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2015-08-07刘勇
刘勇
阅读素养是语文学习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每个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关键素养。
国际研究表明:阅读素养大致包括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其核心是阅读能力。当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主渠道依然在课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我们思考得很充分。但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这是当下在常态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PISA测试显示:“阅读+做题”的阅读模式与“阅读+读后感”的阅读模式,与阅读成绩几乎没有关系;而让孩子拥有独立的阅读时间,则与阅读成绩有很大的正相关。这个测试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进一步思考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
让我们先来对比中美“读书节”的异同,或许会有所启迪。中国的校园读书节,一般是这样的:搞一个比较隆重的开幕式,激情宣讲倡议书,并提出相应要求;但更为重要的是闭幕式,会请专家和领导,一定会有成果展示,如读书汇报会、读后感、手抄报等等。美国呢?我在美国参加“影子校长”培训期间,亲历了校园读书节的开幕活动。学校也搞了一个开幕式,但校长只说了几句话,“同学们,去年我们全校师生读了50万字,今年希望大家有新的突破,达到60万字!”然后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表格,这张表格只需记录每天读的什么书、读了几页,家长签字即可,然后师生、家长共同阅读,其余没有要求。我问校长总结会怎么开,她笑笑说:“当然要开,不过就是汇总并展示读书目录和阅读字数。”
静静分析两国学生阅读的差异,发现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差异。中国搞一个读书节,主要是想通过展示学生的阅读成绩来显示学校的办学业绩;而美国则关注孩子读了多少页,包括其课堂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学生静静阅读,课堂结束时填写一张记录卡,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真正的阅读上。
学生的阅读素养如何得到真正地提高,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他还反复强调:“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老师沉浸于阅读训练之中,陶醉于所谓的阅读展示之中,带给学生的无疑是负担和厌倦。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范围就很容易局限于每学期课本、习题和试卷中的数十篇文章,而写出来的则是千篇一律的模板作文。整个过程枯燥繁琐、味同嚼蜡,无法令学生享受到阅读本应享受的美与快乐。除了教材以外什么都不阅读的学生,必定就连教材也读不好。实践证明:如果学生不喜欢阅读,没有自由地读书,那他就形成不了真正的阅读素养。
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无非是阅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如果在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能够少一些生硬艰涩、甚至有时堪称焚琴煮鹤的字词解释、语篇分析和模板作文,多一些符合学生当下认知心理和真实生活经历的阅读、写作活动,想必语文学习也可以成为令孩子们乐此不疲的趣事。
综上所述,学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笔者有三点建议:一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了选择权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会对自己所选的书负责任,才会投放意志力读书,不要老是担心学生的阅读趣味和审美品位;二是老师应当以身示范,在读书这件事上,身教胜于言教,老师应当问自己:今天,你读书了吗?三是应当提倡无功利化读书,不要一来就训练、就展示,要让学生轻松地阅读。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还要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和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阅读质量。关于阅读教学,笔者也有三点建议:一是明确阅读主题,进行群文阅读;二是开展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开展情境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百家小讲堂、名著推荐等多种活动;三是适当开展双文化视角阅读,即在一段时间内,把中西文化视角下同一主题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对中西方语言文字表达、情感倾诉、观念差异等方面进行有意义、有趣味的深入了解。
阅读,不可浅尝辄止。要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审美情趣。“读整本的书”,还可以磨砺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学风,也可以抵制网络快餐阅读,防止思维碎片化与浮浅化。
毋庸置疑,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主要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感。
[作者通联:成都市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