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父母

2015-08-06杨来栓

人间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孝敬老人立碑子女

杨来栓

二零一四年记时,父亲已去世二十九周年,母亲去世三十三周年。清明时节,我们子女缅怀二老,为慈父善母立碑,以志后人永念。

父:仁慈厚德,乐善好施;爱国护家,严教子女。

母:贤惠善良,勤俭持家;孝敬老人,爱护儿女。

父亲,杨德春,一九一一年一月十八日出生于东雹水村。六岁时就跟随姨母去口外(张家口)讨荒要饭,后因姨母突然去世,被遗弃他乡,成了孤儿,九岁给地主放牛,在牛棚里睡觉,口外的冬天格外寒冷,父亲因不堪忍受牛马不如的生活,独自扒火车到北京,逃回家乡。那时,奶奶给别人家当佣人,母子相见,相拥而泣。万般无奈,父亲又到北京去当学徒,一去数年,凭着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学会了做饭、编筐编篓等手艺,父亲从小没读过一天书,硬是用树枝在地上比划学会了不少字,还学会了打算盘。后来看医书,自学了正骨。回到老家后,三里五乡谁家摔着骨头、拧了腰,只要找到他,总是热情的上门服务却从没收过一分钱。

父亲五十多岁去雹水中学当厨师,由于工作出色,学校破例给他转为国家正式工人。父亲爱看书学习,每次老师们发学习资料,都特地为父亲多买一套。那时,家里生活困难,温饱都成问题,很少吃上白面(当时家家如此),父亲在学校做饭,吃的是商品供应粮,六成粗粮、四成细粮,每月三十斤,只要赶上学校吃细粮,父亲总是把自己所领到的一份带回家里,给年迈的奶奶吃,奶奶去世后,就给体弱多病的母亲吃,他自己跟着家里吃粗粮。我那时虽然还小,才几岁,可耳闻目睹父亲的孝道,从没想到要和奶奶、母亲争,而是自觉跟着姐姐们吃黑面窝头,至今想起来不仅不觉得委屈,反而觉得莫大的欣慰。父亲很注重子女的教育,常常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总说无论到哪儿,要口勤、手勤等,可由于我们年幼无知,对父亲的唠叨不理解,甚至反感、顶嘴,到今天回想起来非常内疚。父亲退休后,悉心照料多病的母亲,为了我考学复习,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久劳成疾,七七年冬患了脑血栓,在当时二位老人疾病交加、相依为命,生活都难以自理的情况下,他们没有因为自己而耽误子女的前途,没有把我们留在身边。

一九七八年,我考上了保定卫校,我虽然去上学了,可心里有一千个牵挂、一万个不放心,二位老人在当时是怎样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胸怀。母亲去世后,父亲孤独而无奈地跟着我们离开家乡,到东都亭村居住。我们那时还年轻,只是工作,而没有过多地陪伴和照顾好父亲。我们常常下班回来看到父亲一个人孤独地在家坐着,有时出去走走摔倒在街上被好心人送回家,我们非常的揪心。后来,父亲的病情一天天加重,瘫倒在炕上,连大小便也常常不能控制,爱人便停薪留职,回老家伺候父亲,姐姐们也常常回来帮忙照顾。当时在东雹水村,一个不满三十岁的儿媳,伺候公公,喂饭洗衣、接屎接尿,在村里也叫了好。记得一个从北京退休回来的叔叔到我家串门,曾夸奖说:在你们家闻不到一点病人味。父亲也拿儿媳当闺女看,一天,把她叫到身边,像竹筒倒豆子似的把我们家的家史说给她,从此就很少说话了。好像他完成了什么。

一九八五年十月二日,父亲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就像燃烧的蜡烛,慢慢地熄灭了。俗话说,百日头上无孝子,可我们觉得远远没有伺候够。

母亲小父亲十岁,却早父亲四年而去,年仅六十岁。母亲一九二一年十月六日生于罗庄村一赵姓人家,后被寄养到西下素村,改姓张,名改珍。母亲从小受尽了苦难,年轻时就留下了终身残疾,后脊柱弯曲,俗称罗锅。母亲曾经历过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受尽了夫家的虐待打骂,逃回娘家,在亲戚及好心乡邻的帮助下离婚,后遇到好心的父亲,虽然日子过得清贫,还总算夫妻恩爱,甘苦与共,过上了安生日子。就在那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难日子里,还养育了我们姐弟四人,他们不重男轻女,让三个姐姐都念书上了学,所受的苦难可想而知。

母亲贤惠善良,孝敬老人。记得小时候,奶奶还在世,每到冬天,一家七口人挤在一条炕上睡觉,总是让奶奶占热炕头。每到晚上,给奶奶包上一碗羊肉馅饺子让她吃,我们只有看着,偶尔剩下两三个,让给姐姐们吃,说儿子壮实。也从此养成了我以后吃亏让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母亲体弱多病,但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还常常强挺着身子到田里劳动。

母亲去世前几年,由于经历坎坷,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记得那时三姐已经毕业参加了工作,每天回家给二老做伴。每到下班时间,母亲早在门口等待张望。三姐晚回来一会儿,她就惊恐汗出,坐立不安。就在我上卫校的最后一年,春节过后,我又要返校了,母亲哭个不停,舍不得让我走,在乡亲们劝说下,她止住了眼泪,强忍着说你走吧。谁知,这竟成了永别。几天后,接到家里来信说母亲病危,我和二姐从保定赶回家时,母亲已不醒人事,我一声声叫着娘,她只是眼泪扑簌簌地掉,却不能说一句话,我和三姐还没有成家,她还没有见到未来的儿媳妇及孙子,她带着一千个遗憾、一万个挂念,不甘心地闭上了眼睛。我使劲抱着母亲的头大哭,哭得天昏地暗。此时,用什么语言都形容不了失去母亲的心情。我后悔,后悔没有在母亲活着的时候多陪伴她,孝敬她。再过几个月,我就要毕业参加工作了,就可以日夜守在娘身边了,苦尽甘来。可娘苦了一辈子,却没有等到甘来。记得有一次,娘在保定二姐家住,学校发了电影票去看电影,娘说:你就不能陪我坐一会儿?我那时还年幼,不理解老人的心,就去看了电影。到现在每每想起而自责,如果是现在,我一定不会去看电影。此时我想起了一句古话,说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行善,二是尽孝。当代一位名人,因爱人患病而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照顾病人,他说:“事业没有了,可以再创造,人没有了,就永远也没有了。”听到这话,更感到愧对二位老人。

二位老人,一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吃苦耐劳,孝敬老人,爱护子女。父亲仁慈厚德,乐善好施;母亲贤惠善良,勤俭持家。虽然身后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家产,却给我们留下了永远不忘的宝贵精神财富。父母的一生和千千万万老百姓一样,是那样的平淡,但在我们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他们是天下最伟大的父亲和母亲。

为此,为二位老人立碑,此致永念。

立碑之日,我含泪写了这篇回忆父母的文章,记忆已不全。虽然不能刻在碑上,却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

二〇一四年清明节

(本刊编辑约稿)

猜你喜欢

孝敬老人立碑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为山水立碑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
北京市通州区被明确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 五河交汇处立碑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