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麦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30例疗效观察
2015-08-07李芳
李芳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肺心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5-0069-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原发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室肥厚、扩大甚或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主要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早期肺心功能尚能代偿,晚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患者反复住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笔者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本病30例,较单纯西医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来本院就诊的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的患者62例,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者,且符合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型者,病因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5~65岁,平均岁,病程4~18 a,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18例;对照组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42~68岁,平均岁,病程3~16 a,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18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制定[1]。1)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史。主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胸廓疾病等病史。2)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或右心衰竭的相应表现。3)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或超声心电图显示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及/或右心房增大表现。具有以上1加2条或1加3条,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即可作出诊断。中医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学》[2]咳喘、痰饮、肺胀等病中气阴两虚型的诊断标准制定,主症:咳嗽、气喘无力,心悸,活动后加重乏力,自汗与盗汗并见,口干,心烦,怕风,食少、神倦,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数;次症:痰清稀色白,或有少量泡沫痰,,腰膝酸软,或手足心热伴畏寒肢冷,便秘。
1.3排除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第一辑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有关章节制定。1)合并肝肾脑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2)年龄在18岁以下或70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3)不符合纳诊断标准,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控制感染、畅通呼吸道、吸氧、控制心力衰竭、纠正呼吸衰竭、舒张气管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参麦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4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2组均治疗10天后观察统计疗效。
1.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比较。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呼吸困难、咳痰消失或明显减轻,肺部干湿啰音消失或明显减少,下肢水肿消失,心功能进步Ⅱ级以上;有效:临床体征及心力衰竭症状有所改善,心功能进步Ⅰ级;无效:临床体征及心力衰竭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3.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4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免疫力下降,反复感染,长期炎症刺激,导致肺的功能和结构改变,是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的先决条件,患者对气候变化抵抗力下降,易于急性发作,导致呼吸功能下降,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参麦注射液是由红参、麦冬制备而成的中药复方针剂,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的作用,是气阴两虚症型的经典配方,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疗效肯定。其中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固脱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主治自汗肢冷、久病体虚、 神衰身疲;麦冬具有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具有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4],参麦注射液具有延长小鼠常压缺氧的死亡时间,保护或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这可能与本药所含的人参具有抗休克、强心、耐缺氧、保护心脏、改善心肌缺血及麦冬的改善心功能、抗心肌缺血、搞心律失常、抗休克等作用有关[5]。所以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显示,应用参麦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总有效率高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PaCO2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明显,PaO2、 SaO2均提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肺心病属于中医“肺胀”、“咳喘”、“水饮”等范畴,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疗效可靠,是有效治疗途径[6]。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8~20.
[2]周仲瑛,蔡凎.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
[4]童惠贞.参麦注射液的药理实验研究[J].中药材,2004,27(10):760-761.
[5]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00.(收稿日期:201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