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实验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实验中的应用
2015-08-05杨桦王宏
杨桦 王宏
摘 要:DIS数字实验和传统物理实验在实验过程及其效果中各有优缺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各有侧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提倡运用DIS,又不能偏废对传统实验原理、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的学习。本文研究了DIS实验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实验中的应用,使DIS实验和传统实验相结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DIS数字实验;传统实验;电流的热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7-0034-3
数字化实验系统(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被引入中学物理教学以来,对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DIS实验的应用一直备受争议。DIS实验数据处理的更快、更准确、更直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探究的能力。而对于物理原理的理解、物理思维的培养和动手、作图能力的锻炼,与传统实验相比,DIS实验略显不足。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实验方式,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本文以“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实验为例,将传统实验和DIS实验结合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分析传统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实验的优缺点
常见的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实验方案有两个:第一个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该实验利用电阻丝加热质量相同的煤油,使煤油的温度升高,煤油升高的温度即反映出电阻丝放出的热量的多少。第二个实验方案是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实验教具,如图2所示。实验利用电阻丝加热封闭在相同盒子里的空气,空气受热膨胀推动液柱上升,液柱上升的高度即代表电阻丝放出的热量多少。这两个实验方案各有优缺点,如表1所示。
■
图1 加热物质为煤油的电流的热效应实验示意图
图2 加热物质为空气的电流的热效应实验示意图
表1 两个传统实验方案的优缺点
2 运用DIS实验进行探究
2.1 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电时间和电阻的关系
2.1.1 实验内容
用阻值分别为R1=2 Ω和R2=4 Ω的电阻丝加热质量相等的煤油,测温装置用温度传感器代替温度计进行数据采集,如图3所示。将两根电阻丝串联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 V。电流通过电阻丝放出的热量可分为三部分,电阻丝吸收的热量Q1、煤油吸收的热量Q2、散失的热量Q3,散失热量包括瓶子、空气吸收的热量。实验中被加热的煤油的质量为200 g,因此煤油的热容量(c2m2)远大于电阻丝的热容量(c1m1),Q1可被忽略不计,为了减小散失的热量,我们用保温板和脱脂棉制成保温套,将两个煤油瓶置于保温套中加热。若煤油在加热的初始阶段,散失的热量占的比重很小,可以认为煤油吸收的热量近似等于电阻丝放出的热量,Q放≈Q2,即I2Rt≈c2m2ΔT2,ΔT2 ≈■,可见煤油升高的温度与电流的平方、电阻丝的阻值和通电时间成正比。计算机将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绘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我们根据图像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
图3 温度传感器测温示意图
2.1.2 实验数据分析
图4 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煤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2.2 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
2.2.1 实验内容
将两个阻值为2 Ω的电阻并联后与另一个阻值为2 Ω的电阻串联,使干路的电流为支路电流的2倍,电源电压为12 V。
2.2.2 实验数据分析
图5 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时,煤油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2.3 将加热对象由煤油改为空气, 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2.3.1 实验内容
用阻值分别为R1=2 Ω和R2=4 Ω的电阻丝加热相同容器内的空气。R1与R2串联,电源电压为6 V。
2.3.2 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3的数据图像如图6所示,温度1和温度2分别代表阻值为2 Ω和4 Ω的电阻丝加热的煤油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开始阶段,温度近似线性上升。这是因为容器内空气与外界空气的温差较小,散热较少,空气吸收的热量近似等于电阻丝放出的热量。随着温度的升高,散热加快,升温减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不再是线性关系。由初始阶段的数据拟合发现■=1.2,小于■。这是因为空气的热容量较小,温度的变化过程持续时间不长,当被大电阻加热的空气温度变化减缓时,被小电阻加热的空气还处于快速升温阶段,所以■<■。由此可见,利用加热空气得到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效果并不理想。
图6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时,空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3 总 结
由数据分析过程可以看出,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对图像中的任意一段区间的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寻找规律,这种方式使数据处理更加灵活,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图形分析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复杂物理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方便快捷,学生可以用节省的时间设计更多的实验进行探索研究,即使一些实验结果用现有的知识无法解释,但这恰恰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联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发现DIS实验和传统的物理实验的契合点,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夏良英.DIS实验和传统物理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对比研究[J].物理教师,2014,(4):42.
(栏目编辑 李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