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形态
2015-08-05骆定海
骆定海
摘要:艺术歌曲是声乐作品的一大门类,是声乐艺术宝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二十世纪初,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历代作曲家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广泛,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与历史发展的文化折射。就目前我国的艺术歌曲音乐形态来分析,大致可总结为如下三类:传统技法的艺术歌曲、现代技法的艺术歌曲、民歌素材改编的艺术歌曲。
关键词:中国 艺术歌曲 音乐形态
说到艺术歌曲,有很多学生可能有一些误读,不知道何谓艺术歌曲,到底哪些作品是艺术歌曲。而对于中国声乐学生,更要清楚中国艺术歌曲的形态。所谓艺术歌曲,原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盛行的一种古典传统抒情歌曲的统称,德文称Irid,英文称Artsong。古典传统艺术歌曲,作为世界音乐宝库中极其珍贵的声乐艺术重要文献,不仅至今广为流传,而且是声乐教学与音乐会舞台的传统曲目与重要体裁。它是诗与乐相结合的一类歌曲,也是一种集专业性、室内性、抒情性相统一的音乐体裁,它是由诗、声乐、旋律、相对独立的器乐(钢琴)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文学和音乐、人声与器乐高度融合的艺术类型。对于艺术歌曲的概念,还有另一个解释,就是相对于歌剧、民歌、宗教歌曲、儿童歌曲及合唱歌曲而言的创作歌曲,这样说来,它又有别于群众歌曲、通俗歌曲等,是具有自身基本特质与艺术规范的声乐体裁。而不同年代和民族的艺术歌曲,又具该民族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文化传统风格。归纳起来,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有:一、歌词选用有很强的文学性,符合音乐写作要求(如声调变化,音节规律)的诗词;二、音乐要着重描绘歌词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而抒发情感;三、歌曲伴奏多采用钢琴,合理的伴奏具有渲染气氛、与歌唱旋律交织对话及刻画和补充音乐形象等作用,另外伴奏形式也可采用室内乐乐队。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类似艺术歌曲的形式在中国古代的部分歌曲中已见雏形。这些歌曲旋律出色,艺术性考究,但不用钢琴伴奏,和现代意义的艺术歌曲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本文笔者的一点拙见,所阐述的艺术歌曲就是指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初期至二十世纪末。
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在二十世纪初。那个年代,我国一些海外学习的作曲家,受西洋艺术歌曲的影响,开启了尝试选用我国传统的优秀诗词(主要符合音乐写作要求)与西洋乐器钢琴担任伴奏相结合的形式,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中国风味的艺术歌曲,并渐渐流传。自五四以来,以肖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等为代表的作曲家创作的《问》《叫我如何不想他》《大江东去》《玫瑰三愿》等作品的问世,开启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先河。中国艺术歌曲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与审美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形态与风格,加之中国文学宝库的精品之多,可供作曲家选择的余地之大,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有着极为光明宽广的前途。有的作曲家创作歌曲旋律并谱写钢琴伴奏,有的作曲家只谱曲,钢琴伴奏部分由他人谱写。
继20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之后,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我国历代作曲家创作了大量艺术歌曲,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题材广泛,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与历史发展的文化折射。
一、传统技法的艺术歌曲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传统技法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首选,它们在借鉴西洋和声色彩的同时,尽量多的保留中国民族特有的调式风格,如此集合是极为完美的。赵元任先生在清华任教期间,发表了许多音乐论著,对于艺术歌曲中的“吟与唱”、“诗与歌”、艺术歌曲中的“中国调式和西洋调式”等创作中必然涉及的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极具指导意义。作品《叫我如何不想他》是他于1926年创作的。该作品的词是著名国乐演奏家兼作曲家刘天华先生的兄长刘半农作品《扬鞭集》第90页到92页上的一段。刘半农是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作品借鉴和继承了欧洲音乐创作理论,特别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融合了我国民族元素与音调特点,结合传统语言特征与韵味,是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产生的艺术效果。赵元任先生自述关于《叫我如何不想他》的歌曲中,无论歌唱旋律还是钢琴伴奏均属于“中国味儿”的。“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如果朗诵的话,会在“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中间都会有稍微的停顿。两句的语调在“微”字上都有上扬感。加上旋律后我们会感觉到歌曲旋律不仅与诗词语调和情绪结合得很贴切,并且诗中所具有的那些“云淡风轻”的美感会感受得更加强烈。在“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啊”是一个感叹词,停顿的时间稍长。歌曲中“啊”是五拍,非常合乎语调走势。在“微风吹动了我头发”语速骤快、语调上扬。旋律谱写采用了连续的八分音符,和前面的“啊”形成了鲜明对比,有种前松后紧的感觉,从而增强了音乐的美感和动感。稍后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一句词,语速渐慢渐弱下来。我们能感受到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在此,诗歌通过音乐增强了它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反过来,音乐又通过诗词使其情感体现得更为具体和明确。达到了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境界。再通过演奏或演唱继而增添了韵律的美感。让原本独立的音乐通过与诗的结合而成为了艺术歌曲,艺术歌曲通过诗词意境和情感完美的结合,达到其审美意蕴的深化。在作品的许多地方可以适当加入所谓的“滑音”,即在字头前很快的加上一个小滑音,能把汉语拼音中的四声表现得更清晰、更准确。这一时期类似的经典之作还有如黄自的《玫瑰三愿》、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刘雪庵的《红豆词》、丁善德的《爱人送我向日葵》、夏之秋的《思乡曲》等等,枚不胜举。
二、现代技法的艺术歌曲
现代技法运用到艺术歌曲中以后,作曲家们并不是不要传统的理念,而是在创作中把西洋的传统理念更好地融入到现代中国艺术歌曲中了,结合得更好、更细腻。既要把传统艺术歌曲技法理念贯穿其中,更要突出艺术歌曲的“中国味道”,为我国作曲家们的完美发挥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思维和空间。
在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舞台上,刘聪算是非常活跃的代表人物。艺术歌曲《故园恋》就是他于上世纪末写的一首经典之作。《故园恋》描绘了一名乡村学子,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对故土的深深依恋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之情。刘聪在创作《故园恋》时大胆运用现代技法,采用不带再现的贯穿体发展结构的形态,全曲由引子和音乐本体构成,引子部分(9-17小节),用淳朴、淡雅的线条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画面;随即由钢琴伴奏(间闻乡村气息的伴奏织体)热情奔放的间奏,过渡到歌曲主体。笔者将音乐主体部份分成两个层次,23-30小节为第一层,在美景中加入人物,人物从儿时到成人的变化,使得作品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最后引向高潮---抒情过渡乐段(31-34小节)承上启下,引出主题“啊,小小的山村,我成长的摇篮!”这句词是发自游子内心肺腑的激情迸发。35-42小节为第二层,独在异乡的游子想念家乡不能回,巧妙运用细腻笔墨描绘出游子对家乡无限的思念之情。作品大气磅礴,一气呵成,词曲结合相得益彰,旋律与钢琴伴奏环环相扣,丝丝相连。作品背景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声运用合理严谨,把传统技法和中国作品特点精密结合,使得民族性和艺术性兼容。此类艺术歌曲更似浩瀚夜空的星星,数不胜数。如郑律成的《延安颂》,田光、傅晶的《北京颂歌》,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谷建芬的《那就是我》,尚德义的《七月的草原》,徐沛东的《我像雪花天上来》,陆在易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望乡词》等等。
三、民歌素材改编的艺术歌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民族有着各自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民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存环境等。最重要的是体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特征,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真实写照。很多民族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歌舞欢笑,他们用歌舞来表达苦难生活中的呻吟、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信仰的崇拜、与人沟通和交流的复杂情感等等。不少歌唱家注意到了这些民歌,从而研究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会其高度的美学价值,把民歌列入自己演唱的重要曲目之中。与此同时,为使民歌全面得到展示和推广,经由许多著名作曲家仔细的推敲,在保留这些民歌的原有风貌基础之上,以精湛的钢琴伴奏形式将原有的民歌加以发展、丰富、提炼和改编,推出了一大批极为优秀的民歌素材的艺术歌曲。(1)不改变旋律,给民歌配上钢琴伴奏,如《牧歌》《二月里见罢到如今》;(2)由作曲家改编的民歌,如《想亲娘》《蓝花花》《乌苏里船歌》;(3)根据民歌音调素材创作的,具有浓郁民歌风格的作品,如《洞庭鱼米乡》;(3)根据戏曲音调素材创作的《故乡是北京》;(4)根据民乐填词的《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这些民歌素材的优秀作品,不论是艺术性、创作的严谨性、还是钢琴伴奏与旋律的一体性等,都具备艺术歌曲的特点,因此,笔者把它们归纳在这个范畴。
《想亲娘》是丁善德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原始民歌《想亲娘》是一首相同旋律多段歌词的形式呈现的,但这首民歌经丁善德先生深入挖掘音乐内涵、运用娴熟的创作技法改编后,将一首单乐段的音乐,发展成一首单三部曲式的作品。首先歌曲的内容清晰明了:“娘想儿来想到老,儿想亲娘哭断肠”。儿子带着刻骨铭心的思娘之情跋涉万水千山,眼看就要见到亲娘了,小船却因浪湍水深不能靠岸,让儿子肝肠寸断的哭泣失望离去。其次歌曲采用A—B—A的音乐结构,歌曲旋律选用中国五声羽调式。A段是降E羽调式,B段是F羽调式,在B段的钢琴伴奏部分和27小节的主旋律中还出现了降D这个音,有离调感,增强作品戏剧性,这在西洋作品创作技法中很常有,把西洋技法糅入其中,正是作曲家的独到之处。实际上音乐线条仍然围绕而稳定在F羽调式上的。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通过八小节的音乐间奏,旋律回到降E羽调式,将无限思念引入静静思绪中,三小节的尾声更是把无限思念延伸到深远。第三,钢琴伴奏音乐极为精致。先是在右手出现类似流水小漩涡的动机,并将此动机保持至曲终。这种刻画流水的写作手法很独特,寓意丰满——体现云南的风土地貌山高水急,同时寓意达到彼岸的希望渺茫。而左手运用简单的和声和旋律短句,与歌曲旋律相符相称,紧密相连。在A段转向B段,以及B段转回A段的间奏部分,丁老先生娴熟地运用了和声色彩技巧的变化,使得丰富的调性转换不显露蛛丝马迹,平稳之中营造水深浪急,小船上下颠簸,主人翁焦急心情和船儿靠不了岸的情景交织,充满了戏剧紧张气氛。
中国艺术歌曲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多优秀作品。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既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成为我国声乐艺术宝库财富,同时也是声乐教学训练与音乐会演唱的重要曲目。笔者认为不论艺术歌曲的内容如何改变,艺术歌曲生命中高情趣、高品格的灵魂是不会改变的。
参考文献:
[1]肖黎声.声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