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国宝同仁堂
2015-08-07
长篇连载:国宝同仁堂
第一篇 :兴起和磨难(1669—1723) 第二章 :供奉御药(1723——1911)
乐家敬业终得回报雍正钦定供奉御药(下)
同仁堂的药质量好,效果佳,在雍正初年即被钦定“供奉御药”,孰知是福是祸?
“康乾盛世”之后,大清王朝逐渐走入了内忧外患的衰落时期。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英国军队侵袭广东沿海,沙角、大角炮台陷落。正月初八,清政府对英宣战。二月初五,虎门失陷,广州门户洞开。八月二十一日,英军舰船攻破福建厦门,占据鼓浪屿,然后又北进浙江。此时,道光皇帝却躲在圆明园因心体疲惫、焦虑万分,正急需同仁堂送去的药品,为他镇惊安神,消除烦闷。从七月到九月,同仁堂按御药房的要求,向圆明园药房供给茯苓、当归等药材一百七十多味,共二百多斤。同仁堂的药能治道光皇帝的病,道光皇帝却拿不出对付外国入侵的良策。第二年,他签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供奉御药的另一种方式,叫做“遴选药味”。史有记载,同治九年十一月八日,同仁堂来了两位御药房的官员,一位是掌稿笔帖式廷璜、另一位是副库掌德祥。他们对其它药物都不感兴趣,只看鹿茸。大查柜就叫伙计把上好鹿茸都拿来,请两位官员挑选。不想他们看过后,竟埋怨起来:“你们这差是怎么当的?平日里就要你们备齐各种药味,尤其是参茸之类的名贵药材,说不定宫里什么时候就要。现在,我们要的东西连你们同仁堂都没有,辜负了两宫皇太后和皇上对你们的恩泽,也害得我们没法子交差了。”
大查柜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好说:“不知宫里需要什么样的鹿茸,我们可以去找。”
此言一出,两位宫员更生气了,“到哪儿去找?谁不知道四月和七月才是锯茸的时候,这会儿是十一月,哪去找?欺侮我们不懂行是不是?”
大查柜的本事,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客人面前,都能笑脸相迎,更何况这两位是御药房的官员。他赶紧陪着笑说:“两位爷别急。小可不是那意思,宫里到底要什么样的鹿茸,不妨说出来听听。”
两位官员的口气又软了,说:“唉,其实也怨不得你们,宫里急着要一架‘茄包鹿茸’,这会儿,谁还会备着现货呢?”
原来,药商们根据鹿茸生长中的不同阶段,为鹿茸取了一些形象的俗名。鹿茸生长初期被称为“拔桩”,长至四到五厘米,尚未分岔,形状如同茄子,便称为“茄包”。“茄包”生长期非常短,因此十分珍贵。此后,又有“小二杠”、“小三杈”和“大三杈”等等的称呼。“茄包”因为物稀价高,一般的药铺不大会长期备货,免得压钱。
没有想到,大查柜一听就乐了,说:“您二位要的‘茄包鹿茸’还真有。不过,这东西太珍贵,不在我们柜上,而是在细料库里。我说找,就是到细料库去找。细料库的钥匙由我们东家亲自掌管,出入库都严着呐。我叫人去禀告,一会儿就能拿来。”
两位官员一听,转忧为喜,连声称赞道:“都说你们同仁堂货好,看来还得加上一个‘全’字。”
同仁堂供奉御药,不能不注重一个“全”字。因为宫廷随时可能需要名贵珍稀药材,同仁堂不能不备。万一因为备货不全,误了宫里的使用,那后果就很严重了。但要时时备着那么多货,尤其是参茸之类的细货,就会压着不少钱,这对同仁堂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因此,也只有实力雄厚的大药商,才能供奉御药。不过,另一方面,御药房的官员到同仁堂选取药材,也促使同仁堂对药材的标准“纯洁、地道、上等”要求的更高、更严。这对提高同仁堂药材的质量也有好处。
关于这件事,清史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乾清宫内药房首领马拴太监刘立成来传,上用茄包鹿茸一架,职等当即拣京派掌稿笔帖式廷璜、副库掌德祥亲赴同仁堂敬谨拣选上好茄包鹿茸一架,于十一月初八日恭谨进……”。
“遴选药味”尚可慢慢挑,细细选。而有的时候,帝后嫔妃,皇子公主因病重急需用药,这时采用的方式就是“急传交进”,又称“即时交进”,时限很紧,一刻也不能延误。在御药房给同仁堂的用传票中,常可见到“火速交进”、“旋即票传同仁堂”、“万勿迟缓”、“不得违误”的字样。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二日,紫禁城一反常态,即非节日,也无大典,却到处铺上了红地毯、门上贴了红对联,一切都装点得喜气洋洋,可是人们却哭丧着脸,许多人穿梭般跑来跑去,手忙脚乱、神色慌张,不但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气”,倒似有大灾降临。
原来,十一月一日,朝廷昭告天下:“皇上生天花之喜”,也就是说同治皇帝得了天花。按旧俗,除了要当“喜事”对待以外,更不准民间炒豆,说是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按当时的规矩,在养心殿供奉起“痘神娘娘”。两宫皇太后又亲往景山寿皇殿,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同治帝度过这一关。按当时的风俗习惯,宫中被装点得喜气洋洋,以此来哄“痘神娘娘”高兴。同时又紧急延请名医,采办药物。
六味地黄丸(故宫博物院藏)
十一月初二的夜间,一个专差突然骑马从内廷奔出,直向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正阳门而来。各门的门卫挑起灯笼,扫了一眼来者所持的“传票”,没有多问,也不敢多问,就急急打开了沉重的大门。他们已经接到了朝廷代拟的圣旨:“皇上出天花之喜,所有应用预备差务,随时预备,钦此。”
此外,还有御药房的通告,大意为:“本药房所用药物一向由同仁堂传取交进。如果夜间急需用药,而本药房又没有备货,会紧急派专人持票出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至正阳门,传取交进。因差事重要,为免延误,特向各门守卫通告。”
按清朝的规定,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至正阳门这一线,除非帝后出入和举行大典,平常不准任何人通过,夜间更是戒备森严。现在是非常时期,事关皇帝的性命,为了及时得到救命的药物,去同仁堂的专差自然也可破例出入这些关口了。
同仁堂虽是民间的药铺,但因为有供奉御药的责任,在得知皇上“出天花之喜”之后,料到会有急需,早已有了准备。在接到专差送来的传票后,同仁堂立时灯火齐明,人员各司其职,忙而不乱,披星戴月赶制,终于准时将药配好,交专差带回。
初九清晨约四、五点钟,御药房库管李德祥等又急急忙忙经过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正阳门,赴同仁堂“急传交进”。各门守卫已经在事先得到御药房的知照——“御药房为照门事,寅正二刻由上药房急传要差立等进,本药房库管李德祥率同领催嵩山持票赴同仁堂传取相应知照。沿途各贵门验照印文,即刻放行,事关要差,万勿迟缓,为此知照。右知照,沿途各门。同治拾叁年拾壹月初九日寅刻”。因此,李德祥通过时,各门都对他畅开放行。
李德祥一到,同仁堂的上上下下不顾夜未明、天尚寒,赶紧按照御药房的要求,备好药物,李德祥长舒一口气说:“幸亏你们同仁堂药好货全,干活麻利,我能完旨交差了。”
尽管有良医良药,同治皇帝还是没能闯过这一关,不久即“驭龙宾天”了。他的死长期被认为是个谜,有人怀疑他并非死于天花,而是死于梅毒。近年一些新发现的史料证明他确是患了天花,但他的病症又并非是单纯的天花症状,病情确实很复杂。当时的名医回天乏术,现在的专家也莫衷一是。这样的病,再好的良药也无济于事了。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同仁堂药品中的三种:黎洞丸、太乙紫金锭、十香返魂丹(仿制品)
有时候,御药房会召同仁堂的人到宫中制药,称为“进宫配药”。光绪年间的文档中,就有传同仁堂的人员到颐和园制作“回生丹”、熬膏药、切饮片的记载。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有御药房的官员和“苏拉”医生(苏拉:满语“差役”的意思)在旁监督,要求严格按照御药房的要求制作。这对同仁堂来说也是宝贵的机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宫廷制药的方法和配方。
还有一种供奉御药的方式,就是太后或圣上使用自己的特权,打破成例,派亲信直接到同仁堂取药。清宫内廷档案有如下一段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九月十四日,总管李莲英奉旨到同仁堂去取“如意长生药酒”。
李莲英是慈禧最亲信的大太监。身为大总管,何必亲自到同仁堂去取药呢?况且“如意长生药酒”并不是急救药,说明老佛爷的病情并未到生死攸关的时刻,派个专差来个“急传交进”也就行了。原来,老佛爷那些日子凤体欠佳,肝火旺盛,脾胃不和,腰酸背疼,周身不适,大便不实,湿气阻滞,甚至出现了口眼歪斜等症。这可以从“如意长生药酒”的配方中推断出来。这种酒是用几种药酒混合而成,清宫内廷配方中有此记载:
陈存捐性加减史国公酒四十斤;
陈存捐性加减五加皮酒六十斤;
鲜木瓜丝泡酒十斤;
外兑木瓜酒一百斤;
以上共合一处,蒸淋入缸内,数年捐妥用之。
可见这是一个庞杂的大复方剂,木瓜酒和木瓜丝有平肝和胃、祛湿舒筋、化食止渴、除胀消肿,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功能。加减史国公酒和加减五加皮酒能除风胜湿、强筋壮骨、顺气化痰、添精益髓,用于治疗口眼歪斜、下肢酸软、两足疼痛、虚羸劳伤等“皆有奇效”。而且由于这种酒兑好后,还要存放数年,不仅能去除副作用,使之柔和适口,而且服后能让血脉通和。
因此,可以推断这天肯定是老佛爷又被病痛所折磨,虽然明知不致丧命,可是那份难受劲儿,简直是生不如死。于是老佛爷又是哼哼叽叽,又是骂骂咧咧。李莲英等人和御医商量后,认为同仁堂的如意长生酒能缓解老佛爷的病痛。而且事不宜迟,得赶紧派人去取。可是派一般的差役,太监出宫要办烦琐的手续,太耽误时间,而李莲英出宫,手续就简便得多。因此李莲英才亲自到同仁堂取药酒。至于慈禧太后为什么会这么难受,可以想到的原因是,除了老佛爷确实久为疾病缠身之外,那一年光绪于正月十五在太和殿正式亲政,也是一个可能的诱因。对这件事,她有太多的担心,有太多的忧虑,有太多的心病……
御药房也会派医生和官员到同仁堂监制御用药物。这种方式称为“监视制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御药房日用帐中就有记载,正月初三,太医院曾派人到同仁堂监制三色暑药,到十三日结束,共制成三色暑药一百五十料。
夏季用的暑药在大年初三就开始制作了,御药房办差不可谓不尽心;十天时间制作出一百五十料三色暑药,同仁堂的制作不可谓不尽力。然而,这时的光绪却因为戊戌变法失败,正处于软禁中,他自幼体弱多病,加上长期思虑过度、忧愤成疾,病不仅在身,更在于心。终于在三年后“英年早逝”了。现在更有研究证明,他是被人用大量的砒霜夺去了生命。清廷之外,反清斗争;风起云涌;清廷之内,你争我夺,黑幕重重。大清国如此,即使神丹妙药也不能救治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