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四维视听效果下肖邦的悲情溯源
2015-08-05时江月
摘要:本文以肖邦《g小调叙事曲》为案,通过对其创作背景的研究及深入的探析肖邦悲情民族性与其浪漫的音乐性之契合,将作为肖邦创作里程碑的g小调叙事曲,以四维视听效果为方式的剖析手法,动态地将肖邦这个人物浮现在研究者和审听者的面前。力求以时间、空间、人物,作为研究的特定时空画面,还原肖邦创作此首作品的时空原像。
关键词:肖邦 四维视听 《g小调叙事曲》 民族性 浪漫 悲情
一、何谓四维视听
本文的四维视听指的是以除点、线、面以外以时间为第四座标,穿越到作曲家所生活的时空以及平面,深刻剖析当时的人物场景,视听g小调叙事曲的演奏具象,还原再现18世纪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巴黎的生活场景。以似电影留白的方式,真实生动地展现肖邦钢琴作品中悲情与浪漫的角色交织。
19世纪的法国巴黎时尚浪漫又瑰丽多情,宽广的香榭丽舍大道弥漫着浓郁的欧洲上流社会的艺术气息。建筑、文学、艺术大师们纷涌而至,热情华丽的社会生活对初来巴黎的肖邦影响至深。巴尔扎克的小说、巴黎的时尚油画和富丽堂皇的建筑等等美的元素变成了肖邦创作的营养。肖邦经常参加沙龙聚会和各类社交活动,很快拥有了自己的豪华马车及随从。肖邦作为时尚的钢琴家生活多彩富足。但他与生俱来的浪漫多情和敏感的性格又让他有些忧郁和不安。这也是他音乐作品中角色冲突的溯源。因为肖邦在思恋饱受战火的故乡——波兰。
二、肖邦的悲情音乐之意味
(一)肖邦的个人悲剧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1849),是19世纪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他这一生命运多舛波折起伏,自1830年因波兰战乱被逼无奈离开故土,终其一生都没有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土,成为了“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肖邦的悲情就在于他自感无力拯救自己受难的亲人和国家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倾注了他的英雄性的意愿,1830年来巴黎不久他首次将叙事曲作为了他的重要创作体裁并以g小调这一具有忧郁色彩的调性来开始叙事曲的创作。
三、《g小调叙事曲》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g小调的特性及应用
《g小调叙事曲》(作品23号)创作于1831年-1835年,这是肖邦流离于巴黎所作。乐曲中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民族的悲情和悲壮的叙事。而g小调本身就具备忧郁的敏感的性质,更加突出了悲情的英雄故事,而肖邦本身通过此首作品,将自己化为这位年轻的英雄,实际上就是身在异国他乡又心系祖国命的担忧之情。
(二)叙事性的特性及应用
叙事曲,大多取材于大型的史诗性文学作品,通过歌颂英雄人物来唤起民众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叙事曲作为艺术体裁的一种,用再现的手法,描绘着隽永的历史。这首作品一方面受到波兰诗人A.米茨凯维奇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十四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立陶宛人倭尔特·冯·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在战争中同时被俘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倭尔特。倭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他被立陶宛俘虏过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夫妻二人以身许国,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幸福甚至生命和荣誉,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们二人悄悄离开立陶宛,来到聂门河的对岸。阿尔多娜自愿以修女的身份,关在尖塔上的小屋里,直到死去。倭尔特改姓换名为康拉德·华伦洛德,回到日耳曼武士团,在对摩尔人和土耳其人的战争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被任命为武士团大总管。掌握了大权以后。他在处心积虑的密谋策划下,干了许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团虚耗国帑,失去有利的作战机会,弄得民穷财尽,一败涂地。后来事情终于泄露,在倭尔特以叛逆罪被处死刑的前夕,他和尖塔上的阿尔多娜作了悲惨的诀别,全诗都弥漫着一种英雄的悲壮。肖邦阅读过此诗之后,深受震撼;另一方面则受到波兰华沙起义惨烈失败的故土不复存在的辛酸,有感而发些出了这首g小调叙事曲。当时的波兰涌现出一大批的爱国之士,他们都是杰出的文艺家和思想家。这些人认为艺术要有属于自己的鲜明名族特色,要有热爱人民和渴望自由的高尚思想,要怀揣真挚的情感色彩。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曾经对肖邦这样说过:“你是一个天才,去为了人民写作吧!要写的有通俗性、名族性!”肖邦花费4年时间创作了《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是肖邦人生第一首叙事曲,不仅为日后的叙事曲创作奠定了基础,更为后世的作曲家写作叙事曲这一体裁的钢琴作品,提供了典范。
(三)《g小调叙事曲》的演奏源塑
《g小调第一叙事曲》,爱情与悲情是这首作品戏剧性冲突的焦点。爱情就是描写家园亲人和热恋中的姑娘一种依恋,温暖的和声抒情的旋律,婉转的女高音充盈在曲子中,悲情是对国家被分割的心灵剧痛,作品中运用减性和旋给听觉制造了尖锐刺激,描诉的犹如英雄在战场上受到的创击。开头是一个七小节缓慢的宣叙式的引子,犹如老艺人的开场白。两手齐奏,渲染出一个庄严神圣的氛围,淳朴的声音将我们引入悲壮的史诗中去。呈式部从第8小节到第35小节出现了短句式的疑问和不断在叹息。第36小节用坚定的英雄式的和声出现来回答。但小调性又给了这段旋律很多敏感的不确定因素。第56-65小节,是以忧郁的情怀为基调,做一个大的舒缓;第66、67小节,用柔和的旋律引出浪漫的曲调,似英雄对爱人的告别,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69-93小节,这段温暖的旋律其实表达的是肖邦本人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但他最终却要舍开,从而引出第94小节紧张的旋律持续到第105小节,逐渐以英雄形式出现。106小节以右手属七和弦,左手以变和弦相互交织出一幅英雄为爱而战的悲壮旋律,推至全曲高潮。第126小节,右手2度音程的出现,再现了战争中残酷的景象;第166小节英雄的旋律再次出现,右手的五度音程,左手以琶音的分解和弦相容,肖邦自己对全曲广泛地采用了和弦外音,附加音和变和弦运用丰富的转调和离调来增强全曲的叙事性;并通过大小调互相转化渗透交织,属七、属十三等和弦的连续进行和迟缓解决,使整部作品酷游强烈的色彩变化,将推动整首曲子延伸发展。
这首g小调叙事曲,不单单是一首具有流动的音乐线条的作品。其“民族性”和“悲剧性”,是他个人最深切的爱国情怀的体现。全曲主要表现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从波兰风格的旋律开始,时而沉着,时而忧郁,时而似发出阵阵叹息,仿佛在讲述一个受尽压迫与磨难的民族的血泪历史;连接部则是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一个枢纽,连接部短促干脆的音符,表现的逐渐昂亢奋,逐渐的铿锵有力,从焦急到澎湃的转换,推动全曲不断发展进入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则显得平静优美,明朗又抒情,充满祥和的氛围,宛如波兰人民心中的净土,典雅又圣洁不可侵犯。
(四)《g小调叙事曲》的艺术价值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且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音乐中所包含的这种悲剧色彩往往是一个人自身生存境遇的体会,这种对人生形而上学的追问和思考已属于哲学的范畴,肖邦音乐中的这种悲情主义,存有其高深的欧洲文化渊源。黑格尔的美学认为艺术作品已被看做“美”的范畴。只有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鲜血与灵魂,音乐才能是真是有触感的。思想如果只是平铺在纸上,注定只能是苍白无力的。
都说文字停止的地方是音乐的开始,悲情终止的地方是激情的开始。肖邦用自已独特的语言发出的呐喊将生生不息。舒曼曾这样称赞肖邦的音乐:“像影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它像世界庄严宣告‘波兰不会灭亡”!肖邦在音乐方面独具匠心的创作与其精神碎片散落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在西方音乐史的长廊中,会经的起峥嵘岁月的考验,时至今日仍经久不衰。这些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听觉盛宴,为增添生活情调,而且是用音乐家独特的思想来感染带动大众。通过自己的思想、品德以及事迹,来诉说表达——每一个音符它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不仅仅是音响,而且是充满深刻含义的“语言”,它透过作曲家向我们传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对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有导向性作用。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无疑是这方面得佼佼者,他用他的作品,诉说着自己生命的传奇。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那深情的呼唤将久久飘荡于人世灵魂之巅。
作者简介:
时江月,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