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2015-08-07朱伟芳付萍萍钟文凯等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15期
关键词: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临床症状

朱伟芳 付萍萍 钟文凯等

[摘要] 目的 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对其临床症状改善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本院精神科于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1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个月末的Barthel指数、NOISE评分及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合格率。 结果 两组干预前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的积极因素及消极因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积极因素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消极因素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基础护理合格率、特级护理合格率、护理措施落实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及健康教育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并能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临床症状;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5(c)-016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in the standard managemen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on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Methods 136 Schizophrenia in department psychiatric mental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2 to May 2013 were selected,set as control group,and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152 schizophrenia in department psychiatric mental of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set as study group,and were provided clinical nursing path standard management model.The Barthel index,nursing quality index score and qualification rate of NOIS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recorded respectively.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the Barthel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After intervention,the Barthel index of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intervention,the positive factors score of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negative factors score of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P<0.05).Qualified rate in basic nursing,special nursing care,nursing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rate of qualified rate,coverage rate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efficiency of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Schizophrenia standard managemen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pattern is beneficial to improve the medical care level,and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obtain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Schizophrenia;Clinical pathway;Standardization management;Clinical symptoms;Quality of nursing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较为棘手的精神性疾病,病情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给该病的临床护理造成了极大挑战[1]。随着近年来护理理念的更新,新型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上的推广已成为广大患者的迫切需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舒适、有效及科学的护理服务,无疑能改善患者症状,节约医疗成本,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2]。鉴于此,临床护理路径是当前各大医院管理者所推崇的医疗管理模式,其依照某种具体疾病或手术,并经国内外循证资料收集论证后,制订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流程,能帮助患者在入院及出院全程中享受优质服务[3]。通过流程化、规范化及合理化的诊疗护理,按照疾病发展的流程顺序制订针对性及有序性护理计划,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病情预后[4]。本研究进一步比较分析临床路径护理与常规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精神科2012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1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80例,女性56例,年龄21~63岁,平均(40.2±5.3)岁;住院时间(64.3±10.2)d,病程(2.7±0.7)年,用药剂量(按氯丙嗪剂量折算)(293.1±14.8)mg/d;偏执型48例,紧张型68例,残留型20例。选取本院精神科2013年6月~2014年5月收治的15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男性92例,女性60例,年龄23~62岁,平均(39.4±5.1)岁;住院时间(65.6±10.9)d,病程(2.6±0.6)年,用药剂量(按氯丙嗪剂量折算)(289.5±14.2)mg/d;偏执型56例,紧张型64例,残留型32例。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经常规精神量表测评,并联合血生化指标,由2名具有主治医师职称的医生联合诊断,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诊断参照ICD-10(WHO国际疾病分类手册)关于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患者无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躯体性疾病;无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无智力障碍;无听力或言语功能障碍;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用药剂量(按氯丙嗪剂量折算)、住院时间及疾病类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即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及心理干预等内容。

1.2.2 研究组 本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①临床标准化路径的制订:由本科室护士长组织召开座谈会,要求所有患者就精神分裂症的护理措施提出见解,并进行统一整理后,再进行讨论,联合本科室具体情况及相关文献中的循证护理方案,最终制订符合本院特色与患者实际病情相吻合的流程化护理路径。其中护理路径表涉及5个时间段,分别为入院后24 h、治疗后第1周、急性治疗期、康复期及出院期。最终拟定的路径表由本科室主任审核,并取得病区医生配合。②成立护理路径小组:由护理部牵头成立路径管理指导小组,即由病区护士长为组长,副护士长为副组长、5名具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副主任护师或主管护师及护理小组长组成。小组各参与成员均需进行理论及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在临床上开展路径护理。③督导路径表的规范化实施:以分工与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方案,患者在住院全程中,由主管医生与主管护师共同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病情评估,由当班护士在患者住院当天向其介绍临床路径表的相关内容及作用,以初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当班护士每日须仔细核实各项护理流程,并在表上对已完成的护理内容打勾及签名。另外,由路径小组成员对责任护士当日所完成的护理计划进行审核与评估,并与责任护士一同就患者动态病情发展做出护理诊断,及时调整护理目标及护理计划。当班护士应全程负责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时的护理内容,这有利于保证护理流程的连续性,且便于护士及时察觉患者异常变化,及时在路径表上进行记录。每日由助理护士、责任护士、护理小组组长及主管医生根据自身分工情况,协同评估护理计划落实情况,并评价临床成效。每周,由护理小组组长组织小组讨论会,进一步评估、检查护理内容实施情况,同时分析患者异常情况,提出解决策略。护士长需不定时抽查责任护士对路径表上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核查护士签名情况。④完善路径表方案:护理小组组长需详细地记录护理流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小组成员一同讨论以修正或完善路径表,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另外,组长还须收集患者及家属的护理需求及心理诉求,总结评价各项改进措施,使护理路径表更加合理、有效。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个月末日常活动能力水平,即给予PADL量表测评,以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满分为100分,分值≥60分,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良好;40≤分值<60分,表明患者能自理部分生活,但仍需帮助;20≤分值<40分,表明患者生活依赖明显;分值<20分,表明完全无法自理生活。②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个月末均接受NOISE(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测评,该量表共包含30个条目,涉及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激动、精神病表现、退缩、抑郁等维度,最终计算出总消极因素、总积极因素得分,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0~4分)。③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后第2个月末护理质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连续型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离散型资料以率(%)表示,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活动能力水平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OISE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积极因素及消极因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积极因素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消极因素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各项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在基础护理合格率、特级护理合格率、护理措施落实率、健康教育覆盖率及健康教育有效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临床路径是指对某种特殊疾病而制订的一套流程化及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及治疗程序,是一类临床综合治疗方案[5]。以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诊疗指南作为理论框架,科学、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行为以达到疾病管理及促进病情预后的目的,最终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并能有效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6]。与传统临床诊疗指南相比,临床路径表的内容更具灵活性、协调性,其突出强调患者当前的生理、心理诉求,进而提出动态性方案调整,使家属与患者知悉后续护理计划,提高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度,增加其治疗依从性[7]。另外,临床路径表的制订在规范医疗市场方面意义重大[8],传统护理路径实际上是每位医生的个人路径,不同医院、不同地区或不同医生对同一疾病可能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9],若开展临床路径表后,则能有效避免不同医生在治疗同一患者时所出现的不同治疗方案,即能有效避免其随意性,且能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及预后状况的可评估性[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的日常活动能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积极因素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消极因素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临床路径护理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护理更有利于患者病情预后康复。首先,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循证医学[11],通过小组内有多年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师及护士就精神分裂症提出一种规范化的治疗模式,且制订相应标准,使患者在住院直至出院期间都能享受到标准化治疗模式[12]。在路径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患者住院的时间流程,结合治疗过程中的效果,规定各阶段护理计划的顺序及时限,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医疗资源的可行性[13]。待路径表处于执行阶段时,由小组组长及主要成员检查各项护理措施的完成情况,并根据护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患者预后目标及时调整护理进度,以此保证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14]。另外,路径表的执行过程中会涉及到医生、护士及整个医疗团队,所以须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加强医护、护患及护护之间的沟通交流,保证项目推进的标准化、程序化及精细化,同时亦能强化临床护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15]。通过实时了解路径表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及完善,逐步制订出一个相对完善、合理及切实可行的路径方案,不仅可提高护理服务品质,还能使患者获得较佳的照顾体验,促进其病情康复[16]。

从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各项考核指标的合格率情况来看,研究组护理措施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护理路径管理模式能起到医疗行为规范化作用,减少护理内容及医疗方案的变异率(假设的标准路径表与实际过程出现了偏离)[17],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护理质量。随着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患者病情早日康复,减轻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18]。此外,研究组健康教育覆盖率及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路径表可为毫无医学知识储备的患者及家属制造学习机会,通过提高家属与患者在诊疗全程的参与度,帮助患者及家属正视疾病,提高其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水平[19]。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标准化管理模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有效提高医院护理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且能促进患者病情预后康复,达到医患双赢效益,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崇,冀庆丽,王晓春,等.奥瑞姆自护模式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及幸福感与自尊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2,29(5):974-975.

[2] 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970-973.

[3] 马辛,蔡焯基,郑毅,等.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规范化综合治疗临床路径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45(3):165-168.

[4] 刘根凤,徐萍,孙克莎,等.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3):339-340.

[5] 何秀英,陈剑英,吴风云,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9):49-52.

[6] 张睿,苏士云.运用临床路径对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2, 25(5):376-377.

[7] 曾爱华.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4):587-589.

[8] 张改玲.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12):1114-1115.

[9] 赵春海,张艳芬,代静波,等.建立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模板的方法与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7):2042-2043.

[10] 姚敏红,费静霞,蒋菊芳,等.健康教育路径标准化管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 17(33):4033-4035.

[11] 江会,马丽莉,李王莺,等.临床路径护理文本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91-893.

[12] 蒲亨萍,汪晓媛,杨平,等.临床路径护理电子表的设计与应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41-1742.

[13] 金凤仙,赵建利.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20):3217-3219.

[14] 冯苹,顾宁,徐在娟,等.King达标理论在护理1例精神分裂症合并重度烧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3):52-53.

[15] 姚云,朱相华,温萌,等.改良护理标识对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管理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4, 14(5):366-368.

[16] 王祖菊.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4):70-71.

[17] 李遵清,韩鹏,仇爱玫,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98-1101.

[18] 杨忠慧.精神分裂症的危险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808-2810.

[19] 潘燕,朱意平,陈超,等.临床护理路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17):2742-2744.

(收稿日期:2015-02-14 本文编辑:王红双)

猜你喜欢

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临床症状
临床护理路径在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衰竭中的应用
临床护理带教中应用临床路径的优越性分析
临床路径应用于心内科护理教学方法的设想
护理宣教前置在胃息肉内镜下治疗中的作用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基层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