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刈割高度对红苋草营养成分与农艺性状的影响
2015-08-06李德明蔡兴来张容鹄符坚
李德明 蔡兴来 张容鹄 符坚
摘要:以红苋草(Alternanthera bettzickiana Nichols)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刈割高度(1、5、10 cm) 对产量、净菜率、干物质含量和叶片数、叶重率等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红苋草基本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在华南地区冬季生产中,红苋草适宜的采收次数为3~5次;留桩1 cm刈割早期产量最高,可达1 235.71 kg/667 m2,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净菜率(69.2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叶重率适中(306.52%),口感脆嫩(含水率92.02%),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质量也高;营养分析显示,红苋草与普通苋菜营养成分相当。
关键词:红苋草(Alternanthera bettzickiana Nichols);刈割高度;营养成分;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636.9;S605+.1;Q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0-243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10.033
红苋草(Alternanthera bettzickiana Nichols)又名大叶红草、法国苋、红地毯草、红龙草,属苋科(Amaranthaceae)虾钳菜属(Alternanthera Forsk)多年生草本植物[1],原产于中美洲、南美洲等地[2],喜光、耐高温,略耐阴,耐干热瘠薄、盐碱,但不耐华中地区的夏季酷热[1],在高纬度的乌鲁木齐市适宜生长温度为22~30 ℃,可在持续34 ℃以上的温度中长势良好[3,4]。红苋草植株低矮,耐修剪,易扦插[5],是重要的花坛、绿地营造植物材料[3],主要用于表现平面图案、浮雕式或立体造型等植物景观[5]。红苋草通常用做景观植物栽培,但目前在南方热带地区如海南、广东等省已将红苋草用作蔬菜食用,因其叶匙型或椭圆型品种与传统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叶相近而俗称为枸杞菜,不过两者的功效不同。现在有关红苋草的食用价值及其用做蔬菜的有关研究尚未见报道,由于红苋草管理粗放且具有耐热及一定的耐阴湿能力,比较适合用作缓解高温暴雨造成的夏秋蔬菜淡季市场紧缺压力菜种,因此是一种特色蔬菜;对丰富市场供应、调剂余缺具有现实意义。红苋草原本为低矮园林植物,管理上需要经常修剪处理;试验除初步研究红苋草营养特性外,主要探讨了不同修剪高度对其用作蔬菜后农艺性状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刈割高度及频率,从而指导大田生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材红苋草引自海南省五指山地区,种植在位于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的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永发试验基地野菜资源圃内。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进行,田间株行距为15 cm×20 cm。设置低割(留桩1 cm)、中割(留桩5 cm)和高割(留桩10 cm)3个处理,小区面积为1 m2,每处理3次重复。在地上部长到15~20 cm时按各处理留桩高度统一刈割(采收)。
1.2.2 试验地管理 试验地土壤为红色黏壤,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低,暴雨冲刷后容易板结。试验开始前翻曬土壤,按250 kg/667 m2施腐熟羊粪。2013年9月10定植,试验地盖遮光率为75%的绿色纱网,采用肥水一体化技术以微喷方式保证水肥及时供应。从2013年10月10日开始进行低、中、高度不同刈割处理。生长期主要防治蚜虫、斜纹夜蛾、小菜蛾、跳甲等。
1.2.3 测定指标 不同高度刈割处理后,各处理第一次采收时统计毛菜(刈割后未做非可食用部位清理)的产量、高度、大叶片数、小叶片数、叶片总数等农艺性状,计算毛菜叶重率(叶片重/茎秆重,%)、净菜率(净菜标准为能直接掐断,无不可食的菜根及老茎干,无底部枯黄叶,无泥沙;%)和干物质含量(净菜干鲜比)[6]等产量指标,测定维生素C(VC)、可溶性固形物、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含量[6]等常规营养成分。后续采收分别统计各处理的实际采收产量(即毛菜产量)。所有指标均平行测定3次以上,取平均值。数据处理软件为Microsft Office Excel 2003和SPSS16.0。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苋草营养成分含量
测定结果显示,红苋草可食部分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分别为VC(29.460 1±1.316 0)mg/100 g(FW)、可滴定酸0.091 5 %±0.000 8%、可溶性蛋白(2.83±0.04) g/100 g(FW)、可溶性固形物5.05%±0.21%、叶绿素a (0.629±0.031)mg/g(FW)、叶绿素b(0.313±0.004)mg/g(FW)、总叶绿素(1.007±0.052)mg/g(FW)。
2.2 刈割高度对红苋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不同刈割高度对红苋草农艺性状的影响情况见表1。从表1可知,红苋草冬季生产过程中低割处理的早期产量最高,可达1 235.71 kg/667 m2,与其他处理(中割处理1 167.25 kg/667 m2,高割处理1 113.89 kg/667 m2)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净菜率(69.24%)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中割处理61.26%,高割处理61.87%);虽然在单株叶片总数及大、小叶片数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低割处理的小叶片(嫩叶)所占比例(8/14)相对较大(中割处理10/18,高割处理7/15),植株含水率最高(92.02%),显得脆嫩多汁(干物质含量为0.079 8),与中割处理(含水率90.77%、干物质含量为0.092 3)、高割处理(含水率90.14%、干物质含量为0.098 6)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高割处理的留桩高度最高,采收间隔相对缩短(同一采收期内可在后期多采收一茬),但商品性能不好。经统计可知,红苋草冬季生产期间(10月至翌年3月)低割、中割、高割处理的毛菜总产量分别为3 134.90、3 301.65、3 458.40 kg/667 m2,毛菜产量高低排序为高割、中割、低割处理;低割、中割、高割处理的净菜总产量分别为2 170.60、2 022.59和2 139.71 kg/667 m2,净菜产量高低排序为低割、高割、中割处理。
3 小结
试验结果显示,红苋草的主要营养成分与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 L.)相当[苋菜VC含量28~38 mg/100g(FW),可溶性蛋白含量2.775~3.075 g/100 g(FW)][7],且可滴定酸含量较低,所以营养价值很高。在人工种植上产量取决于地上部长到15~20 cm时刈割的高度,留桩1 cm刈割的处理产量明显大于留桩5、10 cm刈割的处理,并且前者净菜率高、叶片所占比例适中,含水量最多,产品脆嫩,商品性能好。而留桩10 cm刈割的处理虽然可多采收一茬,总产量也高,但在后期采收已到大宗蔬菜的上市旺季,使产值不高,总收入不如留桩1 cm刈割的处理。留桩5 cm刈割的处理与留桩1 cm刈割的处理两者采收频率一致,但其净菜率和含水率以及经济产量都低,口感也不及留桩1 cm刈割的处理。因此,在热带地区冬春季将红苋草用做蔬菜淡季调剂余缺的特种蔬菜栽培时,适宜的采收高度以地上部长到15~20 cm时留桩1 cm为宜,采收次数为3~5次。
参考文献:
[1] 杨俊杰,付红梅.五色草繁殖栽培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2(1):30.
[2] 王连福.五色草繁育技术[J].新农业,2007(5):53-54.
[3] 刘 珩,王立萍,范晓荣.五色草扦插繁殖技术[J].新疆林业,2010(1):41-42.
[4] 张圣芸.五色草繁殖与管理技术[J].农村科技,2011(10):50.
[5] 佟英文,金永顺.活动式五色草立体花坛在东北地区的应用[J].中国林副特产,2000,54(3):38.
[6] 曹建康,姜微波,赵玉梅.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25-37,68-70.
[7] 李伟中.苋菜的营养成分及营养价值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0(7):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