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尧乡晋都故绛县

2015-08-05张志善齐好文

文史月刊 2015年5期

张志善 齐好文

绛县,史称故绛。在人类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这方土地积淀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不仅以迄今仍保存完好的凤岗叠翠姜嫄陵、尧王故里尧寓村、西周倗国墓群、晋国古都车厢城、晋国国君“三公”墓、汉将周勃封邑碑等文化遗址震撼考古界,还以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享誉三晋,更以“天下第一县”之美称闻名华夏。

深邃厚重的人文底蕴

山西绛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绛县横水镇的周家庄、崔村一带的周家庄遗址,总面积约500余万平方米,是目前所知国内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2007年以来,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主持开展的田野发掘,已经取得较为丰厚的成果。据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戴向明介绍,周家庄遗址的发掘,首次在运城盆地确认了一处特大型龙山时期遗址,并发现了巨型环壕这种大型的公共工程,这为确立该遗址中心聚落的地位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周家庄聚落环壕内,发现了一处集中的房屋和大型墓地,且不同区域存在多处居址;墓地中墓葬成组分布,成人土坑墓与儿童瓮棺葬共存,中间有集中的瓮棺葬区。墓葬规模和结构不同,反映了一般社会成员中的身份差异。结合以往的区域调查资料,可知周家庄应为整合该区域的最高统辖中心。作为中心聚落,它以壕代城,环壕之内安置居址、墓地,钻探显示可能还有一些高等级设施。2013年周家庄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绛县有“天下第一县”之美誉。地名学者卢润杰曾于2005年9月21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著文《一个喜剧产生了天下第一县——绛县》。卢文称:“‘县’制是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于全国的。‘县’制最早出现却不在秦国,而产生于古山西的晋国。山西的绛县,应该说,它是古代中国的第一‘县’。”据《左传》载,晋悼夫人宴请到“杞”国帮助筑城的民工时,因为看到征用了73岁高龄的老人,而问责于绛县的县大夫,因此罢免了县里的“舆尉”,同时任命这位老人担任了绛县的 “县师”。这是先秦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第一个具体的县名,绛县是古代中国最早设“县”的地方,称“天下第一县”当之无愧。“绛县老人”的故事,不是一个传说,它有详细的历史记载。后来“绛老”被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无数次引入诗词歌赋,《辞海》中也收录了“绛老”的词条。

绛县是尧王的诞生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尧,在位时以礼仪为本,政纲彰明,选贤任能,禅让帝位,治水除害,阡陌通衢,设立华表,钦定历法,安邦抚疆,是我国历史上公认的圣明君王,以至后人一直将“尧天舜日”作为太平盛世的形象比喻。尧建都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世人早已认可。但尧到底出生于何地,前些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近年来,由绛县唐尧文化研究会牵头,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山西考古研究所和运城市文物局组成的专题科研小组,经过大量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反复论证,无论是从言之凿凿的各类文献记载,还是从“唐甸服”“唐尧寓处”“陶唐遗风”“巍严配天”和“创建寨记”等石碑、石匾的佐证来看,皆无可置疑地认定尧王故里即在山西省绛县故绛镇尧寓村。为此,2007年“尧王故里传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尧的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绛县是晋国旧都所在地。春秋晋国时代是山西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时期之一。晋国都城,在侯马新田之前曾建于故绛车厢城。车厢城位于绛县城南约5公里的地方,雄踞于中条山东段北面,被深约30米的东、西两沟夹峙其间。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50米,面积约30亩。城外的沟内有不竭的水源,形成天然的护城河。城四周依沟建有高厚的城墙,内外均为75度陡坡,西北角开凿隧洞式土门一道。可谓关高城重,固若金汤。如今,经过历朝历代的战争破坏,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城墙已残破不堪:坍塌的垣土高高堆起,毁坏的痕迹依稀可见,最高处还有三五丈,较低处约一两丈,凹凸不平,斑驳累累,像一条受伤的巨龙,气喘吁吁地盘旋在中条山腰间的沟畔,伏卧在荒崖上;又像一节锈断了的锁链,被人遗弃在野地里。然而,它的确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都城,始建于晋献公八年(前669年),绛县作为晋国都城的84年间,是晋国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直至景公十五年(前585年),由于梁山崩(应是山东梁山地震),景公怕处于中条山坡的晋都发生类似的危险,才迁都于平地之中的新田。《方舆纪要》《史记·晋史家》《诗谱》《中国地名大辞典》《元和志》《地名补注》《春秋故事》等不下10余种的史书无一例外地肯定了这一论点。绛县境内的晋献公墓、晋文公墓、晋灵公墓和绛县博物馆的“晋旧都”石匾也对此作了较好诠释。

绛县现存有史无记载的西周倗国墓群。西周是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历史的步伐已经越过了近3000年,而神秘的倗国在传统历史文献中竟只字未记,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国,其在西周处于何等位置?随着考古工作的层层推进,这一谜底初现端倪。横北倗国墓地位于绛县横水镇横北村以北约1公里处。墓地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75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大面积发掘,共发掘墓葬1326座,其中西周早期偏晚一直到西周晚期墓葬1299座。在发掘区域内共发现西周时期的车马坑或马坑35座。出土文物有带有“倗伯”铭文的青铜器和先秦史籍《周礼》中记载的“荒帷”,以及大量的鼎、簋、甗、盘、盉、鬲、盆、觚、爵、觯、尊、壶、卣、方彝、钟等青铜礼乐器,鬲、罐、豆、盆、簋、尊、壶、瓮、瓿、杯等陶器,豆、壶、瓿等原始瓷器,漆器、玉石器、蚌贝器、串饰、骨器、铜车马器、铜饰件、铜兵器(戈、矛、镞)等。墓葬发掘最重要的发现是一号大型墓葬中椁内的荒帷。荒帷围在棺椁之间的一个立体方格架子上,由两幅布横拼而成,上下有扉边,每幅布宽约80厘米,高约180―200厘米,布料是红色的纺织品布,在布的外面有非常精美的刺绣图案,图案内容主题是凤鸟,北壁的画面图案保存较为完整,至少可以观察到3组大小不同的鸟纹图案痕迹,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形象,昂首,大勾喙,凤眼圆睁,冠高耸,翅上扬,尾下卷,硕健粗壮的腿,利爪。翅和冠以特别夸张的手法作大回旋,线条流畅,气势磅礴。在大凤鸟的前后,各有4只小凤鸟,上下排列,造型与大凤鸟基本相同,只是更加含蓄,这样的图案造型常见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纹饰。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它之所以得以幸运保存,专家推测可能在下葬不久,椁室内多次进水淤土,位于棺椁之间的荒帷便被淤土封护住了,这便为荒帷的保存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有了这千年奇迹。西周倗国墓地的发现,无疑是绛县古代文化又一璀璨辉煌的成果,它与这里的凤岗叠翠姜嫄陵、尧王故里尧寓村、晋国古都车厢城,形成了绛县根基深厚、脉络清晰、连接紧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一精深的文化蕴藏对于晋文化和晋国历史,对于西周历史的研究,乃至华夏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都是极其重要的全新资料。无怪乎,它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跌宕起伏的历史沿革

绛县的历史沿革,有时代留下的沧桑气息,也有一种春去秋来的惆怅;有各个动荡王朝烙下的印迹,也有千百年来的岁月更替。

在唐尧、虞、夏、商时期,绛县属冀州地。

春秋绛县属晋。周惠王八年(前669年),晋献公派大夫建都城聚(聚,县城南5公里南城村,又名车厢城),将群公子全部杀光,始将此地命为绛,从此即定晋都于绛(《史记》称“始城都绛”)。后来献公为使宫殿更广大,遂命大司空士蒍修筑绛城。

周简王元年(前585年),晋景公迁晋都于新田(今侯马市一带),命新田为绛,故称原晋都绛为故绛。

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标志,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此时,绛属魏曲阳地。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绛县,属河东郡。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县境东北为翼城县,西南为闻喜县,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改绛县为绛邑县,属河东郡。魏正始八年(247年),属平阳郡。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复置绛县(今翼城县),属正平郡。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置南绛县(今绛县浍河以南)和北绛县(今浍河以北),南绛县治所车厢城,仍属正平郡。北魏建义元年(528年),置南绛郡,治所浍交川(今绛县大郡村),属正平郡,辖南绛、小乡二县。西魏大统五年(539年),迁置建州于郡。大统二十年(554年),去“南”字,为绛郡绛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绛郡绛县为绛县,属正平郡。隋开皇元年(581年),属绛郡。开皇三年(583年),郡废,绛县属绛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州废,绛县属绛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绛县治所由车厢城迁至今治,属浍州。武德四年(621年)浍州废,属绛州。五代时期,绛县属河东道绛州。宋乾德元年(963年),绛县为中等县,属河东路绛州。金天会五年(1127年),绛县属河东南路绛州。元中统三年(1262年),绛县为下(小)县,隶属同上。明洪武二年(1369年),绛县属平阳府绛州。清顺治元年(1644年),绛县属平阳府直隶绛州。1914年,绛县属河东道。1937年,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1943年春,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四行政公署。1945年12月,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二行政公署。1948年,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第四行政专署。1949年3月22日,属翼城临时专署。1949年9月13日,属运城专署。1950年,属运城专署。1954年,属晋南专署。1958年11月,绛县建制撤销,东部归翼城县,西部归闻喜县,县境隶属同上。1961年5月,县建制恢复,隶属晋南专署。1970年,晋南专署分为临汾、运城两专署(后改为行政公署),绛县属运城行政公署。2000年10月至今,运城撤地设市,绛县属运城市。

声震千古的历史名人

绛县,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名人数不胜数。绛县老人留佳话;张观全国夺状元;石坚高丽显神威……仅明、清《绛县志》上有名者,即达百余。略举几例,足见其盛名。

诛吕安刘有功的汉将军周勃。周勃祖籍江苏卷县,出身贫苦,定居沛县后,因距邑城较近,故青年时期以芦苇编织苇箔、蚕具营生,间或为人婚丧嫁娶之时充当吹鼓手维持生计。但他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周勃跟随刘邦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的所有军事行动,灭秦、征项羽、平定内乱、防御匈奴。刘邦看到周勃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特点,认为他能够承担大事,在自己即将去世的时候,把樊哙手下的军队交给了周勃。吕后上台后,周勃隐忍以待。吕后曾以残忍的手段害死了戚夫人及其子赵王如意,惠帝惊恐而死。吕后遂立刘邦和宫人的幼子为帝,自己临朝称制。她又违背刘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誓,封诸吕子弟为王,又令吕产、吕禄分领京师南北二军,控制了首都的警卫部队,还安插自己的亲信审食其为左丞相。前180年,吕后病死。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矫制以令天下”,妄图篡夺汉室,齐王刘襄首先起兵讨伐诸吕。太尉周勃、陈平用计夺取了吕氏军权,并与朱虚侯刘章共同谋划,一举诛杀二吕,族灭吕氏,立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为帝,为汉文帝。后官至右丞相。但不久,即因故去职,左丞相陈平独任丞相。次年,丞相陈平去世,周勃再任丞相,旋及罢相,太尉灌婴接任丞相。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周勃卒,谥为武侯。周勃封地即今绛县,勃村乡因名之。周勃逝世后,安葬在绛县勃村北边一块高塬上。有唐武德元年(618年)镶嵌在绛县城门楼上的《汉封邑》石匾额和明崇祯十年(1637年)矗立于绛县仪门楼前的《绛侯封邑》石碑的佐证。

勤政孝亲的全国状元郎张观。张观,字思正,宋朝绛县范村人。少谨愿好学,中服勤辞学科,擢为第一。性安静闲散,持廉少欲,遇事从容审慎,从无过举。宋真宗年代入仕,历任秘书郎、太常丞、右司谏、翰林学士、左司郎中等职,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并先后知杭州、孟州、相州、澶州、郓州、应天、河南、许州等地。自言:为官以来,常持“勤谨和缓”四字。宋仁宗年间,陨石、地震、冬雷等灾异屡屡出现,赵祯诏命诸臣直言,垂询政见。张观遂进谏:“丞平日久,政宽法慢,用度渐侈,风俗渐薄,以致实异”,因而提出“四事”:“一曰知人,二曰严禁,三曰尚质,四曰节用”,建议:严格选拔任用官掾,树立勤政之风;严明律令法纪,安定社会;淳化风习,革除陋习;节支费用,杜绝糜费。后迁澶州(今河南汉阳)知府。逢大水,堤坝、桥梁俱毁,众民恐慌,属员劝张观转北原避水,张观正色道:“太守独去,如州民何?”亲率吏役州民修堤护坝,直至水退。

张观笃行于孝,职任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父张居业年高多病,奏请“便郡”以便侍奉,获准以观文殿学士出知许州(今河南许昌市)。初任秘书郎,父居业仅为州从事,张观上书愿以官转授其父,真宗赵恒甚为嘉勉,授居业为京官。张观身任高职,居业也转为相府卿。其父病,张观每每奉药膳于前,再出外视事。其父病故,张观极为哀伤,竟服孝而终。卒后,仁宗赠张观为吏部尚书,谥号“文孝”。

舌战高丽大获全胜的使臣石坚。石坚,绛县董封村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岁贡,曾任齐河县典史,行人司行人(专掌传旨、册封等事)等职。永乐年间,原来与我国友好、每年都要来纳贡朝拜的高丽国,却不再按例纳贡朝拜。对此明政府十分不满,大臣们纷纷上疏朝廷,要求出兵征讨高丽。富有胆略见识的石坚,主动向皇帝朱棣请命,愿意去平息这件事。皇帝问他:“你有什么办法?”石坚说:“京城距高丽遥远,出兵征讨难以预料。皇帝可命我为使臣,自有办法回复。”皇帝很惊奇,便命石坚为使臣,石坚单人匹骑出使高丽。朝见高丽国王时,石坚不亢不卑,全面陈述了明朝的强大和对邻国的和睦友好态度,义正辞严地说:“如果你不服,采取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我大明完全有能力派兵征讨剿灭你们的国家。”高丽国王藐视嘲笑地说:“你一个人来到我国,竟敢出此大言!”并威胁要杀死石坚。石坚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我知道你们能够杀死我。但如果你们把我杀了,我大明必定要兴师来剿灭你们。到那时,你们的国家必遭灭顶之灾被粉碎!”高丽国王被石坚大义凛然的气势和慷慨陈词所慑服,表示愿意继续维持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如期纳贡朝拜,从而,使两国避免了一场流血战争。石坚返国,被提拔为按察司副使。

璀璨辉煌的文物古迹

千古历史之积淀,世代人文之孕育,使故绛大地蕴蓄了丰富深厚的地上地下文物遗存。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表明,全县现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692处。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达192处,其中,国家级10处,省级5处。它们如同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点缀在泱泱故绛大地。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上述提到的周家庄遗址和西周倗国墓群外,尚有8处可圈可点,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太阴寺。

位于卫庄镇张上村的太阴寺,坐南朝北,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1米,占地面积8748平方米。据碑文记载,太阴寺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以及明清时期都曾进行过大修。原建筑气势磅礴,碑刻林立。现存南大殿,为金代遗构。因原太阴寺的上寺建于太阴山(也称东华山)上,因而得名“太阴寺”。寺内存有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据元代碑文记载,这是金大定二十年云公、法澍(佛龛西侧有其塑像)等重修太阴寺、雕印《赵城金藏》时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时雕刻有弥陀三士像,并在南北大殿内绘制了巨幅壁画。历代刊刻大藏经中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经《赵城金藏》,是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有史以来第一大发心藏经。大藏经从开雕到续雕、补雕、印制,前后长达65年,历经金、元两个朝代。太阴寺是《赵城金藏》的重要雕印地。可惜的是殿内极为珍贵的金代壁画与弥陀三士像的头部,在1923年被地方乡绅勾结古董商卖给了荷兰。太阴寺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1986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创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位于横水镇灌底堡村的景云宫;创建于元代、重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位于安峪镇董封村的古戏台;始建于元延祐七年(1320年)、位于陈村镇东荆下村的长春观;始建年代不详、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多次修缮的南柳泰山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元、明、清历代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的绛县文庙;创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位于南樊镇西堡村的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位于横水镇乔寺村的石碑楼等,千姿百态,璀璨辉煌,观赏它们,就仿佛穿越千年的光阴,触摸到了古代社会那跳动不息的智慧脉搏。

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

古老文化的积淀,多元文化的融汇,使绛县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一种质朴中有文雅,豪爽中见细腻的特征。它积淀的是生命的重量,融汇的是精神和信仰的厚度,渲染的是生生不息的民俗文化之魂。

民间社火。这里指春节期间流行于绛县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活动,它起源于祭祀社与火的风俗,是农耕文明的显著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绛县的民间社火,一般都集中在每年元宵节期间进行,俗称“耍热闹”、“闹红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其表演将音乐、舞蹈、戏曲、说唱、体育、美术、杂耍融为一体,粗犷豪放,活泼风趣,生活气息浓厚,为人们喜闻乐见,经传不衰。这些充满喜庆的节目,愉悦着人们的心灵,也深深寄托着勤劳朴实的绛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最为驰名的是绛县飞龙。绛县飞龙是在绛县龙舞的基础上发明的。20世纪80年代初,绛县文化工作者与民间龙舞艺人在传统龙舞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飞龙艺术。在工艺制作上,选用了超轻型特殊材料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先后制出了头角峥嵘、形态各异的腾空飞龙;在舞蹈上,融入当地民间舞蹈《推花灯》《九凤朝阳》的韵律,形成寄刚于柔、寓健于美的特色;在音乐上,将当地锣鼓、铜乐管等民间艺术巧妙和谐地结为一体,使音域更为宽广,节奏更为明快,气氛更为热烈。加之现代灯光、烟雾效果等高科技的恰当运用,使飞龙表演达到炉火纯青、令人陶醉的地步。该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在香港回归祖国庆典上,在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文化艺术节上,在山西省“两会一节”开幕式以及太原建城2500周年庆典等国内外重大文化活动中,绛县飞龙均应邀表演。

随着铿锵有力的阵阵鼓乐声和情舞兼备的条条地龙出场,气宇轩昂、体态优美的飞龙迎风展姿,飘然起飞。它时而低回盘旋,俯瞰大地;时而空中劲耍,蹁跹飞舞;时而搏云击雾,直冲长空。乐舞交汇,千姿百态,气势蔚为壮观,高潮依次迭起,哪能不使人为之陶醉?

绛县古庙会。旧时,绛县大凡有寺庙处每年均定期举行庙会,庙会以春祈、秋报、求子、祈寿、祈愿、消灾、还愿等活动为主要内容,形式有祭祀、打鼓、唱戏、买卖等。农村庙会多由各村操办,一应开支按人口、地亩分摊。城镇庙会则多由商会操办,分行摊派。虽有迷信成分,但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活跃了贸易市场,不无积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庙会被取缔。近年来,随着一些古庙被作为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不少庙会也随之恢复。最有影响的是东华山娘娘古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是传统的东华山古庙会日。前后20余天,商贩云集,名剧助兴,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游客,或登山旅游,或进山拜佛,使古老的东华山顿显热闹和繁忙。此外,还有别的庙会,虽逢会时间不同,规模有别,但都或借会祈雨,或借会交易,或借会娱乐,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民间工艺。绛县民间工艺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工艺美术的一般特征,又显示了地方文化的鲜明个性,是和谐性与灵动性、天趣性与工巧性的完美统一。

绛县木雕。绛县古代的木雕艺术题材广泛,技艺成熟。线刻、浮雕、圆雕、透雕综合应用,选材大多为松、杉、槐、枣、梨等亚硬或软木材料。雕画的内容,除了真实地反映男耕女织、农夫耕读的田园生活之外,更多地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古典小说等内容。这些艺术图饰都寄托着物主的美好理想与追求,体现了主人的文化品位和身份地位,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绛县木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阴寺大殿之内数尊精美的木雕佛像,其中有一尊释迦牟尼卧身像,雕功技法尤其高。该卧佛长4.6米、高1.53米,独木雕刻,右手支颐,左臂直伸,造型优美,栩栩如生。其余佛像也各具特色,配以精彩的壁画,生动地表现了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向弟子嘱咐后事的情景。

绛县布扎。这一艺术在绛县民间流传广泛,勤劳智慧的绛县妇女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倾注入银针缝制之中,“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利用花卉、虫鸟、植物等图案来表达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其中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以取避邪镇恶之意,希望小孩子象小老虎一样健壮;新婚夫妇用品则用鸳鸯戏水,莲(连)生贵子,鲤鱼闹莲(象征婚姻和谐)等图案,期盼家庭美满,多子多福。风格或细腻纤秀、淡洁清雅;或粗犷豪放、色彩鲜明。

南乔野村马秋菊等艺人深得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的精心指导,她的作品“龙虎贵枕”和“娃虎”曾参加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组织的赴日展出,被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门、台湾等地收藏;“贵子娃娃”作品被选入山西乡土美术教材。2011年,她的布扎艺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人也被授予“布扎艺术传承人”的称号。

此外,石雕、根雕、泥塑、面塑、剪纸、刺绣、葫芦艺、灯艺等民间工艺,其风格或粗朴豪放,或华丽工整,或秀美玲珑,其制作或简便单纯,或错综复杂,或扑朔迷离,无不充分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形成一道独具魅力的文苑风景线。

故绛,因为有了历史的沧桑,因为有了文化的重量,所以给我们以涓涓的情思、脉脉的眷顾和深深的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