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十四军六十五师一九六旅旅长姜玉贞
2015-08-05霍效昌
霍效昌
姜玉贞(1894—1937),字连璧,山东菏泽市辛集镇人。父亲在玉贞出生前四个月病逝,母亲潘氏携玉贞艰难度日,玉贞七八岁时就帮母亲拉碾、推磨、拾柴禾、下田。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这时,玉贞已是18岁的青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到外面闯一闯,于是向母亲提出当兵的事,母亲不同意。 次年,他竟瞒着母亲到菏泽招兵站报了名。母亲知道后极力阻拦,费了很大周折才把他留了下来。但玉贞外出的要求仍很强烈,经常与母亲谈及自己的志向。 后来,母亲也渐渐觉得儿子老留在自己身边不会有什么出息,就遂了玉贞的心愿。
1913年秋,陕西督军陆琅斋部到菏泽招兵。玉贞告诉母亲后报了名。但招兵站所招兵员数额已够,经玉贞缠磨,才把他作为“备补兵”收下,带到陕西。不久,督军扩充,姜玉贞由备补兵转为正式兵,被编入商震团当士兵。1916年6月,陆琅斋被地方军队陈树藩部赶走,军队随之解散,姜玉贞随商震投靠山西督军阎锡山。
姜玉贞挂念着母亲的处境,也没有忘记自己对母亲的许诺,他在部队不贪图安逸,认真操练,赢得了长官和战友的信任,被提升为排长,送山西陆军第一混成旅干部营学习、受训。在此期间,他刻苦学习军事、文化,学业优秀。由于带兵有方,被杨士元旅长(山东滕县人)从排长提拔为连长、营长。北伐战争胜利后,姜玉贞入中央军校受训。结业后, 任山西陆军第三团上校团长。以后,他又参加了国民党在庐山举办的军官训练班的学习。1930年,在阎、冯讨蒋的中原大战中,他率领全团官兵英勇作战,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肺部受伤。1934年,姜玉贞晋升为晋绥军六十六师一九六旅旅长,驻防阳泉,兼任石太铁路修防司令。
1937年9月,姜玉贞率一九六旅由阳泉出发奔赴抗日前线。抵大同后,因战局变化,又驱步南返。途中,一九六旅部分官兵受命参加了茹越口附近的铁角岭战斗。9月30日下午,全旅官兵抵达崞县城,接“限期七日,死守原平”命令,于是夜转原平驻防。
一九六旅初入原平时为两个团,后又增一个团,全旅官兵近5000人。原平东临滹沱河,西傍太同公路。其东部为土城堡,堡西为大片居民区,并有火车站、准备库、大营盘、汽车站、高等小学校等。城堡内有南北大街1条,有较大的商号81户。姜玉贞部抵原平后,抓紧时间修筑工事,加强防务。10月3日,日本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所属混成第十五旅团的两个步兵联队、一个野炮兵联队、一个辎重兵中队和一个工兵联队,由旅团长筱原诚一郎指挥,亲临原平镇西北角阵地作火力侦察,两军始接火。10月4日,地面日军在飞机的配合下,向我据点发起猛攻。我守军以“誓与原平共存亡”的决死精神,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坚守至11日,消灭日军千余人,我4000余名官兵阵亡。是日下午,姜玉贞和特务排长黄洪友等仍坚守着一座院落。直到下午4 时左右,他们才从城墙下的地道内撤出。在突围中,姜玉贞左腿中弹,后被追敌杀害,时年43岁。
姜玉贞壮烈殉国后,国民政府授予第一九六旅荣誉称号,并明令褒扬姜玉贞将军。褒扬令称:“查姜玉贞久历戎行,夙称忠勇。此次奉命抗敌,苦战经时,坚守围城,竟以身殉。眷怀壮烈,轸悼实深。应予明令褒扬,并追赠陆军中将,交行政院转饬军政部从优议恤,以彰忠烈。”全国各主要报刊陆续报道了姜玉贞旅长和一九六旅官兵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山西省动委会和太原各界以及全国许多大、中等城市的爱国人士、青年学生纷纷集会,举行隆重悼念活动,并捐资3000余元,以慰问忠烈家属。
1979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姜玉贞将军为革命烈士;1998年6月,菏泽市人民政府在姜玉贞故里为其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