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天下第一题”
2015-08-07
大方向应该保持不变
同学们肯定很关心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与往年相比会不会出现较大变化、会不会有难以应对的“创新”,从目前来看,今年的作文题应该还会按去年的路子走。
自主命题十余年来,浙江卷的作文题逐渐形成了“人文”“诗意”“辩证”等“浙江风格”,已经为广大师生所熟悉,教师教得熟练,学生写得顺手。浙江历来讲究稳妥,高考试题又关系着社会稳定。多方考量之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会沿袭以往,走稳妥路线。
命题形式最可能是“材料+要求”
纵观浙江卷作文题,自主命题十余年来,题型历经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再到现在“材料+要求”的新材料作文(也可以称为“命意作文”)。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好评,在熟悉的“旧”形式中装载鲜活的“新”材料,不在话题、标题上设置过多障碍,让同学们能够高举“人文”“思辨”两面大旗,信马由缰,在思维的王国里自由驰骋。
至于作文体裁的要求,可以从历次高考作文题的“提示语”中看出一些范式:
(1) 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2) 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3) 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
从这些提示语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高考作文既考查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又考查同学们思维的思辨性、深刻性。
审题依然会有一定难度有必要反思命题者希望的最佳角度。
浙江的高考作文题,一直有一定的审题难度。同学们不能“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要通观材料的全部,找到各种矛盾和关系。
比如2014年的作文题“门与路”,除了“门”“路”两个较为直观的关键词外,材料中还出现了第三个关键词“大学”。如果忽视了“大学”这个关键词,泛泛地谈“门”论“路”,分析“门”与“路”的关系,不可能是最佳立意。揣摩下命题者的意图:站在大学的门槛前,你该想想,走进大学之门,求学的路该怎么走?你有怎样的准备和规划?如此思考一番,审题可能就到位了。
更贴近现实生活,应放眼社会
今后的高考作文,相信依然会关注现实生活,还可能更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去年的“门与路”便可窥见一二。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两句成为历代写作者奉行的圭臬。这是一种经世致用的现实主义写作观,至今不过时,包含着三层意思:在现实中写作;为了现实写作;写现实中的人和事。
高考作文命题,从生活中取材依然是大方向。比如2012年的作文题“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就是由作家刘继荣的散文《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为背景材料改编的。这篇文章当时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同学们也很熟悉,不会无从下笔。可以说该作文题既源自现实生活,又倡导同学们现实写作。今后的高考作文,相信依然会关注现实生活,还可能更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去年的“门与路”便可窥见一二。
高三的同学们平时学习压力较大,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像去年湖南、安徽、广西的作文题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有的还是一定时段一定范围内的热点话题,比如湖南卷的“最美乡村”就是当时的社会热点,时鲜、典型,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这种命题选材取向也在引导同学们多关注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留心自己的生活。
更注重理性思辨,应多加思考
“只有骨架无血肉”的“文辞优美、空灵,内容空泛、飘逸,多情绪意象流动”的小散文,通篇泛泛而谈,这样的文章是拿不到高分的。
作文的思辨性,是考查同学们思想和心智成熟程度的重要尺度。通观去年18个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不少告别了故弄玄虚的诗意,逐渐回归理性、注重思辨。很多同学缺乏这种理性思辨能力,阅卷中老师经常会发现“只有骨架无血肉”的“文辞优美、空灵,内容空泛、飘逸,多情绪意象流动”的小散文,通篇泛泛而谈,这样的文章是拿不到高分的。
理性思辨,“思”是思考,是对真实、真相、真理的分析判断;“辨”是辨析,是对事件、事情、事理的分析辨别。要认识到:理性思辨不仅是一种思维态度、一种求知学习应秉持的品格,是独立思考能力的最直接的表现,更是公民人格的核心内容。由此看来,同学们在写作论述类文章时应该清晰、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应注意“三观”要符合主流价值观。思想若有偏差,只能是“危险的思辨”。
推荐关注:
触发理性思考的话题,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科技与人类社会”“延迟退休与毕业生就业难”“传统文化与舶来品”“传承与创新”“选修课程与学习能力”等。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把《生活与哲学》这本书拿出来好好看看,培养一下自己的辩证思维。
更强调彰显自我,应审视自己
“属于自己的东西”,更多的是指扎实的文字功底、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的个性化的见解和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必须剔除那些普普通通的材料,单把的确属于自己的东西写进去。剔除得越干净,的确属于自己的东西成分越多,那越是成功的东西。”这里所说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更多的是指扎实的文字功底、娴熟的表达技巧之外的个性化的见解和真情实感。
这几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一直坚持“打假”,反对“套话”作文,反对矫揉造作,反对无病呻吟,强调自我表达,抒写个人性情,可以说是对写作本质的一种回归。因此,既在作文题的命制上进行限制,也在写作要求上作出规定,促使考生在作文中体现“我”的所思所感,融入“我”的真知灼见,强调“我”在作文中的存在。
推荐关注:
自我认知类话题,比如“选择”“人在社会中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什么样的美才是最美”“打铁还需自身硬”“勇于担当”“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真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