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航”起义研究述评

2015-08-05王菲汪涛

党史文苑 2015年14期
关键词:局限研究现状特点

王菲 汪涛

[提 要] 本研究述评,首先是对近年来“两航”起义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其次是对其重点和特色进行评价,最后就研究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关键词] 研究现状 特点 局限 “两航”起义

“两航”,系原中国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央航空运输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两航”起义,不单是国共两党以香港为新阵地之历史矛盾、现实矛盾延续和演变升级的具体体现,还是新中国与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支持者——美国之间以香港为新战场之国际斗争的新形态,也是新中国与英国以及港英当局之间围绕香港问题之利益博弈。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对“两航”起义的研究多着力于中共对“两航”起义的策动、领导,并且叙述介绍多分析研究少,有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见。

一、“两航”起义问题之研究现状

本文以读秀知识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AJD、JSTOR数据库为信息来源,时间跨度限定在1949年(这一年“两航”宣布起义)至2014年,共检索到涉及“两航”起义问题研究的相关著作155本、期刊论文60篇。

表1:文献的年代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读秀知识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AJD、JSTOR数据库绘制。

根据上图,可以观察出1951-2013年间出版的著作以及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变化,大致反映“两航”起义研究呈现两大趋势:

(一)“两航”起义逢十周年纪念以及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是研究的高峰期。1989年“两航”起义40周年,相继出版了7本著作。其中一些通俗性读物,对“两航”起义均停留在简单介绍层面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这一年还刊发了一些起义亲历者的回忆性文章,虽然这些回忆性质的文章可能会有失偏之处,但是这些鲜活生动的一手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参阅价值:一方面,这些回忆性文章均是亲历者各自言说,其中几乎没有交叉,可以互相补充;另一方面,其中涉及的少许相同事件,则可互相佐证。

“两航”起义50周年,除了出版7本研究著作、论文集之外,还刊发了7篇相关论文。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记述“两航”起义的特殊体裁,即报告文学集。这种文学与历史“杂交”而成的文章,对研究“两航”起义有一定参考价值,但须仔细辨别其中历史的真实成分与文学的虚构成分。是年发表的7篇研究论文主题比较单一,研究者重点探讨了“两航”员工驾机北飞宣布起义这一历史过程,并就起义的几则史实及其性质、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辨析和探讨。

“两航”起义60周年,研究者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两航”起义这一历史事件上。这一时期出版了7部著作和8篇论文,堪称“两航”起义研究的一个小高潮。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两航”起义的研究队伍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趋向。

除了逢十周年纪念外,在香港回归前后的1996年、1997年,还掀起了“两航”起义研究的一个高潮。1996年共出版相关研究著作13部,并发表了研究论文2篇。这些著作主题不一,所涉的研究对象既有“两航”北飞起义,又有“两航”滞港资产案,同时还有一些关于起义的全过程。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批收录“两航”起义亲历者回忆文章的文史资料和专题论文集,这些文史资料挽救了相当一批散佚的史料,为日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是年刊发的论文,由于没有一手史料的支撑,略显单薄。

1997年香港回归时,研究随之达到巅峰。这一年出版著作13部,并发表论文8篇。遗憾的是,是年发表的8篇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其中不乏一些应景之作。但刘晶芳的两篇论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接收在港国民政府资产为视角,全面考察了“两航”事件的背景、环境及有关各方动态,并对此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二)一般年份“两航”起义的研究状况则颇为惨淡。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关于“两航”起义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外学者就对“两航”滞港资产案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在香港的中国飞机》(The Chinese Aircraft in Hong Kong)[1]p159-177,运用大量回忆录及档案史料,顺承“两航”滞港资产案的审理过程,从法理的角度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案件的审判结果,极具说服力。对日后的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0世纪70年代末,国内出版了《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2]p225-232。到了20世纪80年代(不含1989年),“两航”起义的出版物开始增多,从80年代初的一两本增加到七八本。这一时期的出版物多为各地文史资料选辑,所收录的文章多为当事人的回忆;丰富的素材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但对这些回忆材料错漏之处的推证工作也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另有一些著作主要是讲述对“两航”起义有重大贡献的人物,但囿于篇幅所限,皆是浮光掠影式地简要回放,参考价值不高。

时至20世纪90年代(不含1996年、1997年、1999年),相关研究成果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加,不仅出版了一批著作[3]p48-51,还刊发了数篇论文[4]p317-337。但由于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学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1世纪头10年(不含2009年),“两航”起义的研究状况与20世纪90年代基本类似。除文史资料以外,出版的著作中涉及“两航”起义前后内容的文章多为回忆性质的,且一般都意在讴歌重大历史人物,因而其对“两航”起义前后的描述难免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和详尽,粗疏在所难免。同时,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数量不多,据此不难看出,“两航”起义的研究日渐退潮。但是,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时期国内学界对“两航”起义的性质进行了小规模的论战。1999年,刘树堂发文《与〈初探〉商榷之一》[5]p44-47,对傅昌铨和傅海辉《在境外举行的两航起义特殊性初探》[6]p3-12提及的“港九民航工会”的组建目的提出质疑并表达己见。翌年,刘又连续发文两篇《与〈初探〉商榷之二》[7]p37-39和《与〈初探〉商榷之三》[8]p39-41,分别就傅文中的一些史实和提法发表了不同看法。傅昌铨、佘志华、韩大同继而发文《港九民航工会目的辨析——答〈与《初探》商榷之一〉》[9]p44-48,就“港九民航工会”成立目的作了进一步探讨。时隔一年以后,牟保乾作《对〈与“初探”商榷之一〉的商榷》[10]p10-11以及冷雪山发表的《关于港九民用航空职工会组建的目的》[11]p11-12,表达了对傅文的支持。

近年来,“两航”起义问题研究的出版物比较零散,主要是出版了两卷辑有起义前后亲历者回忆文章的文史资料选辑、一部关于“两航”起义的口述史以及两本“两航”起义前后的相关人物传记。其中,口述史《两航起义亲历记》[12]p1-205的作者胡飞霞,经过十多年的访谈,依照起义进程的时间顺序编辑、整理了在世的“两航”起义普通机组成员20多名老人的口述及信件,同时还考证了包括民航总局提供的内部资料以及公开出版的书籍资料,“以期展现两航起义在历史上留下的真实的、坚实的足迹”[12]p3,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论文方面,多过于精简且缺乏一手资料,可供借鉴之处较为有限。

二、“两航”起义问题之研究重点和研究特色

通过对已出版、已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整理和分析,不难发现,国内外学界围绕“两航”起义问题的相关研究,形成了几个相对集中的热点。如表2所示:

表2:研究热点分布图

资料来源:根据读秀知识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AJD、JSTOR数据库绘制。

(一)“两航”起义历史作用的相关研究。例如《近代中国民航史稿》[13]p317中提出,“两航”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政权”,“对解放西南地区起了很大作用”,并且是在港资源委员会、招商局以及中国银行等27个单位相继起义的直接影响因素,“为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建设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但总体而言,关于“两航”起义历史作用的相关研究都没有突破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总体认识——毛泽东曾盛赞“两航”起义“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14]p136,周恩来亦指出“两航”起义是“具有无限前途的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起点”[15]p534。

(二)“两航”起义组织的探讨。主要是围绕港九民航工会成立的最初目的,即是不是为了“两航”起义而展开的。傅昌铨、傅海辉《在境外举行的两航起义特殊性质初探》[6]p3-12一文中,认为港九民航工会的成立,“绝不是一般的搞经济利益的职工群众组织,而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可以说,“是为了促进两航起义的”。牟保乾《对〈与“初探”商榷之一〉的商榷》[10]p10-11一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同样认为,组建港九民航工会的目的,是为了政治斗争而非经济斗争。冷雪山在《关于港九民用航空职工会组建的目的》[11]p11-12中指出,港九民航工会不过是在当时的特殊条件下,披着合法的经济外衣来掩盖真正的政治目的。而刘树堂在《与〈初探〉商榷之一》[5]p44-47中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将港九民航工会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认为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员工利益,反对迁台”;而第二阶段则“由以经济要求的反迁台斗争升华为起义目标”。

(三)“两航”起义历史人物的研究。主要有刘敬宜(8篇)、端木杰(6篇)、李克农(2篇)、粟裕(2篇)、廖仲爽(2篇),以及周恩来、陈卓林、冷雪山、查阜西、查夷平、吕明、潘汉年、陈达礼、陈汉斋、吴克坚、杨柳风、余品珍、华祝、张镒、王洸、边任耕等人(各1篇)。这些文章的研究视角大同小异,都是以人察史,顺承历史发展的脉络,重在扬其一生光辉事迹,对于历史人物在“两航”起义中的行为表现着墨不多,但亦可从中读取一些“两航”前后的重要细节。

(四)“两航”胜利北飞起义的研究。虽然相关研究成果在数量上遥遥领先,但内容千篇一律,研究水平不是特别高。这些文章一般都采取纪实手法,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逐次铺展开来,以“起义背景——争取起义——胜利起义”为主线进行叙述,并在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表现中国共产党对“两航”北飞起义的领导作用。由于一手档案资料缺乏,且文章多叙述介绍少分析研究,因而大多只是蜻蜓点水式描述,内容浅尝辄止,并不深入详尽,这也使得几乎所有关于“两航”北飞起义的相关研究“千文一面”,缺少创新突破。

(五)“两航”滞港资产案的研究。与“两航”起义其他相关研究热点相比,对于“两航”滞港资产案的研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也较少。对这一课题的考量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

其一,法律的角度。主要是根据国际法中的“国家财产豁免权”来对“两航”滞港资产案进行考察的。国内的有关研究一般是运用纯粹的法律思维,对这一案件进行法理上的剖析,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两航”在香港的财产享有“国家豁免权”,英国枢密院和香港法院的做法有违“国家财产豁免权”原则。

其二,中国共产党的角度。一般都冠以“护产斗争”的字样,按照时间顺序,意在呈现中共号召和领导“两航”起义员工保护“两航”滞港资产的曲折过程,及其与港英当局及台湾国民党当局进行斗争的事迹。这类文章重纪实轻分析,重滞港资产的保护轻案件审理。

其三,国家关系的视角。一般都是围绕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港英当局、英国以及美国中的两者或几者展开的。比如,《香港历史演义》[16]p170,阐述了涉及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港英当局、英国以及美国等多方面关系互动下的“两航”滞港资产案,并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中英关系为研究的切入点,指出尽管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英国对共产党中国还是有着强烈的敌意,深恐中共势力渗透进香港制造各种麻烦,采取了一系列损害中国利益与中英关系的政策与措施”,而“两航”事件便是突出一例。

三、“两航”起义问题研究之局限与可突破空间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两航”起义问题的相关研究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有:

其一,研究的不平衡性突出。通过表2中“北飞起义”和“滞港资产”的数据对比不难发现,学术界关于“北飞起义”的研究数量远远超过对“滞港资产”的研究。“两航”起义的重要人物吕明向组织上写的报告《对处理两航问题的几点建议》[17]p46-50中曾提到,“应该这样认识:两航行动后(指起点)的幕后工作,是一个艰难的工作……今后才是真正的开始”。据此足见“两航”滞港资产争夺问题的重要地位。

其二,系统性研究匮乏。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是一些纪实性论文或是散布于相关研究著作中的历史记述性篇章,内容较为简略笼统,这既不利于宏观上窥探“两航”起义的全貌,又难以深入把握整个历史事件、进一步推进研究。另一方面,同时考察“两航”起义两阶段的研究专著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是上述专事“两航”起义研究的著作,也往往只到“两航”北飞胜利便戛然而止。应该充分认识到,“两航”起义的两个阶段是前后相依的两个过程,前者是后者的起点,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二者共同构成了“两航”起义这一系统性历史事件。

其三,研究质量不高。涉及“两航”起义前后的现有研究或为亲历者回忆或为历史记述性文章或为应景之作,而亲历者和当事人的历史记忆难免有主观偏颇和错讹失真之处,彼此之间出入很大,甚或有些论著还存在着一些具体史实的谬误,规范研究乃至真正秉承学术精神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不得不令人扼腕。此外,大多研究成果对“两航”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多介绍性的叙述,少以丰富而扎实的研究资料为支撑的深入分析,缺乏对档案史料的分析、解读,遑论创新和突破。学术性缺失和千篇一律的弊病的存在,导致现有研究成果总体质量不高。

概而观之,就现有研究成果的切入点、研究者的关注度以及研究中的资料运用等情况而言,“两航”起义前后的相关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The Chinese Aircraft in Hong Kong. The International Law Quarterly[J].Vol.4,No.2(Apr.,1951).

[2]广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3]与陈香梅两访中国大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4]eg. From Empire Defence to Imperial Retreat: Britain's postwar China Policy and the Decolonization of Hong Kong. James T.H.Tang.Modern Asian Studies[J],Vol.28,No.2(May,1994).

[5]刘树堂.与《初探》商榷之一[J].航空史研究,1999(4).

[6]傅昌铨,傅海辉.在境外举行的两航起义特殊性初探[J].航空史研究,1999(1).

[7]刘树堂.与《初探》商榷之二[J].航空史研究,2000(1).

[8]刘树堂.与《初探》商榷之三[J].航空史研究,2000(1).

[9]傅昌铨,佘志华,韩大同.港九民航工会目的辨析——答《与〈初探〉商榷之一》[J].航空史研究,2000(2).

[10]牟保乾.对《与“初探”商榷之一》的商榷[J].航空史研究,2001(8).

[11]冷雪山.关于港九民用航空职工会组建的目的[J].航空史研究,2001(8).

[12]胡飞霞编著.两航起义亲历记[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2.

[13]近代中国民航史稿[M].北京:当代中国民航事业编辑部,1984.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5]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6]石骏.香港历史演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7]刘树堂.关于《“两航”起义始末》几则史实的商榷[J].航空史研究,1999(1).

责任编辑 冷 波

猜你喜欢

局限研究现状特点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我国破产法的适用局限与完善建议
庄一强看医改走出行业小局限
图画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