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抓文章标题推动阅读教学

2015-08-07赵都陵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白发田野母亲

赵都陵

品文先品题,题为文之眼、篇之魂。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对文章精要内容的概括、提炼与浓缩。近年来,多地中考语文从标题上出题,如“本文为什么以此为题”、“体会本文标题的含义”、“谈谈本文标题的作用”等题型,考查对作品理解的深度,这种题型往往是学生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在我们平日的阅读教学中,若能自觉而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标题解读文章,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标题的作用往往因文体不同而异。记叙文标题的作用十分丰富:或交代文章的主要人物(如《老王》、《信客》、《我的叔叔于勒》);或点示文章的中心事件(如《散步》、《观潮》、《最后一课》);或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如《芦花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沙漠中心》);或是地点加事件(如《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或是人物加事件(如《女娲造人》、《夸父逐日》);或揭示文章主题(如《第一次真好》、《伟大的悲剧》、《真正的英雄》);或标示文章的线索(如《羚羊木雕》、《背影》、《项链》、《皇帝的新装》)……相比之下,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更加集中:主要是点出说明对象(如《生物入侵者》、《山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有时还告知读者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如《奇妙的克隆》、《桥之美》、《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对议论文而言,标题或提出论述问题(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或点出论述对象(如《谈读书》、《不求甚解》、《“友邦惊诧”论》),或点明中心论点(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巧抓标题来提高阅读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比较实用的方法。

一、补充标题,把握特征

在教授记叙文、说明文时,在导入新课或整体感知环节,常可以采用补充标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尽快把握中心人物、描写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笔者在教《安塞腰鼓》时,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初读了文章,请你为标题添加一个修饰语,可以是词语或短语。独立思考后,学生纷纷发言,如“壮阔、豪放、热烈的安塞腰鼓”、“痛快了山河的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安塞腰鼓”、“愈锤愈烈的安塞腰鼓”、“大气磅礴的安塞腰鼓”……这样,我就巧妙地引导了学生快速地走进课文、把握文意。

又如有老师教《王几何》时,这样设计第一个学生活动——初读课文,补充标题:_______的王几何,以引导学生尽快地把握中心人物的形象特征。学生初读时,对这一人物的特征认识得比较肤浅,回答“会反手画圆的王几何”、“惹人发笑的王几何”、“幽默风趣的王几何”等。快下课时,这位老师请大家重新回到这个问题,有同学补充说他也是“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王几何”、“集幽默和严肃于一身的王几何”、“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懂得教育艺术、充满教育智慧的王几何”,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补充标题法也可常运用于事物性说明文,以迅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笔者教学文言文《山市》,在疏通文意之后,请学生补充标题:______的山市,要求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快速寻找,静心提炼。答案也丰富多彩:如“奇伟壮观的山市”(从“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以亿万计”可见)、“瞬息万变的山市”(从“忽”、“无何”、“未几”、“继而”、“逾时”、“倏忽”等时间副词可见)、“神秘莫测的山市”(从“数年恒不一见”、“又名鬼市”可见)等。这一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训练了其概括提炼的能力。

二、更换标题,体会精妙

一些精妙的标题,既准确地提炼了文章的内容,又艺术地点示了作品的主旨,同时饱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用更换标题的方法,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意、更深刻地品味作者的情感。

如一次笔者听一位高中教师在教学《内蒙访古》一文时,一上课就抛出了问题: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结合全文内容,若把本文标题换成《访内蒙古》,可以吗?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教师又指导学生深入课文,结合主要内容去辨别。经过仔细思考,学生明确了认识,“访内蒙古”这个标题不好,因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叙写作者访问内蒙古境内的古迹之见闻感受,“内蒙访古”的重点在“古”(即古迹)上,修改后就变成了“访问内蒙古”,范围太大,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这个教学环节就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标题来把握文意,既有效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这种巧妙的导入方式,让笔者和听课老师深深佩服。

有些好标题形象生动,一语双关,含义深刻,如《药》、《台阶》、《走一步,再走一步》等。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类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并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我们也常可以用更换标题的方法。如一位教师教《变色龙》快结束时提出:学完了课文,大家都知道“变色龙”的所指了,那直接把本文的标题改为“奥楚蔑洛夫”好吗?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言,都说“变色龙”这个标题更好。有的说它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有的说它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有的说它巧设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有的说它是文章的线索,高度浓缩了主人公对小狗态度的几次变化。教师一一肯定,并补充说“变色龙”也是对主人公形象特征的高度概括——一个寡廉鲜耻、专制蛮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沙皇警犬形象。另外,像《土地的誓言》、《孤独之旅》、《心声》等内涵深刻、富有诗意的标题,都可以尝试用更换标题法。

有些好标题不宜更改,否则就影响了标题的准确性或生动性;而有些标题却可以更改,换个角度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如笔者在教学《散步》一文快结束时,提出:《散步》是从中心事件的角度命名的,你还能从其他角度为本文命名吗?同学们思考、讨论后,拟出了许多精彩的标题。如从文中人物的角度——《三代》、《妈妈和儿子》;从故事时间、地点的角度——《初春的田野》、《大路与小路》;从地点加事件的角度——《田野里的选择》;从主题的角度——《情满小路》、《孝与爱》、《背上的世界》……这一拟题活动就鼓励了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对学生写作的思维方式、拟题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训练。

三、删改标题,明确重点

有的好标题,暗含着文章的重点内容,点示着文章的主旨(如《伤仲永》)。用删改标题法,通过把原标题与删改后的标题作比较,既能引导学生体会原标题之精妙,又能巧妙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主题。请看笔者教学2008年南京中考现代文《田野上的白发》时的一个片段。

师:速读全文,思考:能否把本文标题换为“田野上的母亲”或“母亲的白发”。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1:不能。“白发”是借代,用母亲最醒目的特征来代指母亲,换成“田野上的母亲”就太直白,不够含蓄,也不形象。

学生2:不能。“母亲的白发”没有突出田野,“田野”是母亲一生辛劳耕耘的场所,是田野里的劳作染白了母亲的头发。“田野上的白发”更能突出母亲一生都奉献给了劳作,奉献给了家人。

学生3:不能。“白发”暗示母亲年龄大了。“田野上的白发”象征着母亲从年轻到年老都不辍劳作,既含蓄又形象。另外两个标题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师:明确:“白发”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也是母亲的形象特征。“田野”象征母亲一生的辛劳。“田野上的白发”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刻,还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有些内涵丰富、一语双关的标题(如《我的空中楼阁》、《走一步,再走一步》等),往往也可以用删改标题法,引导学生领会主旨、品味情感。如笔者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设置了一个问题:把本文标题改成“爸爸的花”好吗?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明确了这个标题不如原标题。因为“爸爸的花”重点是“花”,“爸爸的花儿落了”重点是“落”。而且,“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是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凋谢了;深层含义是爸爸去世了,“我”也开始真正长大。它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艺术性概括,又倾注着作者对爸爸深切的爱和怀念。又如一位老师教《秋天的怀念》时,一上课就提出:结合全文来看,把标题改为“怀念母亲”好吗?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却又答不出为何不好。教师引导学生重新读课文,找出描写秋天的语句,分析“秋天”在文中的作用。深入思考之后,学生有了思路,纷纷举手,这次大家都肯定“秋天的怀念”好。有的说它点明了怀念的事发生在秋天;有的说“秋天”给人萧瑟、凄凉之感,和作者的情感相吻合;有的说“秋天”不仅点明了母亲去世的时间,而且象征了母亲艰难的一生,原标题更能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还有的说为了纪念在秋天逝去的母亲,作者将文中故事的主要背景设置为秋天,呼应了标题中的“秋天”,而且给人以美好生命凋零的无限悲伤之感。这个教学活动以标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谓自然巧妙,一举数得。

四、拟副标题,深化理解

对于一些只指出了叙述、描写、说明对象的简明标题,常可以采用拟副标题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启迪学生的智慧。这个活动因其挑战性,往往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笔者在第一次教学朱自清《春》时,摘用了几位名家对《春》的赞美来结课。学生朗读着名家的赏析,眼睛里流露出的是钦佩与羡慕,而不是创造的喜悦与兴奋。第二次教学时,我换了个思路,结课环节尝试这样设计:“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之美,我们已经美美地欣赏了,请为本文拟一个副标题来结束学习吧”。学生一听,来了精神,有的凝神静思,有的低声议论,气氛热烈。很快,大家踊跃展示出不少个性化、诗意化的副标题,如“一幅迷人的风景画”、“一首动人的抒情诗”、“一曲生命的赞歌”、“一段华美的乐章”、“声与色的协奏,情与景的交融”……听着这些丰富多彩的回答,我心里乐开了花:孩子们的理解、概括能力这么强,干嘛不相信他们呢?

又如,一次听一位教师执教《海燕》,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美读(课文)、精析(内容)、探究(主旨)。在“探究主旨”环节,老师出示要求:请为本文拟一个副标题,提炼“海燕”形象的象征意义。学生热情高涨,跃跃欲试。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如“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胜利的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划破乌云的利剑”……这一活动设计,生动有趣,灵活高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热情,令笔者深感巧妙。

综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多围绕标题做文章,以标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四两拨千斤”,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其一个有趣而实用的抓手,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必将不断提升,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通联: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白发田野母亲
百岁白发祭儿殇
洗白发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给母亲的信
除白发简易装置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蔷薇白发抄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