模式”就非常重视课前的预习,我们将课前预习分为三大板块,即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探究学习。我们实实在在将“问题学习理论”引入课堂教学之中。问题教学理论指出,问题教学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带着问题教学生;第二个层面是带着学生探究问题;第三个层面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无论是哪个层面,问题是学习的基础,有问题才要去学习,有问题才谈得上合作探究。因此,我们把问题当作备课的重点,把问题分为三级目标:一级是基础题(学生自主学习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去解决。二级为探究题(小组合作探究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本,形成技能。三级为拓展题(集体讨论探究题),在学生准确掌握、熟练运用的基础上,生成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级问题”设置有层次,有梯度,可以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
三、课前预习检查是实现预习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于预习作业,教师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每位学生其实都有惰性,我们的学生年纪还小,更是如此,如果教师一次两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学生才有认真做的动力。而且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四、课外和课内相结合,预习才会更有实效
一般学生的预习都放在课余,即作为家庭作业完成,如一直这样一成不变,学生就会产生倦怠,而且也不能检验学生真正的预习能力。我们实行“动态生成”的课堂模式。我们的教案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案。这三级问题就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一套完整的导学案。对于导学案,我们采取三个步骤分层实施。课前把导学案先发给学生预习,一级问题必须课前自主完成,课上订正;二级问题学生能做就做,不会的留着课上小组合作讨论,提倡先进生先学先会,鼓励后进生学会向同学学习,在学生之间构架了一座互相交流学习的桥梁;三级问题课前不要求做,课上讨论之后,再由学生独立完成,课后完成导学案的所有作业,统一上交教师批阅,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课堂上也是这样有步骤、有重点地分层实施的。一级问题以检查订正为主;二级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辅导点拨,不要求一一讲解,面面俱到;三级问题是在教师指导之下,以集中交流的方式,自测自评,教师针对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点评,或鼓励优点,或指出错误,或引向深入,形成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之间互动)——集体讨论探究(师生互动)——独立实践——反馈纠错的“学习链”,既强调“学”,又突出“导”,导学合一,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也悄然起了转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真正成为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这样,每堂课都在学习,都在训练,都在测评,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的主体性,而且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充分的课前预习,会让孩子们学习更从容,会让教师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有一位名师说过:“一堂好课,如一首交响乐,总要讲究旋律、节奏、音响的和谐”而预习,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前奏。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预习并教会预习。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