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交响旅程》的音乐与演奏解析

2015-08-05马莹莹

艺术评鉴 2015年14期

马莹莹

摘要:《交响旅程》是一部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作品。首先这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双排键作曲家处于成熟时期专为双排键电子琴创作的一首作品,这部作品在配器、和声、旋律等纵、横向结构充分考虑到双排键的演奏形式,使之照比移植而来的管弦音乐作品具有更合理的演奏特征;再者由于音乐创作的合理性,其演奏技法、创作规律对于双排键电子琴均有较强的针对性,深入地对该作品进行演奏、创作层面的研究,对于演奏者及作曲家展开相关类型的研究与工作的好处不言而明。

关键词:交响旅程 双排键电子琴 演奏设计

《交响旅程》是日本双排键电子琴演奏家松本淳一的作品。其作品大都采用传统作曲技法,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探索新的音响使用,采用传统配器方法以表现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其在双排键电子琴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发行过多张作品专辑,更凭其作品《剧的情景》于1995年获得“第31届雅马哈双排键电子琴比赛”第一名。本文所分析的双排键作品《交响旅程》是松本淳一近几年的新作,不仅继承了其一贯的“大张力”音响风格,也渗透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少见的在其作品中揉入了细腻的情感内涵,与他一贯恢弘大气的风格形成了对比,可以看做是作曲家成熟后继续探索的一种表现。

一、布局与配器音响分析

《交响旅程》以三拍子作为全曲强弱规律,调性布局复杂,b——升f——降G——A——F——降E——E,此外中间穿插了多次复杂的近、远关系离调。从调性布局可以看出本曲中松本淳一的调性观念以远关系转调为主,偏好以大跨度的调性差异获得作曲家所需要的音响效果。在结构上,全曲从“A”段落到最后的“R”段落共18个小段落,将19个小段落按照其配器、速度、情绪特点进行分析,可分为三个较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A-H)

第一部分的音乐充满松本淳一个人风格,每个乐句都类似对话,有明显的性格差异,和声复杂,具有强大的动力性。以作品的开始A段落为例。前四小节以b小调属和弦根音开始,解决至b小调的主和弦与D大调的属和弦,形成了一个具有三对二度关系的极不协和的和声,并在第五小节再度连接到一个由属挂四和弦和下属二和弦组成的包含了两对二度和一个三度关系的和声中,极不和谐的音响以巨大的推力推动音乐的发展,最后以A大调的属挂四和弦结束,意外进行至B段落开头的A大调下属功能,开启了B段落。在音色制作和配器方面,松本淳一十分注意效果器的使用与音色的搭配,以浓重的Delay效果创造出开阔的空间感,使传统声学乐器的音色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出了音响的压迫感。

B、D、E、H是第一部分主题的四次出现,每次出现在配器上均有变化。主题第一次出现时,旋律声部以小提琴齐奏开始,伴奏声部为其他弦乐声部演奏的极为干净果断的柱式和弦,中间穿插了一些特征不同的其他乐器演奏旋律声部,如振音琴等,增加了音色的对比性。主题第二次出现时依然以弦乐阐释,与第一次出现时最明显的差异是在低音声部增加了定音鼓作为低音的加强,使伴奏声部更加有冲击力。主题第三次出现时篇幅较为短小,仅有四个小节,配器使用了颤音琴、弦乐拨奏这类活泼而富有跳跃性的音色,为接下来的段落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主题第四次出现时,依据音乐发展的需要配器产生了变化,除原有的弦乐由连奏改为顿弓外,还加入了木管、铜管,打击乐组也进行了重新配置,音响上散发出明亮辉煌的色彩,此外下键盘使用强有力的平行级进下行的柱式和弦,更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将第一部分的情绪推到最高点,这种情绪即将与第二部分的开始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二部分(I-L)

第二部分一改第一部分强势的风格,从带有跳跃性、力量扎实的织体转变为富有线条性、低沉游荡的忧郁情绪。这种手法在松本淳一以往的创作中并不常见,司空见惯的英雄主义情绪被媚细腻的婉约情感所取代,如月光下的大海忧郁中夹杂着暗涌。I段开始速度由Allegro改为Meno Mosso,低音声部改为持续三小节的长音,织体声部全部为连音奏法的线条性织体,每一个句子都是前一句子的延续,没有强烈的对比,大都以长线条的乐句作为音乐表情的阐释手段,采用了上下键盘分别以举例较宽的音程叠置构成两对二度音程的手法表现出音乐的紧张感与神秘感。

J段落中作者的思想表达更加清晰,大篇幅的开放排列和弦削弱了不协和和弦的紧张感,上下键盘复调式的进行形象的表现出对话感,延续的长线条句子如有人在倾诉,两条旋律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同样的主题在K、L段落中再次出现,贯穿整个第二部分,甚至到第三部分的某些段落依然出现了第二部分的主题。第二部分尤为重视配器的层次感,由薄至厚。其过渡作用的I段使用了色彩感极强的长笛、竖琴、大管,辅之以弦乐,使音乐瞬间褪去了第一部分强烈的金属感,宁静感扑面而来。J、K段落的配器与I段形成明显的递进关系,J段使用了单簧管、大管、双簧管三种乐器,替换了长笛、竖琴,K段加入了弦乐、圆号,长笛再次出现。在情绪上,该段结尾处使用了升f小调的属功能九和弦到降G大调主功能七和弦铜管合奏的柱式和弦连接,打破了前面旋律的线条感,强烈的不协和感瞬间给音乐带来巨大的动力。过渡到L段落时,左手部分前四小节使用小号独奏作为旋律声部,弦乐声部演奏振音作为伴奏支撑。这种具有代表性的铜管、弦乐音色的强烈对比,振音带来不稳定的安静音响与小号的金属感产生的音色冲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心理反映,短暂的突兀感结束后配器开始变得丰满,其他声部的加入使音响变得辉煌而扎实,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由黑夜到黎明的受众心理体验。

第三部分(M-R)

第三部分在这首乐曲中具有双重功能,即对第一部分的呼应和第二部分的延伸。从速度与音乐情绪上讲,该部分与第一部分的属性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二者皆为快板速度,音乐情绪均表现出明亮、辉煌、严肃的特点。而从主题材料的角度来看,这部分则与第二部分使用的材料相同。

该部分中的M段落使用了与第二部分L段落相同的主题,L段落中的小号独奏材料在M段落中继续出现,且发展为左手与右手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在创作技法上M段落使用了斜向进行的复调创作手法,以交换运动对象的方式将左、右手较短的若干个部分凝结为一个较长线条的段落,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特点。在配器上,此段落大量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搭配风格形成音色的对比,如木管组搭配钢琴、木管组搭配弦乐。配器的对比与主题的问答关系形成逻辑上的辉映,增强了音乐的丰富性。

之后从N段落直至P段落是对L段落的再次发展。N段落在配器上进行了更为丰富的处理,节奏更加紧凑,O段落在N段落的基础上将重音规律变为两拍一个重音,打破原有的强弱规律,之后的P、Q、R三个段落则将主题采用不同的节奏型进行表达。其中P段落将节奏进行了紧缩处理、两拍一个和声交替;Q段落将节奏进行了放大一倍的处理,将音乐形象由铿锵有力变得庄重;R段落则是将速度加快一倍,使主题在再现中以更为紧凑干净的形象结束乐曲。

二、演奏设计

对于演奏员而言,处理张力十足的音乐时首要的身体准备就是放松。只有在松弛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大动态的演奏处理,因为在紧张的状态下,无法保证更宽广的张、驰范围。接下来从呼吸、演奏法等各方面对演奏的设计进行分析。

(一)呼吸

呼吸是自然界生物最重要的共有属性,是生命的象征。将呼吸的行为赋予音乐,使音乐获得生命力的最便捷途径。作为音乐演奏的主体,人类的呼吸并不如同“水池效应”,一个通道注水、另一个通道同时排水,人类的呼和吸共用一个通道,呼气的同时不可吸气,反之亦然,这个特征使人类的信息沟通工具——语言产生了必要的停顿的现象,而为了交流的顺畅,停顿一般选在一个完整的表意或表情结构与另一个结构之间,“断句”就是这种现象的体现。对音乐进行呼吸处理的理论依据也是来源于此。良好的呼吸感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第一,思维与身体的统一;第二,对音乐结构的正确划分。生理呼吸是演奏者对音乐呼吸进行处理的最好切入点,在仔细分析音乐章法后,使音乐呼吸与生理呼吸相同步,这样即可将音乐呼吸自然地表现出来。

下面将以此曲的呼吸处理为例进行说明。

一个良好的开端可瞬间将手中的注意力吸引到对音乐的欣赏上来。演奏者首先应身体放松,提前回顾音乐的处理细节,由生理呼气带动音乐的流淌。多由长线条结构组成的第二部分在进行呼吸处理时应着重注意。如:H段落过渡至L段落时,此处的创作渗透了强烈的戏剧性特征,使音乐情绪充满了对比性,音乐情绪的转换与戏剧角色的转换有异曲同工之处,前者与后者间形成中断,以划分意群,使对比鲜明,因此此处应有明显的呼吸痕迹。再如P段落至Q段落间,P段落以一个较短的和弦结束,出于音乐情绪的需要,此处的停顿亦应较为短促,演奏者可在此处呼气结束后屏息,至Q段落开始再行呼气,便可将音乐的张力表现出来。

(二)奏法

1.强力度奏法

强力度奏法的目的是为突出音色的音头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强力度奏法的实质并非简单的以较大的力量触键,而是以较快的触键速度获得明晰的音头,这是由电子键盘乐器的原理而决定的。演奏时,演奏者应使上臂、前臂、腕关节、手掌与手指协调运作,上臂、前臂、手腕放松,适度高抬手指,以手指的弹力获得更高的触键速度实现强力度的音头效果。如需强力度后连接较为扎实的触后,可借助手腕的推动力与手指结合实现。

例如对乐曲中的铜管组音色的处理,铜管乐器大都具有清晰地音头,这种音头使声音具有“号角”的特点,获得适度的清晰音头与明亮的音色对表现铜管乐器的特点尤为重要。H段落的左手部分配器为铜管音色,左手高音声部带有旋律性特征。因此在处理时应主动强调旋律声部的力度,使其音头在整个和声结构中突出出来。A段落的最后两个铜管组和短促弦强调果断的音头,可借助手腕实现较快的初始速度,以手指“抓”键盘的演奏方式进行“加速度”处理,获得更好的音头表现。

2.断奏

断奏的特点是音符时值相对较短,音与音之间留有缝隙。演奏时手腕应放松,以保持手指触键时的肌肉弹性。断奏的触键过程中,当手自然下落后,指尖依靠键盘的反作用力回弹,声音中断,脚键盘的断奏方法相同。《交响旅程》这首乐曲中叫键盘声部出现了大量断奏奏法。如乐曲开头部分,叫键盘的八分音符旋律大量使用强力度断奏奏法,演奏者应踝关节放松,通过足弓的弹力实现强力度的断奏演奏。再如第三部分开头的“对话”部分要求演奏者使用轻巧的断奏,对手腕和手指的控制能力直接关系到演奏的音响效果。

3.断音奏法与连音奏法的结合

连音奏法要求所演奏的各音之间做到连接顺畅,毫无缝隙。在一段演奏内容中同时出现了连音奏法与断音奏法时对音响细节的处理须着重注意。如在乐曲M段落最后四小节中,右手旋律声部的E音做连奏保持,右手的和声声部采用断音奏法,二者之间强调对比性。在演奏中应注意对这种两种截然不同奏法在同一只手、同一时间出现的处理。

4.触后

触后是在触键的初始力度产生之后手指持续按压键盘使之产生音量与音色变化的演奏技术,大多用来表现管乐器或弦乐器声音持续过程中的变化。在词曲乐谱中触后标记大量出现,具有重要的地位。该曲第一小节开始,所有谱表中均出现了触后奏法的标记。此处的触后处理是以强力度触键后,瞬间手指放松,减弱对键盘的按压力度,然后再逐渐增加按压键盘力度,实现突出的音头后音量减弱,音色变暗,而后音量增强、音色变亮的效果。这个过程需要前臂、手腕、手指三者配合完成,演奏时切忌肌肉紧张,这样的结果会使触后变化过于突兀,削弱音色的审美特征。

三、结语

《交响旅程》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双排键电子琴管弦配器作品,其时代性鲜明,演奏法丰富,是学习双排键创作与处理管弦类型音乐作品的良好材料。本文先从对音乐创作的分析着手,从音乐结构、配器特点、音乐情绪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而后从音响的实现方面,对奏法的使用与注意事项做了相关阐述,广大双排键爱好者与专业演员、教师均可以此文作为《交响旅程》演奏处理的参考。对于任何乐曲的演奏,前期的分析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演奏设计与透彻的理解作品是不可分离的。演奏技术的作用是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脱离音乐谈演奏是不正确的。细致地研究一部作品对锻炼音乐处理能力有诸多裨益,特别是对具有典型意义作品的研究,对日后的演奏能力提升具有更高的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