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海南黎族传统住宅建筑的演变

2015-08-07王东冉

戏剧之家 2015年13期
关键词:干栏黎族住宅

王东冉

(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一、黎族的文化源流

黎族是我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民族,源于古代的百越。在西汉时,海南黎族曾被称为“骆越”,东汉时被称为“里”和“蛮”,到隋唐则被称为“俚”、“僚”等。“黎”的称谓出现于唐朝末期,到宋代后逐渐被采用,直到今天一直被沿用。大多数黎族先民都来自于中原地区,因而海南与大陆的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民居的构造形式及风俗习惯中也有体现。但由于时代变迁、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等多种原因,海南黎族也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审美元素。

二、黎族传统住宅建筑的演变

(一)黎族传统住宅建筑的起源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黎族人民根据气候条件、自然地理、建筑材料及技术水平,因自身之所需,合当地之所有,创造性地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茅草屋,其中以船形屋最具代表性。船形屋是黎族最古老的并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住房形式,因房屋形状像倒扣在地面上的船只而得名。船形屋防风避雨,冬暖夏凉,取材方便,黎族人民用大自然的材料建造出了独具本土特色的建筑类型。

(二)黎族传统住宅建筑的演变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生活在海南的远古人类开始居住在洞穴里,有利于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的袭击,并能储存食物和减少疾病。到了新时器时代,海南原始先民走出洞穴,搬到贝丘上居住,开始了“巢居”生活。而“巢居”经过了树上筑巢、相邻的几棵树干上筑巢、载桩筑巢三个阶段。到春秋早期,海南居民就住上了地面建筑——干栏式建筑。由于黎族人民居住的地区气候炎热、雨量过多、蛇虫繁滋、野兽出没频繁,为了生存,人们必须去适应环境。于是在巢居的基础上,人们发明了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多建在山坡和高台上,共两层,屋内以圆木立柱,分为两排,直通屋顶檀条,柱子之间用穿斗式木板穿插,屋顶以茅草覆盖,四周以木板拼接而成。

春秋时期,两广沿海居民大多都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由于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人们长期在海上过着船居生活,受两广居民干栏式住房的影响,黎族先民吸收了干栏建筑形式并与独特的船形屋相融合而形成船形干栏式建筑。明朝以前,干栏式船形屋多为高脚船形屋,它是黎族最古老的一种住宅形式,是为了适应当时的自然环境、生活和生产需要而产生的。其距地面高度约1.5-2米,使用木质柱子架空,多选在坡地修建,这样的建筑更易与地形巧妙地结合起来,屋内人居,屋下饲养,以木梯上下。“上以自居”避暑气、瘴疠和“毒草及沙虱蝮蛇”,“下居牲畜”避免遭到野兽的侵害。

海南黎族先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生活的稳定使建筑也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固定下来。随着锄耕、犁耕地的增加和居住地的相对稳定,以及狩猎技术的提高,野兽越来越少,明朝末期,黎族人民就将“高栏”的脚缩短,“高栏”就成了“低栏”。低脚船形屋与高脚船形屋相似,只是将楼板的高度降低,一般在0.7-1米之间,底屋失去了圈养牲畜的功能。

清朝末期,黎族人民在长期定居的环境里,为节省材料,吸取汉族的经验造床而睡,以避免地面湿气,逐渐将船形屋的栏脚去掉,直接在地面上建屋,落地式船形屋建造在平地之上,下部没有架空地板,独具特色的拱形屋盖接地而起。但落地式房屋内的居住面离地面还有30厘米左右的空间,这类建筑仍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一些特征。

早在唐代,就有大批汉人来到海南岛,他们带来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传播中原文化,增进了汉黎民族的沟通,促进了黎族经济的发展。黎族同胞逐渐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吸取了汉族居室有檐墙的特点,将檐墙与房顶分离,形成半船形的住宅样式。黎族人民将半船形屋直接建在地面上,船篷状的屋盖没有直落地面,而在纵侧面建起矮小的檐墙,檐口距离地面有80厘米的高度。屋顶盖与檐墙完全分离,改变了之前合一式的地居式船形屋,更加有利于房屋的采光和通风。

传统住宅建筑是民族文化和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黎族的“巢居”、“干栏”到“地居”的建筑发展过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但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恰当地改造自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优化,表达了黎族同胞积极进取的文化心态。海南黎族传统住宅建筑的形式是海南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1]詹贤武,邢植朝.海南黎族和台湾少数民族民俗比较[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0.

[2]黄捷,王瑜.船屋文化——海南黎族传统民居探源[J].新建筑,1997(04).

猜你喜欢

干栏黎族住宅
黎族小伙闯“深海”
Jaffa住宅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