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

2015-08-07吴秀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组长交流课堂教学

吴秀君

[摘 要]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教师要能从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到,从主要的、主角和主导的地位勇敢地“退”到次要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地位,放手还课堂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天地。而教师的“退”并不是意味着无事可做了,还要适时地“进”,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和促进,从而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组合作;参与;课堂讨论

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教师要“退”出主角的地位。教师的“退”是指在凸显“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从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到,从主要的、主角和主导的地位勇敢地“退”到次要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地位,放手还课堂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天地,而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而教师的“退”并不是意味着无事可做了,还要适时地“进”。教师的“进”是指在“退”出主角和主导地位的同时,要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时候适时地“站”出来,重新走上讲台,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和促进,从而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一定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一定是在开展讨论交流的互动中学习。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而且还便于教师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而调整教学策略,灵活施教。

什么是有实效的课堂讨论呢?我们认为有实效的课堂讨论应是对完成教学任务和促进学生发展有实际效果的课堂讨论。学生在课前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充分运用已有的自学能力,查找相关的资料,自读教材提出问题,即带着对教材的思考,带着不懂的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自学收获,共同围绕问题进行研讨,既要把握知识要点,形成必要的共识,又要创设并提供多角度看问题的思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发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进入更高层次或新一轮的学习。这样不断循环往复的交流研讨的学习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其成为有实效的课堂讨论。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堂讨论的基本条件——小组学习

教师要明确采用课堂讨论的目的,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交流的欲望,教给学生进行交流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懂得如何交流,学会交流。

在目前大班额的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必须要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全班交流,对于课堂讨论的实效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精心组建学习小组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学习,不能只按学生身高而排定的座位自然组合,而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搭配组合。就是说每个小组要有学习能力强的、中等的、较低的不同层次的3~5名成员组成。个体差异性是维系小组合作的纽带,无差异便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互动。

为使“小组学习”发挥预期的作用,各小组都需要有一个小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组织本组的讨论、交流,负责归纳本小组的见解,代表本小组在全班讨论中发言,发言不详尽时,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小组长采取轮换制,可以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增强每个成员的责任感。要鼓励学习能力较差的成员也有机会做组长,并引导其他成员热情帮助他当好小组长。在主持小组讨论和汇报的实践中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及归纳、总结、分析、概括、听说等各种能力。

(二)细心指导小组学习的方法

(1)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小组长如何工作。因为组长的能力水平决定着小组学习的质量。

(2)要指导学生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学会参加小组讨论、交流。

(3)要指导小组发言的顺序。鼓励每个小组成员都发表意见,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请“慢生”先发言,反之,可以请“快生”先说。

(4)要指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用虚心的态度对别人做出积极的评价。

(5)要指导学生在参加讨论、交流时边听边记,借以充实自己认识不到的内容或修正自己的错误答案。

(6)要指导学习小组的组长学会总结、归纳本组的意见。

二、交给参与的方法——退得放心

课堂教学提倡以生为本,教师引导学生不受约束地去探索和研究一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全程。但是如何达到“真正的参与”,教师往往心中没底,看似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质疑交流、热热闹闹,而学生却是捡芝麻丢西瓜,抓不住要点,课堂教学仍是高耗时低效。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方法指导,教师不敢放心“退”出来。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交给参与方法,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语文课整体感知课文时,在学生“自读初悟,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参与学习全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文中哪些地方你读明白了,就做上注释或记号。

(2)在不懂的地方打“?”。

(3)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里讨论,看能不能合作解决。小组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上交大组,师生互议,留待解决。

这样,教师就可以放心地“退”,让学生自我读书,自我提问,发挥合作作用,进行自我解疑,这一环节的“参与”,展示了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教师既注重了教的方法,又体现了学生的学法,较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学生在整个参与过程中既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又锻炼了学习能力,并且使差异得到了互补,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把握参与的时机——进得得当

时机是事物发展的连接点和转化的关节点,课堂讨论的重点不在于讨论的结果如何,而在于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充分展现学生的想法。因此,在课堂讨论中提什么问题,何时让学生讨论,教师要做到目的明确。要使课堂讨论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就要善于捕捉讨论的最佳时机。

(一)当需要突出重点时

课堂教学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做到重点突出,而组织课堂讨论是突出重点的方法之一,它不仅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在需要突出教学重点时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二)当需要扩展和深化知识时

课堂教学要“抓纲靠本”,但这绝不意味着照本宣科。对于课本中有的知识内容,有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加以扩展和深化,这样做,可避免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定势,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当学生的认识普遍发生偏差时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认识偏差或错误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在教学中,教师围绕这些偏差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便可纠正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四)当学生回答出现“卡壳”时

在教学中,由于受认知结构等智力因素的制约和注意、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够深刻理解,有时出现“卡壳”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和盘托出答案,也不能妄加指责挖苦。正确的方法是组织全体学生在出“卡壳”的问题上展开讨论,通过集体的智慧,使“卡壳”的学生茅塞顿开,明确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在哪里。

四、积极创设讨论氛围——进退自如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课堂讨论也同样如此,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交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其他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做到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对于正在讨论之中暂时还不明白的问题,不宜太早挑明,特别是对能力弱一点的学生要多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课堂上让人人都动口、动脑、全员参与,这样的讨论才富有生机,教师才能进退自如。

总之,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坚信只有把关注的焦点真正放在学生身上,思考学生在做什么,他们需要什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生成,再加以适当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参 考 文 献]

[1]李烈主编.课堂上的“退”与“进”[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捷,蒋春华.小学数学实施难点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小组长交流课堂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分餐小组长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