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5-08-05曲芳沅张琦
曲芳沅++张琦
摘要:指出了在旅游业区域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区域旅游协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协作是一项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对推动山东半岛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分析蓝色经济区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协作的必要性和旅游产业要素进行了论述,并从区域协作、管理协作、产业协作和企业协作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促进区域旅游协作的措施。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944(2015)06033805
1 引言
旅游产业是由众多行业和部门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其特点是极高的外向性和开放性,在区域协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区域旅游协作是一项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推动蓝色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区域旅游协作,是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制度、原则的约束下,对区域内旅游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自愿平等地参与协调,并根据投入的大小分享利益、分担风险,以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1]。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南京及周围地区、环太湖地区、长江沿岸地带等地区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当前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推动下,区域旅游协作无疑是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已经成为旅游界的共识。
2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概况及旅游产业现状
山东半岛是我国第一大半岛,是黄河流域地区主要的出海门户,在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经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区域范围,包括山东所属的15.95万km2的全部海域,以及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陆域面积共计6.4万km2[2] 。
2011年1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旅游业在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2010年,山东省旅游局组织专家研究编制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规划》,对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划。
2.1 蓝色经济区2013年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山东省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速度较快。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的日益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多,由表1所示,东营、滨州两市的旅游收入与其他五市相比较少,青岛市的旅游收入最高为937.19亿元,而日照和威海的旅游收入对地方GDP的贡献都是很大的。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在2013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2635.3亿元,占区域GDP的9.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6%。由此可见,旅游业给蓝色经济区的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利益。
发展旅游业给各地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可以提高旅游地的竞争力、增强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集团化营销战略、半岛蓝色经济区互惠旅游计划、“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建设等等,都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举措,各地政府也越来越注重发展旅游业,加强推进区域旅游协作。
2.2 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旅游总收入变化情况
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的旅游总收入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蓝色经济区旅游总收入由2004年的439.75亿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635.3亿元,增长率达到了599.2%,年均增长率为5.99%。青岛市的旅游经济比较发达,旅游收入遥遥领先于其他六市,2013年青岛市旅游总收入达到了937.19亿元,同比增长16.04%。其他几个市的旅游总收入虽然没有青岛市那么高,但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近5年的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比较快(图1)。
图1 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各市旅游总收入变化情况
2.3 2004~2013年蓝色经济区接待国内外游客情况
2013 年,山东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总收入达2635.3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84%,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7.312 亿美元,占全省的3.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 452.7万人次、国内游客 5.43 亿人次,分别占全省游客的 0.8%、99.1%。在蓝色经济区中,旅游业实际上已成为主导产业。
从各市的情况来看,青岛的入境游客数量占蓝色经济区旅游总量的42.8%,构成蓝色经济区入境旅游的主体。烟台和威海紧随其后。总量上相对落后的日照、潍坊、滨州、东营4市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4市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速分别为26.1%和27.5%(表2和图2)。
3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形成系统的旅游市场
我国的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市场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健全,经营管理比较随意,秩序混乱。各个地区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各自为政,造成了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区域协作的实施可以促使各地加强区域的协调沟通,突破行政区划,强化大区域整体规划,为系统的旅游市场体系的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本着谋求“共赢”的目的,构建合理的以公平竞争、优势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和利益兼顾为原则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强对区域旅游业的总体统筹规划,正确把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可以避免旅游市场的盲目恶性竞争,促进整个旅游市场稳定有序地发展。
蓝色经济区内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是许多地方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或开发不合理,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协作的开展,合理布局区域内各地的旅游产业,打破行政区域界线,形成旅游产业大联盟,建设系统化、多元化的有序健康发展的旅游大市场,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3.2 有利于提升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推进区域旅游协作,参考国内外区域旅游协作的成功案例,依托蓝色经济区实际,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地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在旅游产业的管理、经营等方面取长补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发挥整体优势,建立区域大品牌,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产生更好的社会经济效益[6]。
3.3 有利于促进山东省蓝色经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在确保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将眼光放长远,既要对现在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区域旅游协作是在资源环境保护的条件下,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地的旅游开发合作。蓝色经济区通过对旅游要素的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基础设施等实现互补共享,节省建设费用,避免了重复开发浪费,保证了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5]。
4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要素分析
4.1 旅游资源
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小决定了旅游收入的高低。人们外出度假的主要目的是亲身感受世界各地的不同,放松心情,亲近自然,近年来,休闲度假的游客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良好的旅游资源、优美的度假环境可以对游客形成良好的印象,吸引更多的游客。
蓝色经济区7市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自然、历史、人文三景相得益彰。滨海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曲折漫长,海滩宽广,山海相依,气候宜人。蓝色经济区有众多的旅游度假区,其中国家级有1个,还拥有全省24 个省级旅游度假区中的 18 个。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是我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各市拥有丰富的节庆旅游资源,每年都要举办多种大型节庆和会展活动,如青岛国际啤酒节、烟台国际葡萄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五莲之春”杜鹃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青岛是奥帆赛举办地,拥有包括国家5A级的崂山风景名胜区在内的A级旅游景区59处,还拥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它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营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黄河入海口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烟台名胜古迹众多,气候温和,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拥有A级旅游景区47家,其中5A级景区2家,长岛是山东省唯一的国家旅游强县。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有着特色鲜明的手工艺品和与之相关的民俗事象,如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泥塑等。威海有长达985km的海岸线,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著名的有甲午战争纪念地刘公岛、锦湖韩亚高尔夫俱乐部、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文化城、汤伯温泉度假区等。日照是新兴的水上运动之都,主要旅游景点有日照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五莲山风景名胜区、浮来山风景区等。滨州有黄河岛生态休闲度假区、滨化海源盐化有限公司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还有农村生态园特色旅游村等[7]。
各地的旅游资源虽然各有特色,但还是存在重复开发、开发不当等不良现象。蓝色经济区的海洋、海滩资源是一大特色,但很容易出现重复开发的问题。另外,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计后果,过度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例如,青岛近海的浒苔绿潮一直是制约海洋旅游的一大问题。
4.2 旅游市场
经济基础和客源市场基础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旅游服务质量等都对旅游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蓝色经济区积极发展特色海滨旅游、乡村旅游,自然、人文资源相结合,开发休闲娱乐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度假基地。区域的大部分游客来自内陆省份,但是旅游收益较少,旅游业的季节性导致游客相对比较集中,节假日接待游客数量多,对景区的承载力造成严重影响。广大的海外市场和国内高收入地区在山东旅游中占的市场份额比较低。蓝色经济区大多数入境游客来自亚洲国家,尤以日韩游客居多,2013年韩国游客占到了 55.5%。
过高的客源市场集中度会导致旅游地的抗风险能力差、市场不稳定等问题,对旅游地区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地区间的旅游竞争比较激烈,有的地方甚至为争夺客源发生了一些恶性事件。
4.3 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是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的媒介,旅游企业的规模大小、企业结构、人才技术等都是拓展客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旅游企业形象不仅有助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对城市品牌形象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随着山东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全省旅游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蓝色经济区是山东旅游产业要素的聚集区。以旅游饭店为例,2013年山东省旅游饭店为715个,从业人员达94846人,营业额16.68亿元;蓝色经济区的旅游饭店个数占全省的57.0%,中等规模的旅游饭店相比较多,大规模旅游饭店个数占全省的61.3%。区域内拥有全省29家五星级饭店中的22 家。蓝色经济区内旅行社的特点是国内社数量多、规模小,国际社的数量则较少。
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内的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普遍有待提高。例如,一些地方的特色小吃对外地游客任意抬高物价,酒店的客房价格也是居高不下。另外,旅行社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旅游行程安排紧密,使得游客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度过,真正游玩、游览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少数不规范的旅行社还存在任意加点的现象。
4.4 旅游交通
交通条件是旅游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交通网络,交通的可达性和便利性在区域旅游协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山东省的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蓝色经济区除了便利的公路、铁路交通以外,还拥有青岛、烟台、日照、威海等多个港口,有发展海洋运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航空事业也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形成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为主的高度发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铁路以胶济和蓝烟线为主,胶济铁路连接省会济南和沿海地区,与蓝烟铁路构成了胶东半岛铁路运输网。公路四通八达,高速公路众多,各市之间联系紧密。航空事业发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都有机场,青岛机场是山东省首家“千万机场”。沿海城市还有通往周边邻国的海上航线。
由于旅游的季节性,造成了交通设施在旅游高峰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城市发展较早的地方,道路比较窄小,容易造成拥堵。旅游景点的停车场规划较少且收费高,使得很多车主随意在公路边停放,本来就不宽阔的道路变得更加拥挤。
5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区域协作途径
5.1 区域协作
加强区域协作,协调好周边地区的关系,必然能使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业趋于良性发展。蓝色经济区应该既要发展区域内各地区间的旅游协作,也要加强和其他区域间的旅游协作。区域内各市应该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线,发挥合作的力量,树立一盘棋、共享品牌的战略。各市既要相互联合、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旅游特色、建立旅游品牌, 发挥区域优势;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避免重复开发造成浪费,从而真正实现各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蓝色经济区在开展区域内各地协作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同其他周边地区如京津冀、长三角等的合作,共享客源,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进一步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另外,积极拓展广大的海外市场,不要局限于日韩等周边国家,让蓝色经济区成为世界化的品牌。
5.2 管理协作
旅游业是协调性很强的行业, 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仅仅靠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不够的,政府应该发挥引导调控的能力,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建立蓝色经济区旅游管理机构。机构要有实权,有权威性,负责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及实施细则,正确引导和推动区内旅游企业的合作发展。同时,开展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对景区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实行规范化经营,使景区管理有秩序又有特色。
通过共同建设蓝色经济区旅游信息平台,各市的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及时发布更新旅游动态、资料,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方便准确的资讯,推动旅游业的科技化发展[8]。在对外宣传时, 要体现出区域整体的良好旅游品牌形象, 表现出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又要突出各地特色,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5.3 产业协作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为了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相关行业必须进行全面的协调合作。旅游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的结构,是动态的结构,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产业内各部门协调合作,及时沟通,互换信息,共享资源,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动态协作[9]。
旅游产业也可以和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进行互动协作。例如,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商务旅游、教育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既可以吸引投资和人才,又能促进宣传。只有通过旅游产业内外部的相互协调,才能够实现其顺利发展。
5.4 企业协作
旅游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为旅游业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在竞争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协作。对旅游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以购并、参股等方式进行集团化经营,培育大型旅游集团,避免行业恶性竞争[10]。
蓝色经济区各市共同建设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支持区域内旅游集团交叉投资、平行投资,壮大旅游集群[11]。以资产为基础,交通客运、游览、住宿等企业相互协调,大力实施多元化、一体化经营战略,提供完整的一条龙服务,提升企业形象,提高服务品质。同时,打破行业和地区的局限,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旅游经营体系,加快蓝色经济区旅游企业的跨区域集团化进程。另外,积极寻找与外部旅游企业的合作机会,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共同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刺激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伍先福,张河清,刘建平.中国区域旅游协作系统研究[J].开发研究,2007(1):126~129.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
[3]山东年鉴社.山东年鉴[R].济南:山东年鉴社,2014.
[4]山东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05年~2014年)[R].济南:山东统计局,2014.
[5]邓燕萍.“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与江西旅游产业发展[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8(4):34~36.
[6]徐 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旅游业竞争力评价[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9:8~24.
[7]卢希悦,王传荣.论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战略整合[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7):12~16.
[8]郭 寻,吴忠军.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J].人文地理,2006(1):106~109.
[9]范艳丽,周秉根,吕永平.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旅游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1):143~149.
[10] 沈中印,孙冬英.论九江发展大旅游的产业互动与整合[J].商业现代化,2005 (10Z):244~245.
[11]陈超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及其协调发展[J].新经济杂志,2005(8):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