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5-08-06和云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66-0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主阵地,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知识的建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任务是固定的,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高效教学,下面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精彩表演,关键是看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兴趣往往来源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例如在学习《周长》一课时,在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后,我分别发给每个小组标有相关数据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菱形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感兴趣的图片计算出它的周长。这样一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计算的时候也特别认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都能有所收获,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愿望。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鼓励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教师心目中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的目标,而学生全然不知,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在学习“梯形面积”一课时,我是这样鼓励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的:看到课题你想学到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每个学生都会给自己定一个学习目标,进而围绕所定目标,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建立表象,获得知识。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拼、折,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推导出其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不但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有时教师要敢于放手,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方法去解决,学生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再详细讲解。
四、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白主探究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实际上,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数学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该过程可以细分为“准备---实施---结束”这3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展开启发与引导后,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个不停的做法,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启发、引导与设置阶梯性的问题上去,让学生通过教师“点到为止”的启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数学应用题的探索中去,找到应用题的正确答案,增强自身学习数学、解答数学问题的白信心与成就感,并且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白我完善。比如,在解答“稻谷的出米率为70%,要碾出350千克的大米,需要多少千克的稻谷?”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去解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会用到“350×70%= 245(千克)”这一错误性的解法。此时,教师就可以做出适当的引导与启发了,让学生思考“如果要碾出350千克的大米,只需要245千克的稻谷这样符合实际吗?”学生会肯定地回答:“这样是不符合实际的。”此时学生就明白了这一种解题方法是错误的,接着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重新思考,理解其中的“70%”的真正意义,得出“70%”是代表碾出的大米是所需稻谷百分之几的数,这样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稻谷的千克数×70%=碾出大米的千克数”的公式了,于是“350÷70%= 500(千克)”这一解法就出来了。通过这种放手让学生去思索的方式,能很好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再加上教师“点到为止”的启发方式,能让学生自始至终都维持在自学的状态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数学素养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才是高效率的课堂。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设计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参与铺路架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