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中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测试作文
2015-08-07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席勒曾写过一篇童话:一个圆的一部分被切去了,它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圆,因此它就四处去寻找遗失的那一部分。但因为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所以只能慢慢滚动,由此得以沿途欣赏青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并与蚯蚓谈天说地。有一天,它终于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那部分,它高兴极了,觉得自己又是一个完整的圆了。它开始飞快地滚动,在快速的滚动中发现世界整个变了样,青草的芬芳、阳光的灿烂都欣赏不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丢失了。于是它又停下来,毫不犹豫地将千辛万苦找回的那部分丢在路边,然后慢慢滚动着向前……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材料源自德国诗人、作家、哲学家席勒写的一篇童话,里面包含丰厚的哲学意味,旨在启发同学们思考人生追求的目的和意义,考查的落脚点在“人文与精神”层面。
【写作立意】
审题时,要理清童话的象征意义:①一个完整的圆象征完美;②一部分被切去的圆象征残缺;③寻找遗失部分象征追求完美的过程;④寻找遗失部分过程中欣赏到风景,象征追求完美的过程是丰富的,过程已经产生意义;⑤找回遗失部分象征追求的结束;⑥完整的圆开始飞快地滚动,象征过程被忽略、省略;⑦圆丢掉找回的部分,慢慢滚动向前,象征开始享受过程……
童话的内涵如此丰富,如果仅从一个象征意义出发立意,比如“追求完美”“残缺是一种美”“享受慢节奏的生活”等,有点偏题。应该结合几个象征意义的内在联系来立意,比如“完美是理想目标,过程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残缺是另一种意义的完美”“完美存在于过程,而非结果”“享受过程之美”,等等。
【评分标准】
文章立意不片面,能从“完美”与“残缺”、“过程”与“目标”、过程的“快”与“慢”之间的辩证关系出发立意,可得44分以上。如果材料运用有匠心,分析准确到位,构思巧妙,观点明确,表达生动,句式灵活,可得50分以上。
立意以“完美”与“残缺”或“过程”与“目标”中的一方面为主,另一方面也提及,算基本符合题意,语言表达无误,结构完整,可得40~43分。
立意片面,只谈“残缺”不谈“完美”,或只谈“过程”不谈“目标”等,只能得36~40分。至于二者均不涉及,与话题无关的,得分不超过36分。
义乌中学 傅婷婷、伏 锐
崎岖人生亦有味
● 金华考生
正如不曾存在扁平人物,我也未见过完美人生。毛姆名利双收,却是口吃的矮子;孔子志趣超凡,然一生不顺。但坑坑洼洼的崎岖人生,亦有它的美,有它独特之味。
人生总是有缺陷的,但人们总尝试着填补起伏人生的不平坦,尝试着让自己的人生臻于完美。只是要做一个保持完美的扁平人物,必然受到幸福被压缩的痛。如天王刘德华,永远展示给世人完美无缺、英姿飒爽的形象,于是他的家庭遭受隐忍之痛,他也鲜有享受亲情的时光。如此说来,他的人生也并没有因自己努力追求而趋于圆满。他追求完美的努力,只是一刀刀剜去了镜头背后的幸福,编织一张华丽却空虚的网。
完美是有缺陷的,如同选择做一个完整的圆就失去了信步看美景的悠闲。因此智者总会放下对完美的执念,转而向缺陷给人的震撼迈步。雕塑维纳斯完美的双手被砍去,却给人扑面的强烈震动;小说家总是给笔下的正面人物增添一点负面情感,却使之更生动,呼之欲出。
徐悲鸿说,荒山里才出劲松。温室里的湿度、气温都达到了完美境界,却只能培养出平庸而毫无看点的树木。人也一样。那平坦的人生大路走惯了,只会出现一个个四肢无力的软弱之人;而选择攀爬险峰峻岩的人,就像荒山野岭里长出的劲松,有奇诡灵动的飘逸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有味》一书中,记载了数个有味的人生。只是其中没有含金汤匙出生、靠家庭关系平步青云的人,只有那些咬紧牙关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人物。他们不曾完美,而是充满漏洞和缺口,但他们也因此尝遍世间百味,不枉来世间走一遭了。
生活对那些顺畅无阻的圆形人生来说,就像冰上滑过,倏忽万里,只是他们没有留下任何足迹。而那些有缺憾的人生,就像是穿钉鞋行走在崎岖山路上,步履维艰,身后却有深深的痕迹。“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富贵自在的人生磨去人的棱角,像一个圆;而倜傥非常之人,选择丢掉圆的一部分,用更慢的行走、更真实的触觉,去体悟人生。
韩寒说,搞砸了是一种美。比起畅通完善的人生,我更热爱“搞砸了”的人生。在狭窄的生活中横冲直撞,在崎岖人生路上一往无前,亦有它的滋味。
得分: 54分
点评: 此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充实、饱满。文章抓住“圆”与“缺”及其关系来立意,围绕“完美”和“不完美”展开,切合题意。开篇以毛姆和孔子的例子引出“崎岖人生亦有味”的题旨,然后通过对比论证阐述“完美”的不足和“不完美”的意义,文末再次点题,首尾呼应。全文亮点有三:一是处处点题,逐层对比;二是例子多多,内容丰富;三是文字顺畅,功底不错。标题中的“亦”甚为妥帖,若换作“更”,意思迥异。
不过,文章基本着眼于“为什么”,在“怎么办”层面有待补充;举例宜再精选并有详略;若能联系实际,增加个人感受,则更佳。
坐着“绿皮车”去“拉萨”
● 金华考生
鸣笛声响起,“绿皮车”轰隆隆地向前行去。不时他会被“哐当、哐当”的声音惊醒,瞥一眼窗外,不再是绿色翻滚着的稻田,不再是左右繁密的绿色枝条,是荒漠,是草原,是高耸的山峦,就这样进了拉萨。远远地望见白宫红宫,每天都经历着别样的美好。
那样辛苦的日子不复了。从拉萨回到长三角,只需看一日白茫茫的云海。云海虽美,却不若我大好河山;飞行虽快,可我们怀念半个月中无聊的美好。
风景需一路慢行去体味,这种慢节奏却被当今社会遗忘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风景,印刷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再也回不去“洛阳纸贵”的年代,三五十块钱数十万字的书便可拥有,而带来的是不知珍惜与浅尝辄止。这样的书虽然完美,却不若魏晋之人花上数日誉写一遍,虽会有所疏漏,以致不完整,但如此字字句句细细品上一番,倒是比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看上十本要意义重大些。誊写便是那一节节“绿皮车”,载着我们看尽去“拉萨”路上的繁花盛景。
“绿皮车”存在于城市、存在于乡村、存在于旷野,但究其本真,存在于我们一片真心之中。
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年代,“绿皮车”只是一种被遗忘了的选项,白领、金领选择了“飞机”,而绝大多数人也会看上“高铁”,“绿皮车”只是少数人的消遣。
但历史的真实不该如此,“绿皮车”终究是个“平易近人”的选项。日本以其机械化、自动化的工业生产闻名,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是个“匠人之国”。任何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匠人,匠人精神便是用长久的时间、集中的精力给予一件事,为之毕生努力。尤以一家寿司店的匠人为最,奥巴马在品尝后对其寿司赞不绝口。他身为匠人,用七八年的时间钻研煮寿司中的饭,又用上两三年练习刀工。这数十年历史,不在于职业追求,而在于人生意义路途之美,其他行业的匠人大约也是如此。日本这样繁忙的国度都有如此多人乘坐着“绿皮车”,在去往“拉萨”的路上,找到了极致的风景,而“拉萨”也只成了一个不太重要的符号。
世界上难有臻于完美的事,“绿皮车”虽不完美,但美在其前往“拉萨”的旅途;“飞机”“高铁”看似完美,却全然失了人在旅途的真实意义。
让整个世界坐着“绿皮车”去“拉萨”,前往世界之巅。
得分: 52分
点评: 作为考场作文,这篇文章存在一定“风险”。细心的赏识者会认为此文富有创意,大为赞赏;而粗略的评阅者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难免打压。
细细品味,文章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一是标题大胆,夺人眼球;二是构思新颖,想法独特。作者借“绿皮车”隐喻慢生活及实现方式,以“拉萨”暗喻目的地、心中向往的境界,并以此两个意象串联全文,印证“风景需我们一路慢行去体味” 之主旨。文中多处对比,举例有虚实详略,将“书”喻为“风景”,颇为别致。
如果将“绿皮车”“拉萨”的内涵交代得再清楚些,使得读者即时明了,可以更好地避免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