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传媒专业顶点课程设计*
——以“微纪录片创作”课程为例
2015-08-07高欣峰
高欣峰
(青岛农业大学 动漫与传媒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传媒专业顶点课程设计*
——以“微纪录片创作”课程为例
高欣峰
(青岛农业大学 动漫与传媒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媒教育改革提供了技术保障。文章基于对顶点课程和翻转课堂的梳理,论证了翻转课堂应用于传媒专业顶点课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文章以“微纪录片创作”课程为例,分别从课前活动设计、课堂活动设计两个环节,阐释了翻转课堂模式在传媒专业顶点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文章最后指出,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及评价方式的改变,是基于翻转课堂的顶点课程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翻转课堂;顶点课程;课程设计
当前,媒体技术的发展正在飞速地改变着新闻传播领域,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的不断进步又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微课”、“MOOCs”、“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的浪潮。近年来,顶点课程在美国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应用不断发展,其教育理念与操作模式亦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 顶点课程
“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又译为“整合式课程”、“顶峰课程”、“高峰课程”等)是美国大学协会在1983年完成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的一种课程设置,并作为一种系统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可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体验。大学的课程过于片断、专精,而“顶点课程”强调广度性、总结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整合、拓展、批判和应用在本学科领域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沟通能力和学习态度,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1]。
国内对顶点课程也越来越重视,不断引进美国高校关于顶点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成果,如江捷等[2]、刘宝存[3]、刘小强等[4]、张小琴[5]分别从理论综述、案例分析等角度对美国高校顶点课程进行了阐述。此外,董盈盈等[6]、刘骏[7]、张丽丽[8]、刘念禹等[9]结合国内具体专业能力的培养对顶点课程分别进行了探索;佟君[10]、江捷[11]则对比分析了顶点课程与中国高校的毕业设计。
本研究所指的顶点课程是先于传媒专业的毕业设计,在第六学期或第七学期开设的,把本科先行学期所学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使本科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性强,综合性的实习、实训课程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年级开设基于真实媒体项目的顶点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融合,实现学校学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微纪录片创作”是一门面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在第六学期开设,主要讲授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强调整合先行课程所学知识,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修完影视创作相关理论及技术先行课程的同学可以选修。
二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理念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2007年春,该校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利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及教师讲课音频,并将制作好的视频放置到网站上以供缺课的学生使用,深受学生的欢迎。不久,两位老师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展开课堂教学实践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提出了该理念。2011年,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会上作了《让我们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Let’s use Video to Reinvent Education)的演讲,将“翻转课堂”介绍给全世界,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12]。
翻转课堂简单来讲就是“将原本在课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放在课下,课上的时间则用来解决小组和个人的问题或是讨论、做实验”[13],也就是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课上”与“课下”进行颠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从本质上讲,翻转课堂是将学习过程的两个步骤——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分别放在了课下与课上,即课下通过学习视频等资料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课上则通过互动交流、协作探究等各种形式来完成知识的内化。
国外近几年来已经开展了相关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型,积累了一些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同时,国外也开展了大量相关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翻转课堂与其它教学方法或技术相结合的应用效果研究,侧重于介绍视频等学习资源的开发和翻转课堂的实施步骤。国内针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则刚刚起步,尚处于国外引进阶段,但也有个别学校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如重庆的聚奎中学和深圳的南山实验学校等[14],相关研究集中在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等方面。
三 翻转课堂应用于传媒专业顶点课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顶点课程一般基于已经初步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开展,关注学生专业知识之外的东西,重视学生的口头交流、书面写作、团队合作、批判反思等一般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 基于实际项目
顶点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一般基于实际项目开展。如传媒类专业的顶点课程大多依托实际的媒体项目,要求学生像在媒体公司一样参与项目运营,课堂讲授的时间较少,但需定期举行项目讨论,以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顶点课程利用大量课外时间来参与和定期集中讨论的特点,适合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来开展。
2 先行知识保障
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视频等课程资源先行学习,课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基于课前的学习结果进行。顶点课程所需的基本知识大都在先行课程中学习过,课上要解决的是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即在整合先行知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顶点课程在先行知识保障这个环节上与翻转课堂的要求正好相符。
3 选课人数限制
顶点课程是在本科高年级中开设的课程,一般为专业选修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并列开设多门课程的惯例,选修某一门顶点课程的人数一般不会太多,因此适合小班教学,便于开展交互协作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化教学。
4 提高学习效率
顶点课程基于实际项目开展,每个小组或个人在实际项目运营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些个性化的问题需要学生利用有限的课上时间来解决,因此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 “微纪录片创作”课程设计
“微纪录片创作”课程基于青岛电视台“大城小事”栏目来开展教学,侧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其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该课程除了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之外,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课下时间进行选题、策划、制作、发行等工作,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重要的顶点课程之一。
图1 “微纪录片创作”课程设计
1 课前活动设计
(1)学生通过课程网站自学
翻转课堂强调“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即教师通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的形式来展示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但又完整的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在课下完成知识的学习。目前国内外的翻转课堂案例大多针对中小学生,强调微课的使用与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特点密切相关。对于大学生来讲,课程的学习资源可以相对多样化。
针对“微纪录片创作”课程,任课教师创建了专门的学习网站,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与微纪录片创作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多种类型,并以视频内容为主)。视频包括原创视频与网络视频,教师收集整理的网络资源包括公开课、纪录片、教程等。教师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将资源按学习进度进行组织,并将资源设置为“必学”与“扩展”两种类型,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
(2)通过论坛与即时通讯软件进行线上交流
学生在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如QQ群)进行线上沟通、交流学习心得、互相解答问题;任课教师也参与其中,引导讨论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思路;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则由课程网络管理员进行整理,放到课程网站的“常见问题解答”栏目,帮助学生进行查阅,也为下一级学生提供素材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内容后,不仅要写学习总结并提交到课程学习网站,而且还要在课堂上与师生分享交流相关的疑难问题、学习感受及经验等。
(3)学生观看“大城小事”栏目已播节目
“微纪录片创作”基于青岛电视台“大城小事”栏目开展,课程成果的最终形式为电视台可以直接播出的微纪录片,因此该栏目的播出节目是学生必须观看的内容。作为该课程过程性考察的内容之一,学生需通过电视或网络电视收看一定数量的“大城小事”栏目已播节目,写下观后感,通过课程网站提交,并作为课堂讨论内容与师生分享交流。
(4)确定选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大城小事”的栏目要求,通过社会走访、网络调查等各种渠道发现选题并最终确定下来,按照统一格式填写选题报表,提交课程网站,由专业教师进行审核,最后在课堂上与师生分享交流。
(5)确定节目策划方案
通过审核的选题需要写详细的节目策划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策划方案的写作并提交课程网站。策划方案包括小组人员的分工、具体的制作内容与思路、所需设备、制作周期等内容。策划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与师生分享交流。
(6)节目制作
以小组为单位按照策划方案展开节目内容的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课程网站,并在课堂上通过高清播放系统与师生分享交流。
(7)微纪录片的发布
制作完成的纪录片提交课程网站,由专业教师推荐给青岛电视台“大城小事”栏目播出。学习小组要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进行节目宣传,并在课程网站上相互评分。
2 课堂活动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微纪录片创作”课程的上课地点选在了条件较好的拉片实验室进行——该实验室配备有高清播放系统,座椅可以随意调整,课堂活动通常以讨论的形式灵活进行。
(1)微纪录片创作常见问题解答
学生将在课程网站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收获与其他人分享。教师引导讨论进程,并在需要的时候进行问题的解答与辅导。教师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考评。
(2)“大城小事”节目解析
学生在课堂上分享电视节目观后感,从专业的角度对该栏目的节目进行选题类型、节目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任课教师跟学生一起,共同总结制作“大城小事”节目时的注意事项。
(3)选题与策划陈述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选题陈述与策划方案汇报,由其他同学与任课教师一起对该小组提问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小组根据反馈意见对策划方案进行完善。
(4)审片
按照每个小组的节目制作计划,在课程结束之前每组进行至少3次集中审片。小组成员通过高清播放系统展示作品,任课教师与其他同学一起观看、评价,提出修改建议。各小组汇总修改建议并完成作品修改。
(5)课程总结
最后一堂课是学习成果分享与作品互评,即任课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互评,教师参考学生的互评结果对每位同学进行课程打分。
五 结束语
在实施的过程中,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顶点课程教学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及考评方式的改变。
1 教师角色转变
以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而翻转课堂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资源的组织提供、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交互讨论的组织引导,因此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了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具体来说,在学习资源的组织提供上,要求教师对课程有宏观的设计,并能自己制作教程,或利用互联网检索有价值且适合学生自学的教程,然后按照教学设计对资源进行有机组织并提供给学生;在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上,由于顶点课程是基于实际项目来开展的,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项目运作经验,对项目进行有效分解,并环环相扣,将课下的任务实施与课上的交互讨论密切联系起来;在交互讨论的组织引导上,顶点课程与翻转课堂都强调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学习伙伴交流的能力,因此交互讨论成为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求教师具有组织、引导讨论并不断深入达到学习目的的能力。
2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和积极性,与同伴及教师之间的交互有限。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互动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自由选择学习进度与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扮演适合自己的角色。
3 强调过程性评价
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伴随着过程性成果与评价,且每个环节紧密联系,无法通过某环节的考核就不能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从传统课堂发展到翻转课堂,考核评价从教师个人的评价转为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小组与小组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此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
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进行顶点课程的教学,以实际项目为基础,在做中学,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同时,还将零散的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整合,课堂形式也以交流互动为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江捷,王铁流.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顶峰体验课程及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1):15.
[2]江捷,冯士维.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3):184-187.
[3]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60-61.
[4]刘小强,蒋喜锋.质量战略下的课程改革——20世纪 80年代以来美国本科教育顶点课程的改革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69-76.
[5]张小琴.数字时代的新闻教育:浸入式全媒体实践——从克朗凯特学院看美国如何教新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8):118-125.
[6]董盈盈,文新华.“高峰体验”课程: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新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2006,(3):18-21.
[7]刘骏.高校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研究[J].当代经济,2013,(17):92-94.
[8]张丽丽.美国顶峰体验课程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2):95-99.
[9]刘念禹,及庆,王洪博,等.顶点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世纪桥,2007,(8):138-139.
[10]佟君.关于毕业设计与顶峰体验课程的比较研究——以中美本科工程教育为视角[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1-5.
[11]江捷.借鉴顶峰体验课程经验构建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91-92.
[1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
[13]黄金煜,郑友训.“翻转课堂”与教师角色转型[J].上海教育科研,2014,(6):49.
[14]王红,赵蔚,孙立会,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8):5.
编辑:小米
Capstone Course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Taking Micro-Documentary Production for Example
GAO Xin-feng
(College of Animation & Media,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China 266109)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reform of the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demostrat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applying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to capston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by summarizing the studies on capstone course and flipped classroom. The article takes Micro-Documentary Production for exampl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in capstone course by the analysis of activities design before and in classroom. Finall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change of evaluation and the roles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largest challenges to the capstone course based on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
flipped classroom; capstone course; course design
G40-057
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9—0084—06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9.013
本文为青岛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应用校园媒体培养传媒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G20131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欣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网络学习,邮箱为xinfenggao@qq.com。
2014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