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蕈菌传教士”张树庭

2015-08-05林卫国

文史月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草菇香菇栽培

林卫国

1930年9月30日,山西省崞县(今忻州原平市)上庄乡沟里村一户姓张的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

他叫张树庭,澳大利亚籍华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兼任生物学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主席,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香港微生物资源中心主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署国际蕈菌生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他是世界公认的研究蕈菌权威,被誉为“国际蕈菌传教士”。因为他是世界蕈菌事业的拓荒人,所以人们开始亲切地称他为“草菇先生”;而后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研究事业的发展,人们又改称他为“草菇爷爷”。

鉴于张树庭对世界蕈菌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他先后当选为世界文学及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1994年荣获英女王OBE勋爵。1995年10月在香港中文大学退休,被该校授予讲座教授名衔。2012年5月,又被该校授予终生荣休院士。

向科学的高峰登攀

少年时代,张树庭跟随舅舅到西安等地念书,新中国成立前去了台湾。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54年毕业后,开始在台湾烟酒公卖局当技士,后赴美国深造。

在美国,他边教书边攻读。1958年获威斯康辛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6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来到香港从事教育和生物学研究。在香港中文大学正式命名之前,他已开始在该校进行教学工作。

数十年来,张树庭由助理讲师、讲师,到高级讲师、教授,步步晋升,最后成为讲座教授。他可谓“桃李遍天下”,所教过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在科研领域和教育领域大显身手,有的学生成为单位元老级的“台柱子”。

张树庭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真菌学及其遗传学,独辟蹊径,硕果超群。除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外,还出版了不少专著。其中197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蕈菌及其形态、细胞遗传、营养及栽培》,1975年由世界图书公司出版的《草菇》,1978年由美国学术出版社出版的《食用菌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法》,198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热带菇类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法》等等,都是深得学术界赞许的权威力作。

由于张树庭的研究多有创见,处于本学科的领先地位,因而被美国科学协会、美国植物学会、美国遗传学会、日本植物学会等多家学术团体吸收为会员。并先后担任香港微生物学会主席、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东南亚微生物学网地区总部执行秘书。

1990年,张树庭获选为世界文学科学院院士,是香港地区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该院总部设在瑞典,每年在全世界选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有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聘请其加入该院成为院士。当时,香港《文汇报》等报刊均在显著版位报道了这条喜讯。

利用废棉培植草菇

提起张树庭研究食用菌,还有一段小“插曲”。

他原来是研究玉米的。他在试验田栽种的玉米未等成熟,即屡屡被人偷走,这可是害苦了张树庭,科学实验和研究被迫中断,这比经济损失更惹人恼火。

后来,张树庭从一本书上了解到,有关草菇的生物学特征及遗传学、细胞学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于是萌发了一个新念头:“研究草菇,向未开垦的处女地进军!”草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5%—43%,另外还有维生素A、B、C等,有滋补身体、降低胆固醇和预防癌症的功效。张树庭曾题词颂扬草菇:“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

张树庭研究草菇始于1962年。开始他在香港中文大学附近的沙田、马料水一带的田间地头捡稻草栽种草菇,但后来稻田渐渐消失,能采集种菇的原料愈来愈少。到了1969年,他突破传统方法的羁绊,领导香港中文大学食物蛋白质生产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采用废棉、茶渣等栽培和生产草菇,经多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100公斤的废棉可生产25—35公斤的新鲜草菇。在人口密集的工业化城市香港,废棉、茶渣之类的废料很多,为清理这些废料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利用废棉、茶渣生产草菇,既减轻了环境污染,又为居民提供了高蛋白食品,真是一举两得,造福人类!张树庭说:“草菇会自己分解棉花废渣的纤维素,转化成糖分,然后吸收生长,再加上它不用光合作用也能生长,不会排出二氧化碳污染环境,绝对算得上是‘环保食物’。”社会各界对此大加赞赏,新闻媒介争相报道,称“张教授的研究无疑对香港做出了贡献”,“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发明,不但使香港得益,更能使种植草菇的国家受惠。”张树庭曾对《明报》的记者说:“在我们从事研究工作的人看来,每种废物都有其用处和价值,关键在于人类懂不懂得去发掘。”“我们的责任就是找到废物的‘用处’,将其用于人类生活中。”

为“中国菇”正名

中国是最早驯化和食用菇类的国家之一。200多年前,中国南方即广泛栽培和食用草菇,把它当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后,草菇才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在栽培和食用香菇方面,日本人也并不比中国人早,然而由于他们作了较多的研究和宣传,于是一些学术著作就把香菇称为“日本菇”。

作为炎黄子孙,张树庭第一次看到“日本菇”这个名词时,着急得坐不住了:“香菇已经成了‘日本菇’了!草菇是我们中国人首先培植和食用的,如果不认真去研究,或许有一天,也会像香菇一样被外国人拿了去!”

张树庭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草菇正名!经过反复实践和大量考证,他在草菇研究上拿出了一系列成果,并公布于世。他撰写了一篇观点鲜明、材料翔实的论文,投给权威杂志《波士顿经济植物学》(美国),明确提出:应将草菇正名为“中国菇”(Chinese Mushroom)。论文发表后,张树庭的主张得到国际公认。

张树庭怀着强烈的民族感情,以自己出色的研究成果,发展了中国驯化和食用草菇的经验,填补了世界研究草菇的空白。海外社会反响热烈,报刊纷纷报道说:“张树庭为中国人争了光!”

探明“香菇之源”

对于把香菇称为“日本菇”的说法,张树庭抱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民族感情,投入巨大精力进行研究和考证。他下定决心:非把“香菇之源”弄个一清二楚不可!

首先,张树庭查阅古代典籍,了解中日两国关于香菇培植的记载。浙江省龙泉、景宁、庆元三市县交界地带,很早就出现人工栽培的香菇,其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其所在地现归庆元县管辖)。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何澹编纂《龙泉县志》上,就有庆元人栽培香菇的确切记录共180余字。这是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供查证的最早、最完善的文献资料,反映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场、砍花、培育、收采、烘干、分级等整个过程,表明当时在浙江,人工栽培香菇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至明代,浙江参政陆容(1436—1494)在任时所著《菽园杂志》卷十四中,将《龙泉县志》中记载人工栽培香菇的内容转录其中。又过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黄佐所编《广东通志》中,又将陆容《菽园杂志》中关于香菇栽培的文字引入其中。清雍正九年(1731年),《广东通志》在“物产”栏目中再次记叙这些文字。此时,浙江菇民栽培香菇的技术已在广东广泛传播推广。

1796年,日本林学家佐滕成裕整理、总结日本香菇栽培的著作《惊蕈录》问世。此书开创了“日本菇”立论之先河,著名的日本香菇史学家中村克哉认为,《惊蕈录》对于日本香菇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香菇称作“日本菇”,也就在国际上流行开来。然而,《惊蕈录》记叙日本人工栽培香菇技术的内容,却是转载和参考了中国的《广东通志》。此时,距离何澹编纂《龙泉县志》已晚了587年。可见,日本并非人工栽培香菇之“源”,而只是“流”。

其次,张树庭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实地考查。他曾专门赴日本,到生产香菇历史比较久远的大分县等地进行考察。大分县是日本香菇的第一产地,因森林资源丰富,用原木生产香菇,技术、品质等方面拥有很大优势。当地政府和蘑菇振兴协会定时举办香菇品评会,展示产品,表彰菇农,现场销售产品。香菇成为日本重要的消费品和出口商品,大分县等地发挥了领头作用。但这仍不足以说明这些地方就是“香菇之源”。

当张树庭得知浙江省庆元县很早就栽培香菇、当地民众世代以此为业、至今仍有菇神庙等文物古迹遗存时,就意识到这里极有可能真的是香菇的发源地。于是,从祖国改革开放迈出第一步开始,他就一直关注着庆元县,投入精力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由于曾经遭受“文革”等原因,庆元县香菇产业的复苏和振兴面临着十分艰巨的局面。1978年,全国羽毛球公开赛在杭州举办,浙江省革命委员会要求庆元县提供100公斤香菇。但是,县供销社将全县的香菇集中起来也只有62公斤。当时,摆在菇农和各级领导面前的问题太多了,诸如菌种选育、栽培方式、生产习惯、加工工艺、产品销售、森林保护、人才培养、技术普及等都亟需解决,但一时又无从下手。张树庭为了庆元县香菇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协助的措施:1、协助庆元县培养人才;2、协助庆元县举办国际会议;3、在国际会议和国际相关刊物上宣传庆元县;4、介绍香港和其他国家的商人来庆元县购买香菇等。1987年他在《热带菇类》杂志上发表了香菇溯源的研究文章,并配上由庆元县人士提供的菇神庙照片。1989年3月,在国家轻工部的安排下,张树庭实地考察了庆元县的历史文化以及香菇产业。通过采访、座谈和讲座,他更坚信自己的推断,于是为当地写下了“香菇之源”的题词。

1993年,张树庭到庆元县主持全国香菇专题研讨会,并为“庆元县香菇市场”“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题写了牌匾名,还动员日本学者古川久彦支持将于翌年在庆元县举办的国际会议。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有序的运作,国际香菇生产及产品研讨会于1994年11月在庆元县隆重举行。张树庭又一次来到庆元。其间,他还特别接见了当地菇农的代表,并为吴三公祠题词:“香菇之祖”。此后,他与美国的菲利普·迈尔斯教授,以及参加会议的22个国家的78位外宾中的30多位学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共发表了30多篇文章,科学雄辩地告诉世界:中国庆元县是世界真正的“香菇之源”。

发现和确定香菇的发源地,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致富。如今,庆元县已成为集香菇育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信息传播于一体的“香菇大县”。这不仅仅是庆元县人民群众的骄傲,也是全体炎黄子孙的骄傲。

周游“列国”推广蘑菇

张树庭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生物系主任期间,吸收了几十位中国大陆和上百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到香港中文大学从事蕈菌研究。他自己还发起组织了一个国际蕈菌学及蕈菌产品的国际活动,1993年夏季在香港举办第1届,现在已经在不同国家举办过6届。此外,国际上凡是举办大型的蕈菌会议,也都邀请他作为名誉主席或顾问。他还与有蘑菇产业的地方政府建立了持续不断的联系。

1995年,张树庭从香港中文大学以讲座教授退休。为了推广以环保方式种植菇菌,张树庭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的身份,周游列国,穿梭于五大洲宣传菇菌的好处,并教会不同国家的民众培植和保育的方法,因此赢得“蕈菌传教士”的美号。

非洲是艾滋病的高发区。2004至2006年,张树庭深入东非艾滋病重疫区,致力于抗艾研究。经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能破坏人体小肠黏膜,阻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久而久之病人因营养严重匮乏,产生并发症而不治身亡。当他们在给患者分发抗艾药品的同时,配合使用灵芝提取物,意外发现灵芝提取物对艾滋病患者的小肠黏膜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病人的体重、血细胞等在短期内明显升高,从而提高了艾滋病人的生存质量。张树庭说,“其实,菇菌可以食、可以补、可以医,关键在于是否食得恰当。”经多年研究发现,食用蘑菇可以减轻艾滋病人的痛楚。此外,蘑菇作为补品也有一定的滋补作用,有经济效益,对第三世界国家尤为有用。2006年,在美国的药用菌类会议上他被称为“药用菌之父”。

这些年来,张树庭出访五六十个国家进行“游说” ,鼓励大家种植和食用蘑菇,并注意吸收、交流和传播先进的种植技术,不仅在第三世界国家倍受青睐,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等,因获得好的栽培技术(如中国的袋料栽培香菇技术)并广泛应用,也深得其益。直至两年前,因为身体难以负荷搭乘长途航班的劳累,他才结束“传教之旅”。

张树庭八十寿诞之际,国内有一位学者为他题撰了一副对联:

出晋入陕走宝岛,树志求学,四海遍足迹;访美留澳居香江,庭开蕈业,五洲见伟绩。

2010年10月15日,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年届耄耋的张树庭在开幕式做了主题报告《中国蕈菌业:我闻,我见,我思,我盼》。他做的虽是科学报告,却倾注了浓厚的感情——对科研事业的执着,对普天下民生的关注,对祖籍国的挚爱,无不溢于言表,与会人员异口同声评价说:“这是最感人、最难忘的一场报告!”

心系故国,赤子情长

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张树庭经常接受媒体采访。一天,他接到一位台湾女士的电话,说:“我们看电视节目,听你讲蘑菇的营养价值,对我们的启发太大了!我祖籍是山西的,听你的口音觉得很熟悉很亲切,判断你也是山西人。可是我先生不相信,我们俩就打赌了。请问张教授:你是山西人吗?”张树庭在电话里对她说:“我要祝贺你,你赢了!我是山西人!”笔者在山西省侨办任职时,几次接待到访的张树庭先生,交谈中我也觉察到他的乡音犹存。其实,他少小离乡,弹指间已数十载,留存的不仅是他的家乡口音,更是他的满腔的华夏情愫,他对故乡和祖国的眷念一直未尝去怀。他自己就说:“我时刻也没有忘记,我的根在中国!”

自从1979年张树庭应中国轻工业部邀请,首次来华讲学和交流学术开始,此后他就频频归来,荣任轻工业部和商业部食用菌高级顾问,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浙江省是张树庭频频光顾倾注心血最多的省份之一。他多次在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杭州市农科院等单位,举办蕈菌学及食用菌产业讲座,以推动食用菌的发展。获得“香菇之源”荣誉的庆元县的菇农,更是念念不忘张树庭为探明香菇源头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没有他的崇高声望和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没有全体富有正义感的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香菇可能还一直被人称为“日本菇”!国际食用菌学术界历来存在的日本与中国的“香菇发源地之争”,如今终于一锤定音!为此,庆元县政府专门授予张树庭为庆元县“第一位荣誉菇民”称号,并赠予一把香菇城的城门钥匙。当地报刊在显著版面刊登“特写”:《张树庭教授——庆元19万人民感谢您!》

广东省高州的菇农提起张树庭,感激地说:“张教授给我们帮了大忙!”那是在1985年,张树庭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同行连续3次到高州,指导农民栽培食用菌。他不仅传授技术,还指导销售。当他发现当地蘑菇产量猛增、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时,随即提出“销售多渠道”的建议,提醒生产者要多多进行市场调查,终于使蘑菇远销广西等地,并使生产得以持续发展。

张树庭对我国北方育菇情况也很关切。他说:“北方由于气温较低,蘑菇质量甚至比南方还要好,如能大量生产,内销和外销的前景将相当广阔。”对于家乡山西,张树庭是有些“偏爱”的。自1980年首次回山西进行学术交流,以后多次访晋,分别在太原、大同及原平等地参观指导,举办学术报告会、食用菌培训班、赠送优良品种及学术资料。他应聘担任山西大学生物系名誉教授和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的技术顾问,经常回来讲学、辅导。他给山西引进的凤尾菇,因其效益高而得以在25个省市推广。他赠送的双孢菇优良菌种,在太原和榆次、汾阳等地大面积栽培后,连年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现已广泛推广,“全面开花”。 1994年,张树庭在退休时,将自己收藏的数万册图书无偿捐赠给武汉的华中农业大学。他捐的书中有不少是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没有的和缺少的,例如英国的《科学》杂志,华中农业大学原来就不全,现在终于成套。当时的校长孙济中说:张树庭教授不仅是捐赠图书,也是展示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可贵的精神。

故国对于海外赤子的厚爱和奖赏也是难以用金钱来计算的。早在1990年10月,中国轻工业部就授予他“国际合作奖”;2008年,浙江省政府授予他“西湖友谊奖”;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国务院授予他“国家友谊奖”,副总理张德江亲自授予奖牌。张树庭夫妇荣幸地登上了北京的国庆观礼台。

他访问山西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亲切接见并给予他高度评价及鼓励,山西省外事侨务部门给予了热情接待。原平市政府平时对他老家亲属也多方关心照顾,……这一切都使张树庭感激不已!

张树庭说:“寸草难报三春晖啊!”

猜你喜欢

草菇香菇栽培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草菇大白菜
草莓的立体栽培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
稻草谷壳种出生态菇
香菇何首乌降血脂
种植草菇给越南朔庄省农民带来高利润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
不同培养料栽培金福菇对比试验
鸡腿菇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