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利用率
2015-08-06汤满满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建设存在的问题, 提出通过侧供给改革,优化服务模式,构建更高效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侧供给改革;服务创新
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推进供给侧改革对优化图书馆服务体系结构,促进文献供需平衡、提高利用率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对高校图书馆如何提高纸质文献利用率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纸质文献建设推进供给侧改革必要性
传统模式下,图书馆每本新书流通前都要经过采访、编目、典藏等步骤,最终进入流通借阅环节。而在最初采访环节,由于受采访馆员主观判断的影响,图书馆很难精准把握读者到底需要什么书,就会有图书无人问津的现象。根据统计,高校图书馆每年有大量新增图书借阅次数为0,这种无效供给,不仅造成图书经费浪费,还占用了有限的馆藏空间。高校图书馆亟待通过供给侧改革,改变高校图书馆文献“供给”与读者“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与失衡。
二、纸质文献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思路
为满足教育部评估要求的生均年进书量指标,经过多年积累,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急剧增长,图书馆藏书建设在注重学校专业特色,保障相关重点学科教辅用书以外,如何在提高藏书量的基础上确保馆藏结构合理性,充分发挥馆藏纸质文献的作用,吸引读者真正利用好这些文献变得尤为迫切。
(一)优化复本配置,提高图书出借率
随着读屏时代的开启,纸质文献的借阅率连年递减,大量的复本不仅占用大量的馆藏空间,也增加了图书管理的成本。
根据某高校图书馆近两年的借阅数据挖掘分析,热门图书平均借出次数为10次,占总借出图书的2%;一般图书,平均借出次数为5次,占总数的11%;冷门图书,平均借出次数为0.5次,占总数的87%。通过图书出借率并结合馆藏类别分析,即可了解读者大致阅读倾向。以后采访时可将借出次数为0-2次的这类图书不再保留复本,将借出次数为5次的这类图书的复本量设为1-2册,将借出次数为10次以上的热门图书继续追加订购,复本量保持3册以上。在满足适用性、保障利用率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可坚持“种多册少”的复本原则,既提高文献资源的保障率,又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二)优化服务模式,提升读者体验
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大,“信息过载”等现象也日益严重,高校图书馆就是要解决这些信息的整合和信息的甄别问题,从馆藏建设走向知识组织,保证用户高效、系统、可靠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1.需求——服务——资源管理模式。为解决图书供给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高校图书馆创新“去中间化”的采访模式:线下,推出 “你看书我买单”之类的现场选书荐购活动,实现读者、书店、高校图书馆三方的零距离接触;线上,日臻完善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荐购模块可以参照国外的读者驱动采访模式(PDA),让读者成为图书的决策者。
“需求——服务——资源”服务模式正在颠覆高校图书馆传统的采、编、典、借的“资源——服务——需求”服务流程,适应读者个性化信息服务需求。
2.挖掘读者的阅读潜力。定制个人图书馆,通过图书馆管理系统跟踪分析读者借阅习惯,收集读者偏好的图书种类关联热门图书、推荐书评等,定期发送到读者电子邮箱或移动客户端上。这种个性化图书关联性推荐会大大增强读者的借阅兴趣,有效提高新书的流通率,从而增加图书馆图书的利用率。
三、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举措
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体现,高校图书馆秉承“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构建更高效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一)提高图书推荐频率,激发读者借阅兴趣
紧密联系读者,通过定制热书发现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参考网络平台、各传媒的读书排行榜实时更新热书书目,及时推送到高校图书馆的网页、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客户端等供读者参考,激发读者参与推荐、借阅的兴趣。
(二)组建读者协会,拓展沟通服务
讀者协会具体由读者主导,作为高校图书馆与读者的沟通桥梁,及时解答读者的疑问,了解读者所需,增强馆员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适应读者借阅习惯,建设高校图书馆云服务平台
构建交互式共享的互联网+高校图书馆服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信息资源,更注重读者阅读体验,实现高校图书馆采访与流通工作一体化,既结合本馆文献配置原则与规模,又兼顾每一位读者的真实需求,有助于图书采访馆员克服采访过程中的盲目性,建立图书采访和阅读反馈机制,加强对图书质量的监管。
读者由单纯的文献资源“使用者”向“管理者”转变,促进图书馆文献“供给”与读者“需求”相称,就是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服务宗旨的最好体现。
作者简介:汤满满(1979-),女,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公共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研究,已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