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材处理的两个着眼点

2015-08-07郭延红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汉室编者例子

郭延红

教材处理要做到活而不飘,实而不僵,教师的眼里要有两个着眼点。

着眼点一: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既然是例子,就要使教材发挥例子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当其冲地明确教材的“例子”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例子”,根据“例子”有的放矢地训练;“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找到、找准教材中的“例子”,教师要把教材研究透彻。这听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余映潮老师曾说过:“教材研读,是一切阅读教学设计的开始与基础。教材研读的深度与广度,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应该是能够读出语文的味道。”特级教师刘祥老师在他的《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一书中,写到的第一节必修课就是教材的研读。这里的教材,即指初中阶段的六册课本,也指一个学年的课本,还指一个学期、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我们是否把握了初中整个学段的教材特点、知识结构、能力训练点,是否了解了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是否明确了一篇课文的知识点、训练点呢?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是否读出了语文味呢?细想想,我们其实还有很多未知,对课文理解得不很透彻。

看孙绍振老师对《隆中对》中“汉室倾颓”的解读:

“汉室倾颓”,翻译成“汉朝的天下崩溃”,意思没有大错,但是,大量深层的语感流失了。为什么叫做“汉室”呢?室和朝,有什么区别?《尔雅》云:“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汉室就是汉宫,室还有家的意思。(杜甫《石壕吏》“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汉室就是汉家。家是血统关系的单位。这个宫,这个家,是属于刘姓血统的。因而只有姓刘才是正统。只有我才配,别人都不配。所以,别看我,目前蛰居一隅,但我有权自称“孤”。如说成“汉朝”,有朝堂、朝政的意思,那是皇帝和君臣对话的地方,没有血统的联系。如果以为“汉室倾颓”,等于“汉朝倾颓”,语感损失就太大了。汉朝,是一个中性词,什么人都可以说,刘备自己这样说,就没有血统的、正统的优越性了。

阅读教学的根基深扎在教师的文本解读中。

余映潮老师曾说过:“在漫长的的时日中,有一项活动陪伴着我,那就是把玩教材;还有一个词语陪伴着我,那就是‘提炼。“ 把玩”教材,就是透彻地解读“提炼”,就是寻找文章中能作为“例子”训练学生的点。

我们常说,老师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一桶水,来源于对文本的透彻的解读。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飘”、“不实”的原因是对教材解读不透彻,没有扎根于文本中。

我们做教师的还要把一篇课文放在整个初中三年中衡量,放在一个学年中衡量,放在一个学期中衡量,放在一个单元中衡量,揣摩编者的意图,揣摩课文的地位、作用,揣摩能作为“例子”来训练学生的点。

例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是散文诗。这一单元是初中语文教材上唯一的散文诗单元,编者对本单元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本单元,要加强朗读,注意课文中的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

本着“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的制订就在单元目标的指导下每课有所侧重。《雪》在朗诵中体会对比的特点,《雷电颂》在朗读中学习直接抒情及其作用,通过与《雪》的比较认识间接抒情,通过课堂延伸让学生切实地认识抒情的这两种方式,《海燕》一课时学习象征,一课时学习朗诵,《组歌》在朗诵中学习联想和想象。这样,每篇课文都有侧重,篇篇相连,既简明、省时,而又高效。

着眼点二:学生

眼里有教材,要把握课文的地位和特点,把握教材中的那个“例子”。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例子”,来训练学生。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特色,拿哪一个出来做例子呢?这要根据课文在学年、学期、单元中的地位、编者的意图,特别是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来决定。教师找到教材和学生的对接点。

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藤野先生》一文,郑桂华教授就列出了六种教法:作为叙事散文来教,作为纪念性文章来教,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来教,重点学习鲁迅设迷式句法结构的表达,通过感受叙述者的态度和情感色彩理解文章的主旨,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材料。纵观这六种教法,教学目标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非常明确。编者在单元说明中指出,“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根据编者的意图和本课、初二学生的特点,学习目标不妨制订为在感悟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和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基础上,学习片段式写人的方法,《列夫·托尔斯泰》把目标设定为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我的母亲》把目标制订为读文、读自己。

又如:《口技》和《小石潭记》两篇文章,都用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口技》一文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要求是:“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根据编者的意图和初一学生认知水平较低的特点,本课作为训练的“例子”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小石潭记》一文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单元要求是:“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作为训练的“例子”是“借景抒情”。

教师研读教材,挖掘出课文中作为训练的“例子”,课堂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品味“例子”、学习“例子”,训练“例子”。 教材处理就会做到活而不飘,实而不僵了。

每一课的“例子”是一个点,每一单元的“例子”构成一条线,每一学年的“例子”构成一个小网络,整个三年的“例子”就构成了初中的训练体系。

[作者通联:济南市长清一中初中部]

猜你喜欢

汉室编者例子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出师表》初三复习试题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祝贺汉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
参观诸葛亮隆中遗址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编者语
编者语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