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的信仰与生活:基于海南三亚的研究
2015-08-06范晓燕
摘要:本文以海南三亚黎族村落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深入描述黎族的文化和生活,信仰与崇拜等内容,探讨黎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并进行相应的民俗解释。研究认为,现代化的发展使得黎族人对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的信仰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但黎族的传统文化与信仰都是难能可贵的文化资源,它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也需要继续传承。
关键词:黎族;习俗;婚俗;信仰危机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仍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本文以海南三亚黎族村落为基础,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描述黎族的文化和生活,民俗解释和信仰崇拜等内容,还原黎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本文主要从黎族传统信仰的描述和阐释、黎族的信仰与婚恋生活、黎族信仰的多样化、生活变迁所带来的信仰危机四个方面描述黎族人的信仰与生活。
一、黎族的传统信仰:“万物有灵”的信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黎族人的宗教信仰基础是“万物有灵”,这点有点像是我们常常听说的“群神论”。所崇拜的对象是他们在自己生活或生产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存在物,哪怕是一小块儿石头都会有它自己特殊的灵性,也都有可能成为村民们所信仰的保护神。与传统宗教相比,黎族的原始宗教崇拜有着多种不同的对象,他们所信仰的内容和禁忌的大部分会体现在日常生活与生产的各种活动中。对于黎族人而言,生活中诸多的事项就是对信仰的践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无不践行着他们的信仰,而他们的信仰也时时刻刻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黎族的宗教信仰不仅仅是一套行为规范与习俗,从宗教哲学的视角来看,黎族人的信仰体现了他们对于生命的起源、对于人的身份、对于人的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归宿、以及人与万物之间关系等的终极问题的认识与领悟,也是世界精神智慧中的重要内容。然而,黎族的信仰传统在最近几十年中呈现出逐渐被淡忘与失落的趋势。
黎族的信仰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做法事儿”,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其他一些生活,生产的事宜都会邀请道公或道婆来“做法事儿”。道公和道婆在如今看来只是一种职业,并无其他神秘可言,但是他们的这种职业又是非常不同于我们现在其他的职业。他们的职业是继承的,然而继承并不是以你个人的意愿来实现的,而是一种强制性的。当老一代的道公(道婆)去世后,他会选定一个接替他的人,类似于“继承人”的概念,继承人的选择和日期我们都无从知晓。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他一定会传给自己的亲人,当然这里的亲人也可能存在隔代传袭的这种情况。假如老道公(道婆)去世了,十几年后,他的灵魂可能会重新回来,寻求他的接班人,有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也可能是孙子甚至是外孙,这都是有可能存在的情况,之后他会进入到选定继承者的身体里,这个时候被选定的继承者是毫无意识的,他既不清楚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他将会干什么。但是上身的灵魂会告诉肉体的拥有者,他将是下一任的接班人,并且必须要接受他即将传授与你的法术,如果你不同意,灵魂将会时不时的来侵犯你,使得你身心难受,备受煎熬。其中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道公讲给我说是有一位继承者他自己本身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继承能力,但是被上了身的灵魂是不会甘心的,他会想尽办法折磨你,使得你一直处于一种癫狂的状态,你会在拒绝的过程中不停的生病,直到你愿意接受,成为下一任的接班人,这样的折磨才会停止。之后你将会拥有法术,然而你本身也还是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来的,你也从未学习过任何相关的法术知识,但只要当有需要你做法术的时候,你的法术才会显现出来。
长期生活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们 , 加上生产力低下 , 他们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鬼魂信仰。黎族人之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病不求医 ,惟事正现”。因为其复杂的来源和分支(黎族一共分为哈方,美孚方,塞方,杞方,润方五个分支)且各支系的鬼魂信仰虽有共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居住在五指山腹地的祀黎,主要信仰自然性的鬼魂,没有灵位,也没有祭坛 ,祭品也较简单,宗教活动是由家族公社头人带头主持的,多用巫术、咒语。而其他地区的信仰则以祖先为主,由鬼公、娘母主持宗教仪式 ,杀牛、猪祭祀,有固定的祭祀。而美孚黎以及本地黎地区,道公突出,流行偶像,还建有祠堂,讲究风水,建有坟地,道教色彩濃厚。笔者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也同样来到一位道公的家里,一座院子很大,里面种着几棵槟榔树,道公坐在树荫下乘凉。被问及到日常生活的时候,道公说差不多每天早上会去礼佛,因为他是信仰佛教的道公。如果有什么事儿需要邀请到道公去做法事,他才会去,而平日里与一般村民无异。
二、黎族的信仰与婚恋生活
(一)现代婚恋的转变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黎族人创造出自己古老而又独特的民族文化,适应着自然环境的改变,也适应着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变迁,这对海南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起着历史先导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黎族社会各个方面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变,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其中也包括黎族婚姻制度的相应变迁。
黎族婚恋崇尚自由,但是严禁同一个宗族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恋爱通婚。这是黎族婚恋中一个最为基本的原则,可以说这与达尔文在进化论里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以说也是黎族后代健康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据了解,黎族有不同的姓氏,而如今黎族民间也普遍存在同姓的婚配现象。
网络媒介的发展可谓是改变黎族人对婚恋态度的重大因素。传统的黎族节日“三月三”现在看来更像是一种官方举办的,供众人娱乐的文化活动。而隆闺也渐渐的消失,人们大部分推崇的是自由恋爱,自己找喜欢的对象恋爱结婚。在调研中显示,凤凰镇的隆闺很早就没有了,因此经济较为发达,人们思想解放,自由恋爱成了黎族社会的主流。在笔者调研中的槟榔村,更多的是通过外出打工而相识相恋,最后走人婚姻殿堂。槟榔村是三亚开发的村落之一,在这里只有较少部分的人会选择留在田地务农,更多的人愿意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尤其是外出打工的男女青年。男女间的相识和感情交流不再依赖于集会和举办的娱乐活动,更多的是通过现代网络媒介自由选择心仪的伴侣,用更加现代化的娱乐方式进行约会比如KTV等等。
(二)婚礼习俗
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黎族就存在着一套决定两性相互关系的复杂规矩,黎族男女结婚之前男方家要做三件事:一是要向女家送聘礼;二是筹备婚礼物品;三是动员众亲为新郎盖新房。女方家也要办两件事:一是備好酒菜招待接亲队伍;二是组织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的队伍。每年秋收后至春节前夕,是黎族人结婚的盛行之时。婚事礼仪独特风趣,黎族男女青年通过婚恋、约婚或由媒人撮合后再由男方家选择吉日,派出男女亲属,通常是由三至五人组成的婚事代表团,并带去衣裙、两块银元以及槟榔和烟草等作为聘礼,一同前往女方家商议婚事。而女方家则设宴招待,席间双方商议结婚聘礼、众亲的礼品以及槟榔、烟草、酒肉等数量。如果女方家同意成亲,就把男方家婚事代表团送来的聘礼收下,并商定举行婚礼的吉日;反之,就把送来的聘礼再退回去。在结婚形式上黎族民间流传的有定婚、许婚、约婚、重婚、接婚、合婚、对婚和“不落夫家”等八方面。同时,黎族结婚场面隆重,婚礼程序有趣, 但各地有异。结婚的程序普遍以接亲、迎亲、饮福酒、逗娘、 对歌、挑水、送亲、收席、通报、请妻和媳规等程序。
三、历史与现实:黎族的多种宗教信仰
海南黎族原始宗教信仰已经渗透到黎族人民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 成为研究黎族必须着力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黎族原始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 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崇拜。其形成原因也是纷繁芜杂, 有自然根源、认识根源、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原始性、习俗性和坚定的虔诚性。探讨这些问题, 对于进一步深化对黎族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自然崇拜
1.天鬼崇拜
这里的天鬼指的就是天,天气的变化无常影响到了黎族人的生存状况,所以黎族人统一称其为天鬼。当人们发现肚子痛,发冷发热等病症的时候或是农作物生长不良的时候,他们就想方设法使得天鬼息怒。其方法是备猪,牛各一头,再请道公或者道婆来祭鬼,以求得身体健康和五谷丰登。
2.地鬼崇拜
地鬼指的是土地。土地能够使得种子开花结果,种的少收获多,黎族人认为这是地鬼的恩赐。农作物丰收的时候他们会把小饭团放在四柱捆扎起来的稻谷中间,以此来感谢地鬼的恩赐。对地鬼的崇拜,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有众多的黎族人民会在自家的院落前建一个小型的土地庙,供奉土地公,以此保佑全家安康。
3.山鬼崇拜
地鬼指得就是大山。黎族人认为飞禽走兽都受到山鬼的管控,要捕捉猎物就必须要得山鬼的许可。人们上山砍树,捕获猎物都先要祭祀山鬼或者进行占卜(鸡蛋卜或者鸡卜)以此确定吉凶。山鬼是黎族人民最重要的保护神之一。
4.火鬼,灶鬼崇拜
自从人类学会用火之后,火对人类的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刀耕火种需要用火,冬天取暖,炒菜做饭,黑夜照明都离不开火。火有如此之神力,黎族人民将此归为是火鬼的作用。于是黎族人对火产生了崇拜,火也成了有灵性的东西,但它不同于其他的鬼神,黎族人认为火鬼属于恶鬼,人们不能得罪它,否则火鬼就会让人生病,甚至遭到其他的灾害。
(二)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随着氏族的产生而出现的,氏族是它最基础的单位。每个氏族都有自己崇拜的图腾,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图腾崇拜以及观念,一个部落可以包括不同图腾崇拜的氏族。黎族的图腾崇拜在动物方面有蛇、鸟、牛、蛙、鱼;在植物方面有稻谷、木棉、芭香、番薯和葫芦瓜等。
葫芦瓜的传说在黎族地区非常盛行,它不仅保住了黎族祖先的生命,繁衍了人类,也给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便利,因此,葫芦瓜便成了黎族图腾的崇拜的对象。这些图腾反映在黎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美孚黎和本地黎的妇女都以青蛙图案作为纹身的图样,有着子孙满堂和富贵临门之意。
黎族的图腾崇拜其特点认为: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植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图腾崇拜在黎族人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它只生活在水中,因此有水的地方就有龙,有水就意味着有好的收成,所以黎族人崇拜龙。
(三)冼夫人和妈祖文化信仰
海南岛冼夫人崇拜和信仰妈祖也是非常普遍的, 是海南娘嬷信仰的代表。但比起妈祖信仰,两者在信仰习俗、祠庙分布、神灵的起源、历代封号和神职功能的特点及其演变等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由于冼夫人文化的历史积淀十分深厚,长久以来对冼夫人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越来越多,冼夫人文化在海南已经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苏轼等文人墨客也曾经在海南赞叹追忆过冼夫人。因此冼夫人的信仰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生活化与民间性的特点,在社会变迁与民俗生活中渗透影响,成为一种具体形态的存在。
妈祖崇拜是海南岛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们和金花娘娘等其他女性神灵一起共同构筑了海南岛娘嬷信仰的神灵世界。冼夫人和妈祖由于其特殊的经历和身份, 二者受到了人们长期的祭祀和推崇,香火犹旺,也引来了史学界、 民俗学界、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学术成果颇丰。其中, 王兴瑞所著 《冼夫人与冯氏家族》(中华书局,1984年版)一书, 对冼夫人及其家族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从中透视古代越族社会发展情况。另外,中山大学民俗学丛书《岭南圣母的文化与信仰———冼夫人与高州》(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则记录了有关冼夫人的重要历史文献, 介绍了诗文、 戏曲与民间传说中的冼夫人, 并收编了关于冼夫人信仰研究的相关论文
总而言之,历史时期,对于冼夫人和妈祖的崇拜信仰在海南岛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对于信众来说,无论是冼夫人还是妈祖,都已经成为他们集体创造的精神寄托。人们通过一定的仪式,借助冼夫人和妈祖这个载体,使各自在精神世界中得到教育和慰藉。在今天,冼夫人崇拜和妈祖信仰还凝聚成一种向心力, 凭借其广泛的影响, 在绾结海外游子的乡情和海峡两岸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四、生活变迁带来的信仰危机
随着逐年田野走访和问卷调查中发现,在不断开发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黎族人的本土信仰正在逐步减少甚至在当今年轻的一代中大部分都持着一种摒弃的态度。对于古老的信仰文化,当下的年轻人更多的会将其当做是一种封建迷信,一种落后而需要淘汰的东西。
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黎族的祖先用其智慧創造了无数文化结晶,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大部分的文化都是通过口耳相传,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完成史料的记载。在近几年的走访调查中发现,在现代教育下的黎族学生都要求使用普通话,大部分的黎族青少年已经丧失了使用黎族语言的能力,不能够使用自己本民族的方言进行沟通,甚至有的已经完全听不懂黎族语言了,即便是在和家人的沟通中也通常使用普通话。而对于传统的婚俗,丧葬等也是尽量从简,很多方面都随着汉族人的习惯方式进行改变,越来越的人选择随大波,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反而逐渐淡化甚至摒弃。
在走访调查中,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们现在都被汉化了”。据此可以理解为他们对汉文化影响的认同感,但笔者认为这也是他们对自己本民族的一种保护,无论是民族本身还是文化信仰。在面对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为曾经简单耕作,捕鱼生活的小岛居民带来巨大的生活和生产变化,耕作变少了,捕鱼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土地征用之后的“一夜暴富”,以及土地流失之后的无所作为。面对迅速改变的生活方式,很多黎族人们无法很好的适应新生活,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从而导致许多的矛盾,冲突,对立。对此情形笔者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1)随着黎族与汉族之间的的密切联系,年青一代的黎族人最大限度的接受着汉族文化的教育,无论是在学校的课本教育上还是口耳相传的生活方式教育,他们都不再严格地承袭与尊奉父辈的传统信仰与文化,也因此多数年轻人认为传统的信仰和习俗是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与需求的,甚至更多的人不再信仰并呼吁摒弃;(2)科技发展,在带来便捷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黎族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外出工作,逐渐脱离黎族信仰环境与文化熏陶,这样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他们遗忘本民族信仰文化与传统习俗的重要原因。
尽管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生活方式也不断因此改变,很多传统的黎族信仰和生活方式无不都在汉化,但笔者认为在黎族人的信仰体系中,关于仪式和禁忌不仅仅是一套规矩或者程序,而是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如下:(1)规范性和防御性的功能。规范性可以强制人们的行为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自律,而此种自律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社会成员必须使自己适应约束、控制和限制。(2)社会群体的内聚功能。仪式能使人们自然而然的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团结。从现实的意义上来看,当人们被团结起来,其情感表达也会在共同的行动中表现出来。(3)恢复生机的功能。社会成员可以深刻的意识到他们共同的社会遗产,并把他们同过去联系起来,此类意识为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人们在发展的道路上一直保持积极的状态。(4)振奋精神和调节情绪的功能。它有助于建立人们对社会福祉的愉悦感情。当群体面对大灾大难或难以承受的风险的时候,比如自然灾害,或者失去重要家庭成员以及威胁其稳定生存的其他事件时,此功能就显示出无比重要的作用,它能使人在剧烈的挫折当中依然有所依靠,无论在物质上的供给还是精神上的依托,哪怕是陷入失望和绝望的人也能迎来光明。由此可见,黎族的信仰和习俗具有诸多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有助于营建和谐、和平的社会成员关系而且在凝聚内聚力的同时发挥支持作用,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因此,笔者始终认为对黎族的文化进行调查、整理、保存与传扬不仅在其理论建构上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其社会实践当中也有着特殊的作用。坚持对黎族传统信仰的研究对少数民族信仰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海南黎族的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信仰文化,体现了人类最高的精神信仰境界,但由于受其地理位置因素和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黎族的民间信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一直处于一种原始宗教的发展阶段,黎族地区的大部分族民族仍然以祖先崇拜和原始崇拜为主,就其信仰形式和内容来看都处在占卜,驱鬼,祈祷以及祭祀的阶段,其核心仍然是万物有灵。
黎族青年逐渐摒弃过去原有的繁琐仪式,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不清楚传统的仪式究竟有何意义,这也体现了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黎族传统的习俗和信仰被强大的汉文化所冲击,反映着时下黎族年轻一代对传统观念的看法转变也反映着时下黎族人们的心里特征。而老一辈扔对传统的信仰抱有深深的敬畏之情,这样的传统无论是在其内容上还是其形式上都一定程度的得到先人对后代身份的明确,对调整社会关系,加强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信仰文化,尤其是对祖先的崇拜,成为了维系后代和先人之间一条极为重要的纽带,这样的崇拜即使是在遭受到汉族文化的冲击下,逐渐失去其一些原有的功能而变得世俗化,但就其本质依然被后代们一代代的流传下去,人们对于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依然抱以迫切的渴望,在遇到难以掌控的灾难时人们依然愿意求助于每一个被黎族人称之为“鬼”的神灵。而我们今天依然不断的学习和研究黎族的传统文化和信仰崇拜,这不仅仅是对于文化本身的了解更是了解一个民族心理特征的重要钥匙,在岁月的长河中,继承并发扬民族信仰文化的精髓,做到真正的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谢东莉.海南黎族国内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金山.20世纪初日本学者对海南的研究及其目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范会俊.海南黎族历史上的原始文化遗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6)
[4]陈铭枢.海南岛志[M].上海:伤害神州国光社出版(铅印),1933
[5]熊开发.黎族研究之综述与评价[M].海南出版社,1993.
[6]陈江.“岛夷卉服”和古代海南黎族的纺织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1991(3)
[7]潘雄.古欧人后裔考-黎族祖源研究之一[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3(1)
[8]马姿燕.试析黎族的逻辑思维和普通逻辑的异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2)
[9]吴义、曾亮.八年来海南黎族大学生体制的动态分析[J].琼州大学学报,1996(1)
[10]杨春德.历史治黎政策述评[J].海南大学学报,1987(1)
[11]陈凤贤.从文化遗存试探黎族母系氏族制及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J].中央民族学院院报,1987(2)
[12]杨鹤书.论海南岛黎族合亩制的起源、发展及其性质[J].中山大学学报,1983(3)
[13]刑值潮.浅论黎族洪水神话中的人文特点[J].民族文学研究,1991(1)
[14]王胜男, 李龙. 海南省城乡一体化现状研究——来自三亚市5个城乡社区的调研报告. 南海学刊 , The Journal of South China Sea Studies, 2015年04期
作者简介:范晓燕(1994-),女,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人,三亚学院社会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