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马鸣阳戏伴奏类型与特点研究
2015-08-07邓韵
邓 韵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梓潼马鸣阳戏(以下简称马鸣阳戏)是流行于马鸣乡红寨村一带,以设坛祭祀、酬神还愿、驱邪纳吉为形式,达成消灾解难、六畜兴旺、子孙满堂等愿望的一种傩戏。本文主要依据笔者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从乐器、乐队两个方面来阐述马鸣阳戏的伴奏类型与特点。
一、伴奏乐器类型与特点
马鸣阳戏中使用的伴奏乐器可以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法器四类:
(一)吹管乐器
马鸣阳戏中的吹管乐器只有唢呐一种,主要用在法事中。唢呐,按其大小可以分为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三种。据笔者调查,马鸣阳戏中使用的是小唢呐,其声音高亢尖锐。
(二)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在马鸣阳戏中很少使用,主要在部分地戏和清戏中使用,且仅有板胡、小京胡、二胡这三种。
(三)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是马鸣阳戏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乐器,也是其最有特色的乐器,主要是以锣、钹、鼓、镲四类为主。锣主要有神锣、马锣、大锣;鼓主要有堂鼓、鼓(当地艺人又称为二鼓);镲主要有大镲、小镲。
马锣:铜制,体积较小,形状像小草帽,直径为18-20厘米。由乐师放在手中,用小型鼓锤敲打,声音响亮,具有很强的金属声。
神锣:铜制,又称包包锣,体积较大,直径为60厘米。声音粗犷、嘹亮,用于乐曲结尾处。
大锣:铜制,直径达到40厘米,圆形,表面光滑,边缘穿小孔,系上绳子。演奏时乐师一手提锣,一手用蒙了红布的木槌敲击锣边、锣心或者两者之间,其音色粗犷宏亮。通常大锣和马锣放在一起用,起唱腔分句的作用。
钹:铜制,由两个圆形的铜片组成,形制较大,直径为35厘米,中间隆起的部分较大,音色较浑厚。
堂鼓:是阳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乐器,具有统领整个乐队的作用。无论是阳性的祭祀仪式,还是后面的天戏和地戏,都会使用到堂鼓。演奏时用鼓槌敲击鼓心和鼓边,均可发出不同的声音,其音量的大小演奏者可根据场合和剧情的需要来作调节。
镲:铜制,属于钹类,分为大、小两种,由两个圆形的铜片组成。大镲直径约为40厘米,声音洪亮。小镲直径约为15厘米,音色清脆明亮。
(四)法器
法器是鸣阳戏中掌坛师法力的依托与象征,主要有海螺、牛角、摇铃、木鱼等。
海螺:又称法螺,长约20-25厘米,只能吹一个音。一般用在马鸣阳戏的开始部分,其作用是通天请神、增加阳戏气氛和提醒主家阳戏正式开始。
木鱼:主要在掌坛师开坛作法、念诵经文时使用,由掌坛师拿在手中,一边念诵经文一边敲击。
二、伴奏乐队类型与特点
马鸣阳戏乐队比较简单,一般由5人组成,随意性较大,可根据演出的大小来增加乐队人数。通常情况下,其乐队组合分为硬场面和软场面两种:
(一)硬场面
硬场面是指由大锣、小鼓、勾锣、镲、堂鼓等打击乐器组成的乐队,也是马鸣阳戏中最具特色的乐队组合。这种乐队一般位于供桌的右侧,堂鼓居中间,大锣、大钹等位于堂鼓右侧,镲与马锣鼓、神锣位于堂鼓的左侧。这种乐队以堂鼓作为重要的乐器,音乐的开始和结束都由堂鼓起调。不同的打击乐器组合,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如长赞用于小鬼登场之时,由堂鼓、神锣、钹、马锣组成。
(二)软场面
软场面由唢呐、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和管乐器组成,这种乐队位于供座的右侧,使用较少,只在部分地戏和清戏中使用。其主要任务是为来自川剧弹戏、灯戏的唱腔作伴奏,也可根据剧情的要求演奏过场音乐。其伴奏音乐能够烘托舞台气氛,控制舞台节奏,对演员的唱腔起衬托作用,同时也能突出马鸣阳戏音乐的韵律。
总之,器乐伴奏在整个马鸣阳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将唱腔音乐与器乐伴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马鸣阳戏的音乐才能完整地表现出它独特的风格与特征。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
[2]于一,王康,陈文汉.四川省梓潼县马鸣乡红寨村一带的梓潼阳戏[M].台北: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1.
[3]邓光华.傩文化与音乐起源管见[J].中国音乐,1992,(3):19-22.
[4]于一.巴蜀傩戏[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