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在大山里的古镇
2015-08-06江独韵
江独韵
梅雨时节后,每一束久违的阳光都显得那么弥足珍贵。趁着这难得的雨后初晴,我应朋友邀约出游。
廿八都是此行的目的地,看着路上许多开往江郎山的车子,心中不禁有些失望。一直慕名这壁立万仞的江郎山,却总未成行,每次经过,都只能在车窗内看着那三爿巨石离我渐渐远去。
作为土生土长的衢州人,倒也不是不知晓这廿八都古镇,只是早已领略过了乌镇、周庄这般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景致,着实想不出这廿八都古镇到底有何不同。山路崎岖,窗外人烟渐渐稀少,放着大好山河不游,却要去这渺无人烟的偏僻之地,对于我的不解,好友莞尔一笑道:“等到了你就知道了。”
初见廿八都,我就被眼前“崇山险峻峭,枫溪锁钥桥”的景象深深震撼。背靠群山、错落有致的古镇,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传闻1100多年前,黄巢挥戈南下,在浙闽之间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从此,这易守难攻的廿八都便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在江山设都四十四,此地排行第廿八,得名廿八都,遂为重镇,关隘拱列。
到了清代,这千年的古道又逐渐成为了商旅要道。那些依商而兴的集市、商铺、埠头,那些驮着布匹的车马、挑着粮草的挑夫、门外吆喝的店家,还有在埠头喝茶的农夫,都化为了老人们口中过往的历史。
穿过枫溪之上的珠坡桥,我们沿着石阶而下,才算真正进入了古镇。小镇安静祥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两边,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近50幢浙、闽、赣、皖各式古建筑,是被专家誉为“全国罕见,浙江第一”的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博物馆。路过的老人特意告诉我们,古镇里的旧宅虽是参观景点,但大多数依然是私人住处,希望我们不要惊扰了他人的生活。我这才恍然大悟,我们像是一帮不速之客,贸然闯入了人家的寻常生活,本来是为了看风景,却成了他人眼里的风景。
踱步轻移,来到了当地人称为“武官衙门”的浙闽枫岭营总府。这所百年衙门如今已成为介绍廿八都军事历史的展馆。漫漫千百年,仙霞古道上雄关屹立,铭刻下众多震撼人心的战斗。仙霞岭下,走过了黄巢的义军,走过了蒙古军和清兵,也走过北伐军的队伍,留下了红军的足迹。
与乌镇那隽永秀气的江南水乡不同,廿八都自始至终都脱离不开兵戈扰攘、世事更迭所带来的影响。古镇中四处可见的营署遗址、练兵场地和敌后校舍都在述说着它自军事而生、因战事而起、经兵戈而兴、随动荡而衰的过往历史。看着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劫后余生的建筑,就像听饱经风霜的老人讲述曾经的故事,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有的只是历经辗转、饱受坎坷后留下的从容自若。
不知不觉间已到晌午,行走在这半是阳光半是墙影的街道上,我不禁感慨这小小的古镇竟有着如此繁多的姓氏和复杂的语言(小编注:廿八都只有一万多人口,却有142种姓氏,13种方言,是名副其实的“百姓古镇,方言王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廿八都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馆,来自各地的移民和驻军,往来不断的官员和商贾,造就了廿八都“南腔北调”的语言环境。廿八都人日常居家各操各调,出门待客才使用官话。廿八都的官话有当今北方话的特点,同时又受到江山话的影响。
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有行色匆匆赶着归家的农夫,有嬉戏打闹跑过巷弄的孩童,有怡然自得门前小憩的老人,也有一些和我们一样驻足观赏的游客。路边的老妇支起了摊位,售卖着青色的糕点。这就是好友一定要我尝尝的美味“铜锣糕”。淡香清甜但其貌不扬的铜锣糕,就像这藏匿山中孤芳自赏的廿八都一般,需要细细品鉴才能领略其美。
大半天的时间还不足以让我深切感受古镇的每一处美,但先前的偏见早已烟消云散。离去的途中,飘起绵绵细雨,朦胧了古镇年迈的身影。我们都习惯于都市的匆忙与喧嚣,面对着不同的纠缠与纷扰,看过了太多的繁华与苍老,为什么不去古镇走走?去看看那剥落的砖瓦,去听听那遥远的传说,去嗅嗅那雨后的清新,去放空那疲惫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