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肖邦E大调钢琴练习曲《离别》的艺术特色

2015-08-07冯敬华

戏剧之家 2015年13期
关键词:演奏旋律结构

冯敬华

【摘 要】肖邦E大调练习曲(作品10之3),又被称为“离别练习曲”。它不仅极具技巧性,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抒情特征。因而,在把握上,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有所侧重,更需要在情感方面仔细斟酌。

【关键词】《离别》;结构;旋律;演奏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7-0088-01

肖邦E大调练习曲(练习曲作品10之3)是肖邦练习曲中最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是一首主要用于练习旋律的乐曲。它以优美的旋律而闻名于世,常被改编为合唱曲,流传甚广。连肖邦本人也盛赞“像这样优美的旋律,以前我从没有写作过,恐怕以后也不容易遇到”。这首练习曲不仅极富技巧性,更将练习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不再是单纯的练习曲,更向饱含情感的乐曲靠拢。因而,在把握上,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有所侧重,更需要在情感方面仔细斟酌。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同时也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6岁开始习琴,次年就创作出第一首作品,随后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创作作品以钢琴曲为主,因而被誉“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创作的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是一位爱国主义音乐家。

据闻,肖邦曾经爱上一位华沙音乐学院的女同学葛拉柯芙丝卡,但肖邦生性羞怯,不敢直接向她表达倾慕之情。后来因为要远离祖国前往巴黎,就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面前,弹奏了一首缠绵幽怨的钢琴曲,向其告别。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之中,肖邦不仅将对葛拉柯芙斯卡的爱意展露无遗,更饱含了即将离幵祖国与家乡的不舍之情。这首钢琴曲就是肖邦最知名的练习曲之一——E大调练习曲《离别》。

此曲为2/4拍,是并置型中段的三段曲式(A+B+C)。

A段(1-21小节)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线条起伏不大,乐句一气呵成,曾被李斯特盛赞:“为了写出这样优美的旋律,即便奉献三年的生命也不足惜。”由于没有加入复杂的织体、过多的转调,这个乐段显得纯粹而美好、典雅而端庄,有种崇髙不可亵渎的美。低声部以切分节奏贯穿始终,给人一种类似大海波浪般推动的感觉,烘托映衬着中高声部旋律的进行。中声部持续的音色可以使人联想到波兰民间乐器——风笛的效果,使得整个旋律更具淳朴的民族色彩。高声部为主旋律部分,延绵不绝,极具抒情性。从整体上来看,八段是由5+3+5+3+5的乐句小节组成的。五小节的部分相较于三小节的短句,旋律线更为抒情宽广,相对地,三小节的乐句则显现出焦虑的感觉。

这部分看似较为简单,实则不然。三个声部的配合、各个声部的横向进行,都需要各指间较强的独立性与配合。在弹这首曲子之前,可先通过辅助性练习加强手指的独立性,如使用什密特等手指练习教材。之后再回到曲子中,可以细化到乐句的分析练习,或是分声部进行练习,将各个声部拆分开,重点练习主旋律,再逐渐加入中低声部,通过声部间的交错练习,强化弱指的支撑作用,对突出主旋律、加强手指间的配合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B段(21–26小节)是并置型中段,引入了新的材料,与八段在节奏、音型上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更为急促,逐渐发展到乐曲的高潮。短促而又激烈的变化使得充满焦虑、挣扎反抗的精神显露无遗。特别是38小节开始的左右手以不协和的增减音程向高低音区两个极端的方向扩张运动,将情绪逐渐推向高潮,与一组铿锵有力的和弦和高音区倾泻而下的音流形成鲜明对比。最终,以大段不协和的和弦音响达到了全曲的高潮。从这段激烈的音乐中,可见肖邦情绪酣畅淋漓地宣泄,同时又有无可奈何的悲壮之感。

演奏这段时,不仅要注意手指指尖的集中性与准确性,饱满却又不粗暴,激昂却不杂乱,更要注意聆听不协和音构成的音响效果,有利于理解乐句的发展。演奏这段时,也应注意到乐句大线条的起伏发展。为了达到饱满清晰的和弦效果,可在弹奏之前进行手指八度的练习,由“主——属——下属——主”的八度和弦连接在各调上进行转换练习,有利于放松手臂力量,加强手指的集中性。A段(67–77)是A段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了刚开始抒情优美的主题,饱含的深情似乎更为浓郁了。乐曲末尾进行了扩充,通过一个叹息般下行的旋律音调的不断摸进,加深了全曲哀婉惆怅的情绪,最后进行到主和弦形成完满终止,结束全曲。

从整体上来看,连奏是这首练习曲中最重要的弹奏方法。多层次的音乐结构使得和声更为饱满。但要保持旋律的连贯、在多声部层次中突出主旋律,是此曲中要解决的重难点之一,因此触键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首曲子中,应多用手指的指面触键,触键要深,保持音色的均匀。应缓慢、带有思考性地下键,使得手指能有充足的准备。同时也应多慢练,从和声角度、伴奏织体方面多思考,聆听多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映衬的关系。此外,哼唱旋律对于理解乐句的进行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用哼唱旋律代替一味反复的练习,推动乐曲歌唱性的发展。

演奏音乐,要首先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时代特征,在把握好作曲家想传达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独特的见解,演奏出来的作品才能真正地打动人心。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习琴之路上,我们应避免陷入到这个盲区之中。

参考文献:

[1]高为杰.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奏旋律结构
春天的旋律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提升小提琴音准能力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论《日出》的结构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