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

2015-08-07孙英杰

金融理论探索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允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孙英杰,徐 洋,林 春

(辽宁大学,沈阳 110036)

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

孙英杰,徐 洋,林 春

(辽宁大学,沈阳 110036)

随着经济发展走向全球一体化,受托责任观不断向决策有用观演进,会计计量模式也由历史成本逐渐向公允价值计量转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于2006年正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为了进一步明确公允价值的使用标准,2014年1月26日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同股价的相关性,根据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1~2013年披露的财务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与股价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我国在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做法是很有远见的。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从英国公司法中逐步衍生出来的,它来自于“真实公允”的观点。1953年,公允价值由MauriceMoonitz在ARSNo.1中被正式提出。其中把市场价格列为重要的前提假设条件,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计量属性都是以市场价格为依托,是市场价格的衍生物。市场经济进行交换的价值是建立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市场价格的基础之上的。1991年在《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中,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公允价值界定为交易者在进行自愿交易而不是清算或者强迫交易的情况下,当期进行交易所形成的价格。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FASB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也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分别在2004年到2006年对公允价值定义进行了修改,最终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计量日,报告实体与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有序交易时,出售资产所收到的价格或转移负债所支付的价格。这是对它最详细的一次修改,同时还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内涵、应用范围、应用方法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晚于美国,IASC第一次对公允价值进行定义是在1982年的IAS16,其后公允价值定义基本上延续IAS16中的定义。2009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修正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金额。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最早始于1998年,但是公允价值真正被引入到企业会计准则是在2006年,并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启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已有8年了,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趋势,我国于2014年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进一步对其定义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其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并成为未来会计计量的发展趋势,原因在于:公允价值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它不以特定的主体为计量基础,符合会计准则对计量方法的要求,同时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提高会计质量,符合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公允价值定义中的交易市场不是指实在的交易,其对象是基于确定承诺的假想交易,其确认是建立在估值技术水平上的,具有一定的可估性。这就决定了公允价值在未来会计界的地位,它具有其他计量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能够反映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

从宏观意义上讲,会计信息是指所有与会计管理活动相关的数据资料,包括搜集、加工、整理、存储的数据资料。从微观意义上讲,会计信息是指向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决策者提供的能够反映本公司经营状况、盈利情况以及财务状况的相关信息,它主要通过财务报告或者附注等形式展现,并以财务报告的形式为侧重点。

基于上述对会计信息概念的界定,本文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概念定义为:按照会计准则第39号的要求,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对其资产、负债、特殊交易事项等进行计量,所得到的会计信息或者计算出的财务指标等信息。

(三)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和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能力的特征,它与决策密切相关,是人们在进行经营、投资、信贷等类似活动时,对差别的发现与分析、解释与归纳以及以差别为依据进行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而所谓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区别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前者更侧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联合验证。首次使用“价值相关性”来描述财务数据与股价之间关系的是Amiretal(1993)。因此,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就被描述为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程度,其主要指会计信息或会计数据对资本市场的敏感程度。如果这种影响程度显著,则说明会计信息或会计数据具有价值相关性。

本文将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界定为:在资本市场上,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企业价值(股价)的解释程度。即在公允价值计量后,通过财务指标与股价之间的相关关系来检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如果反应显著,则说明会计信息能够很好地解释企业价值(股价),具有价值相关性。本文通过修正后的价格模型,将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以及剔除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反映在某些财务指标上,并通过回归分析来检验其对股价的影响,通过分析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R2(或调整后的R2)等检验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水平。在回归模型中,如果R2(或调整后的R2)的值越大,则说明自变量越能解释因变量;若回归系数的绝对值越大,则说明自变量的解释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二、文献回顾

(一)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0年在其报告书中提出:公允价值是指企业在其日常的交易中,买方所付出的货币数量。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不涉及现金支付时,可以把公允价值等价于市场价格的近似值。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增多,使一部分金融机构面临破产倒闭,但其经营状况在财务报表上却反映良好,这是因为它们都是采用历史成本来计量的。由于历史成本在确认计量方面缺乏相关性,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判断时出现偏差,即所提供的决策信息无效。Lustgarten(1988)关于公允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彻底推翻了原有的研究结论,他的研究表明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截然相反,是因为原有的相关性研究在变量设计、模型构建等方面存在错误,进而得出了不准确的实证结论。Holthansen&Watts(2000)认为以评估(或者提供评估的依据)为着眼点来研究股票价格变化与特定会计数据间的经验联系,可以参考相关性的研究来制定相关会计准则,以准则制定目的或目标为研究动机的研究可以被看作是“价值相关性”研究。

张烨、胡倩(2007)以新会计准则为背景检验在香港上市的金融类公司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后是否增强了对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结果显示,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价值,都对市场收益率和公司市场价格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增强了对会计信息的解释能力。段建琴(2008)采用我国2006~2007年沪深A股市场的年度报告数据,从信息、计量两个视角出发,研究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2006~2007年是新旧会计准则的交替期,不同之处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以后,其有助于提高相关金融资产的信息质量和价值相关性;财务报表中其计量的会计收益、每股净资产以及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等科目都与股价表现出相关性,并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王建新(2010)选取了我国上市公司2007~2008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考察新会计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的应用效果及其受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情况。结果发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同时它还受到不同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朱松、贾平(2011)研究得出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对公司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陈继初(2011)研究了2007~2009年我国在沪深上市的金融和保险业公司的财务数据样本,并利用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对其处理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的市场收益率和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都具有增强作用,即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具有更好的相关性。王鲁兵(2012)以金融领域为基础,从金融实务的角度探讨了金融领域对公允价值发展的影响,认为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受金融领域发展的正向影响。

(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检验

Sekat(1977)基于当时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在《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深刻分析和研究了公允价值的应用,得出结论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协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Barth(1994)采用估价与收益模型,对美国银行2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更能有效提高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证券投资中,投资者利用公允价值估计银行股票的价格更加可靠。Cornett和Rezaee(1996)采用1989~1993年美国416家银行的财务数据,对23件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事件进行检验,研究其对金融机构股价的影响。结果发现,银行核心资本比率与事件对股价的反应程度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同时在这23件事件中,对股价产生了显著负面影响的有7件,对股价产生了显著正面影响的有5件。因此,市场投资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会对商业银行的价值产生消极影响。Khurana和Kim(2003)对美国银行1995~199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股票价值的关联度上,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一些信息不够透明、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样本来说,在对这些金融工具进行估计时,由于受银行贷款与存款历史成本信息的影响,公允价值所依据的假设存在更多的主观判断,所以历史成本显得更具有信息含量;相反,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上,对于可观察市场价格的可供出售的证券进行投资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黄学敏(2004)认为,会计可靠性并不受会计估计、假设的影响。这是因为采用现值来估计公允价值,并不是盲目地以现金流量为依据,而是建立在能够可靠合理地估计其成本、折现率以及现金流量的金额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邓传洲(2005)采用价格与收益模型,研究公允价值对股价和市场收益率的解释程度,基于B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了公允价值的采用既能增强价值相关性,又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3]王建成、胡振国(2007)对公允价值的内涵进行了凝炼和概括:公允价值具有“时态观”的显著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所谓“时态观”是指同时具有“现行市价”和“现值”特征的“复合”特性。盛明泉(2011)认为公允价值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结合的体现。杜孝森(2013)认为相关性与可靠性是相辅相成的,其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可靠性侧重于强调会计主体,而相关性侧重于强调市场反应。可靠性为相关性提供保障,是相关性的基础,所以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两方面都具有优越性。庄学敏、罗勇根(2014)采用金融行业2007~2012年的数据样本,对公允价值资产、负债与公允价值信息影响做了敏感程度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公允价值资产的可靠性与其信息价值相关性显著,而对于公允价值负债的研究,并没有产生这样的结果。同时,不同可靠性程度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内部控制质量水平的高低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即使具有高水平的内部控制质量,也不能保证多层次的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能有效提高。

(三)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监管的影响检验

Barth,Landsman和Wahlen(1995)以1971~1990年间美国137家银行财务数据为样本,来检验批评者对公允价值的担心。他们发现,与使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来确定银行监管资本相比,更加频繁地违反资本监管要求的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银行;如果以公允价值来决定银行监管资本,可能导致监管策略的改变,这种改变并没有在银行股票价格中体现出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发生的违反监管资本的情况有助于预测未来相同或类似情况的发生,但是会增加会计信息的监管风险。Mengle(1998)指出,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管理层会有操纵利润的空间,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降低这种风险,并在建立破产标准和监管资产充足性等方面具有决策相关性。Hodder,Hopkins和 Wahlen(2003)采用净收益、综合收益和公允价值收益三种替代收益指标的波动程度,对1995~2000年间美国206家银行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验证了这些波动程度指标存在着风险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收益与银行股价在净收益和综合收益上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公允价值收益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增量的风险因素;对于银行内在风险的反映,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更具有明显性,对银行股票定价所需要考虑的相关风险更为相关。Burkhardt和 Strausz(2004)认为,与历史成本会计相比,如果银行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会减少市场投资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基于上面的假设对银行的投资行为、违约风险和监管进行了全面探讨,得出结论:采用公允价值会计,一方面强化负债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增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所以在历史成本会计向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过程中,就更迫切需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尤其是负债率非常高的银行,这不但会增加银行的违约风险,还会减少社会福利。

徐展(2009)研究了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优化分析,得出动态减值准备可以减缓顺周期效应,提高信息透明度。赵平(2010)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与银行的审慎性监管存在根本性冲突,会削弱银行审慎性监管的有效性,同时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监管和风险评级具有消极影响。曾山(2011)认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客观反映银行业资产质量、经营状况及风险管理能力。强化披露会计信息有利于风险监管,促进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和维持金融稳定。但是,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和反馈性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进而给银行业损益和资本带来剧烈的波动,不利于金融监管。徐蕾(2012)认为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增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尤其是银行业。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给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监管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文献评述

从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中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很早就已经对公允价值有研究了,而我国学者对公允价值研究要晚了30多年。对于是选择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类讨论一直存在很多的争议,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因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在金融领域比较广泛并且波动性较明显,对其带来的影响和研究更加容易分析。国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种观点:一方认为它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使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而另一方却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并不能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而历史成本却能提供比较可靠的会计信息。我国的学者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具有一定价值相关性,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而少数学者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与历史成本相比,他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并不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虽然公允价值计量是未来计量模式发展的趋势,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相关性表现出来的影响短时间内并没有体现出来。

纵观经济发展过程和公允价值的应用历程,笔者认为,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应该综合分析并对比现阶段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市场环境,从中找出差异和问题。当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应以我国具体国情为依托,结合中国特有的经济制度背景,借鉴西方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为我国所用,同时行政机构也应该尽快完善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使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符合众多企业的要求并与国际趋同。从总体研究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持肯定的态度,认可公允价值为科学的计量方法,但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比较粗略的分析,对于准则中的具体规定合理性分析并不充分。多数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对银行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报表的波动性、银行监管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等方面。虽然从上面的文献经验证据来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确实会增加银行的收益及资本的波动性,向资本市场传递一定的风险信号,但是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变化并没有纳入到各国监管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中,这使得投资者对这种增量的风险信号持否定态度。如果各国监管机构将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变化纳入到资本充足率中,可能会增加银行的监管风险。本文将对上市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与股价之间的显著性进行分析研究,进而为我国广泛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奠定基础,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选取

样本数据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商业银行2011~2013年披露的财务报表数据。根据银行上市的时间,本文只选取了2010年及以后上市的银行,共16家,一共得到48组相关数据。

(二)模型设计

本文选取Ohlson模型(价格模型)作为模型的构建基础,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选取该模型的原因在于:价格模型中同时包含了企业的股价、每股收益和企业权益在t时刻的账面价值这3个变量,可以同时反映企业的市场价值、会计收益和净资产之间的关系,这符合本文对模型构建的需要。

本文将价格模型中每股收益EPS拆分成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V和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净收益EPSL,并加入SIZE、DEBT、YEAR 3个控制变量,来检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价值相关性,得到模型一。

本文将价格模型中每股净资产BV拆分成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FA和剔除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之后的每股净资产BVBFV,并加入SIZE、DEBT、YEAR3个控制变量,来检验计入到资产负债表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净额的价值相关性,得到模型二。

两个模型中,其β0为常数项,εit为随机扰动项,β1、β2、β3、β4、β5、β6为各自变量的影响系数,表示某一因素与企业价值的相关程度。

(三)变量定义具体见表1。

四、实证分析

表1 价格模型的主要变量定义

表2 描述性统计(模型一)

表3 描述性统计(模型二)

(一)描述性分析

表2、表3中股价的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不同的上市银行拥有不同的股票价格;即使同一上市银行受到很多不可预期因素的影响,其不同时期股价也会有较大的波动。再看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均值为-0.011075,最小值为-0.262,最大值为0.0747,这些值都相对较低,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多都是负值。而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最小值为-9.3928,最大值为11.4964,这两个数值相差较大,其原因主要是上市银行划分金融资产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数量很多,划分为第一类金融资产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在确认和计量时,上市商业银行对第一类资产的价值变动的估计都颇为保守。另一方面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只会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并不会记入当期损益的发生额。所以,商业银行为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会计盈余变动,以致于减少对股价造成的消极影响,在资产划分时,将大部分金融资产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二)回归分析

表4 回归分析结果(模型一)

表4中,调整的拟合优度R2为94.8%,说明股价P被FV、EPSL和BV解释的程度为94.8%,模型一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对于模型中F检验的F值为143.605,BV和EPSL这两个自变量的Sig值都接近于0,说明回归模型一中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P的联合影响一直是非常显著的。而FV这个自变量的Sig值为0.1,说明在10%的水平上显著,较前两个变量的显著性较弱一些。对所选的控制变量中,YEAR这个变量表现的显著效果较强,说明股价P受年份影响比较显著,另两个变量DEBT和SIZE表现的显著效果较差,其常数项的解释力度也较低。EPSL和BV这两个自变量的T检验值均高于2,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达到显著。另外FV的β系数为5.774,即公允价值变动损益FV有1倍变动,则相应的股价P变动在6倍左右。因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呈正相关关系。

表5 回归分析结果(模型二)

表5中,调整的拟合优度R2为94.9%,说明股价P被FA、BVBFV和EPS解释的程度为94.9%,模型二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对于整个模型检验得到的F值为145.628,EPS和BVBFV两个变量的Sig值都接近于0,说明回归模型中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股价P的联合影响一直是非常显著的。而FA这个变量的Sig值为0.01,说明FA这个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被解释变量股价P较EPS和BVBFV两个变量的显著影响稍微弱一些。所选的控制变量中,YEAR这个变量表现的显著效果仍然较强,说明股价P受年份的不同影响较大,另两个变量DEBT和SIZE表现的显著效果较差,其常数项的解释力度也较低。三个解释变量FA、BVBFV和EPS在模型中的T检验值均大于2,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能达到显著。另外,解释变量FA、BVBFV和EPS的β系数分别为0.455、0.418和3.719,显著异于0,说明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股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虽然假设价格模型一与价格模型二中的各解释变量T检验值均大于2,但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股价所体现的T检验值较小,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价所体现的T检验值较大。据会计权威机构统计结果显示,企业所得利润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影响均小于1%,而本文的实证研究所反映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接近于0区间附近浮动,表明我国仍持谨慎的态度使用公允价值。对所选的控制变量中,YEAR这个变量表现的显著效果较强,说明股价受会计年度的不同影响较大,另外两个变量DEBT和SIZE表现的显著效果较差,这是由于银行在划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其规模的大小并不受银行规模大小的影响。由于近年受到不同程度金融危机的干扰,股票市场价格波动起伏明显,简单利用股价去评估公司的投资价值,会给投资者的预期带来一定的理想偏差。本文建立在半强式有效的资本市场上,而我国的资本市场由于成立时间短、法规制度不够完善,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半强式有效市场,股价对银行真实价值的反映会产生一定的扰动偏差。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得出,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既能增加其价值相关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也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银行业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仍然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由于公允价值应用市场不是很完善,其总体应用比例也不高,尤其作为特殊企业——银行在选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时受到限制会更多。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上缺乏成熟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以致估值偏差较大,准确性较差;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行业具有高风险的特殊性,要更多考虑其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因素。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在上市企业中是普遍的,尤其是那些有大量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的企业。本文所选取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等,并随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评估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2.本文采用修正的价格模型对提出的两个基本假设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得出结论是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与股价呈正相关关系。而不同的是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呈弱相关,每股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股价呈强相关。这主要源于我国自2006年引入公允价值以来,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小,会计信息受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不大,虽然在10%水平上显著,但显著性较弱。相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对其评估影响显著,对其项目的投资决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更有助于投资者全面、准确地评估企业的投资价值。

虽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显著增强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已成为理论研究的主流观点,但其实证研究结论仍然存在很多分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日后广泛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起到一定的实证支持。此外,本文在会计准则制度视角下进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其结论为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了更广泛的基础,有助于促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二)建议

本文的研究表明,按照会计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商业银行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这表明我国在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做法是很有远见的,并为我国会计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更有利于上市企业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及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由此可见,2006年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到企业会计准则中来,并不是盲目、草率的,而是在结合中国特色国情基础上制定的。我国在2014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更加明确地表明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是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是正确的做法。但也应看到,我国在其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1.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虽然公允价值的定义和使用方法在会计准则中进行了明确规定,但目前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主要是迫于与国际化接轨的压力。我国在2006年引入了公允价值,在这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做了明确的要求,但是企业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加之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的不充分,限制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全方位、深层次地对公允价值理论进行探讨,构建全面、准确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首先,依托于我国现有的特色制度,并借鉴前沿的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公允价值准则体系,其中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以及信息披露要求等要有详细的阐述,使会计从业人员在操作上能够规范化和合规化。其次,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构建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体系。2014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公允价值企业准则,是对公允价值计量框架的构建成功迈出的一步,但是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解决方案,并遵循其导向原则,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制定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最后,利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同实务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实用性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会计准则,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更好地为会计实践提供依据。

2.完善公允价值评估手段和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采用国外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以及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当前有限的风险技术管理水平束缚了金融衍生业务的发展。因此,在借鉴先进的国外行业技术与经验的同时,需要逐步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数据挖掘技术,创建操作技术成熟的信息管理与办公业务平台,以确保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科学公正性。首先,应该完善其市场应用环境。市场环境是有效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同国外的市场环境相比,我国市场环境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为保障公允价值在我国顺利的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环境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以提供基础保障。其次,要不断完善公允价值评估方法。当前我国公允价值估值方法主要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但在实际运用中,企业有可能因为采用的方法不同,而使以公允价值计量得到的会计信息偏离实际。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应用时间并不长,而且实际应用面也比较狭窄,因此要不断对资产评估的理论加以更深层次的探讨,以协助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发展。最后,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准确合理获得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基础。在公允价值运用的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准则,并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准确地评估与判断,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加强监管,完善公允价值的监督机制。首先,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准则运用和相关法律执行方面,监管部门要严格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其滥用公允价值计量、操纵会计盈余等违法、违纪行为,应给予严厉的打击和处以不同程度的行政处罚,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并加大力度严格查处违法违规的公司。其次,完善审计的配套建设,创造广泛使用公允价值的社会软环境。即使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强,但其可靠性仍然存在不足。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应加快相关审计部门体制改革速度,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性及职业道德水平,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同时,也要不断壮大社会公众监督队伍,若发现企业违规操作使用公允价值,应该立即向行政执法部门举报与揭发,相关的执法部门对提供正确举报信息的举报人,应给予相应的鼓励与奖励。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公允价值的运用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最后,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为公司提供正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与国外相比,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时间较短,相关研究不足,在使用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导致企业管理层借助于公允价值信息对利润进行操控,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管理功能,以保证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企业信息真实、完整,并正确贯彻与执行会计准则,从而提高公允价值信息质量。

[1]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3-8.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邓传洲.公允价值相关性:B股公司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5,12(7):55-62.

[4]刘永泽,孙翯.我国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2):16-22.

[5]卢兴周.我国公允价值的引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3(22):4-8.

[6]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EB].财政部网站,http://ha.mof.gov.cn/lanmudaohang/zhengcefagui/201406/ t20140630_1106499.html.

[7]FASB.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No.157:Fair valueMeasurement[S].2006.

[8]IASB.DraftIFRS-X(FVM)[S].2009.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李丹)

F830.33

A

1006-3544(2015)05-0041-08

2015-08-10

孙英杰(1987-),女,辽宁瓦房店人,辽宁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林春(1985-),男,辽宁黑山人,辽宁大学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发展理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公允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分析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会计教育的思考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分析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