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描写的建筑融合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2015-08-05杨文萍
杨文萍
【摘 要】通过对《红楼梦》中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方面的讨论,可以总结出一些设计的基本理念。即建筑是礼制的象征,追求的是中和之美;静态的建筑可以使“王道不变”的社会哲学思想得以暗化,建筑起到了教化作用;对建筑最高的境界追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红楼梦》;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园林建筑
中国古典在漫长时间里律动着天地人相融相洽、同质同构的基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建筑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协调,凸显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的集聚性、层级性和教化性,强调建筑氤氲着以纲常为统领的伦理道德;二是注重建筑环境与人际关系的契合,讲究以家庭院落为基点,街坊邻里为载体,社区地域为依托的社会网络系统;三是注重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倡导外在屋顶、斗拱、柱廊与典籍、诗文、书画的巧妙融汇、虚实相生。
曹雪芹的《红楼梦》写于乾隆年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有着严谨紧凑的情节结构,述说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变更,书中除大量的文学知识之外,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且门类繁多,如服饰、建筑等。其中园林和建筑描写是值得研究的一部分内容。乾隆年间是中国园林的成熟后期,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上集大成的终结阶段,它积淀了过去的深厚传统而显示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书中涉及的宁府、荣府、大观园等处的建筑描写,一方面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的建筑和园林的深厚学问,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结构小说的深层用意。注重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倡导外在屋顶、斗拱、柱廊与典籍、诗文、书画的巧妙融汇、虚实相生。
《红楼梦》里的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般,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段,通过对各道门的描述,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及儒家的礼制思想。林黛玉,史太君的外孙女,王熙凤言,“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刻不忘”的人,她第一次进贾府也只能从角门入。王熙凤到贾母房看黛玉,后房进来,之后邢夫人带黛玉见贾赦,也从角门出。大门用于正规礼仪。大观园五间正门“……上面桶瓦泥鳅脊,那门栏窗槅,皆是细雕新鲜花样……”(第十七回)。“桶瓦”是圆筒状的屋瓦,“泥鳅脊”是圆背屋脊,此建筑制度在当时必须具有一定等级地位的贵族才能用。元妃省亲时是将“銮舆抬入大门”。还有些重要的仪式和节日大门亦开:贾家除夕祭祀“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行礼仪式完了,贾母回荣府由宁府大门而出,来到荣府,“也是大门正门一直开到里头”(第五十三回)。宝玉娶亲亦“大轿从大门进”,礼乐精神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在院落组群中,该特征体现更为明显。每个院落均前后串连,通过前院达后院,此乃中国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产物。第3回中,我们借黛玉的眼睛,对院落的布局有了个初步了解“……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正中是穿堂……转过屏风,小小三间厅房,厅后便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往东转弯,走过一座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门钻出,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方是内正室……”。府邸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直接、紧密相关的联系,反映出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的一般特征,儒学规范、礼制亦渗透其间。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平台。虽然是作者在现实园林基础上想象的纸上园林,但是却没有超越现实生活中营造的可能性。在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意境上均遵循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点。如大观园中的植物配置,充分利用植物所具有的“情感与品格”来赋予园林不同的性格特。如怡红院,“绕着碧桃花,穿过一层竹篱花障编就的月洞门,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怡红院红香绿玉的色调很好地烘托出贾宝玉的性格特征。又如潇湘馆,“一带粉墙,有千百竿翠竹掩映,院内数楹修舍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是石子漫成的雨路,这样的植物配置与林黛玉孤高洁雅的性情十分相合。”再如蘅芜苑,“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很好地衬托出薛宝钗朴素大方的外表,而其周身却散发着动人的人格魅力。紫菱洲水“岸上蓼花苇叶,池内翠荇香菱”。水生植物多半柔弱,顺水而漂,诠释了迎春懦弱无能的性格。秋爽斋“梧桐芭蕉尽有”,体现出秋天的“爽”字,也衬托出探春的豪爽的性格。栊翠庵“有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也是妙玉孤傲性格的物化。
《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园林建筑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建筑与山水艺术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园林景观,陶冶人们的身心,激发人们的粗名才智,凡此均属于内在价值,也即精神功能。园林山水园部分的建筑,更注重它的内在价值。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是和中华民族的傳统礼乐文化紧密相关的。
作为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易经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较为深远和广泛,时至今日风水意识(术语为堪舆之术)无论在乡村还是在都市还在或隐或显地左右着建筑发展。传统中国建筑基于《周易》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了似是“天生的”的宇宙意识或称大环境意识。大至都城选址、宫城规划,小至建筑高度、面阔、进深,甚至门窗尺寸的确定。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平常外在或直接的道理推求,如使用是否方便、材料和人力的是否节约、建筑结构是否合理以及艺术构图的完美与否等技术性层面,而在于一些非技术性的隐形因素,如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礼制这些涉及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理论的东西。红楼中建筑尤其是大观园,每一座建筑都和“十二钗”,特别是两位主人公的生活、感情以及命运紧密相连。建筑具有强烈人物个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红楼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黛玉所住的“潇湘馆”,个性鲜明、神韵独具。以翠竹遮映,与她的高洁柔韧性格相和谐。因此,清幽的潇湘馆只有冰清玉洁、灵心惠性的黛玉才适合居住。“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泪也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第34回)。千竿翠竹既是其高洁的象征,也是其爱情与命运的象征。潇湘竹等同于情感真挚执着的黛玉,同时也暗喻了黛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命运。曹雪芹用他的神来之笔,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充分灌注于建筑这一重要元素,使各组成部分相协调、匀称,塑造出了栩栩如生、气韵生动的人物形象。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合和之美”“中庸之美”, 在设计时崇尚“自然”, 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
通过对《红楼梦》中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方面的讨论,可以总结出一些设计的基本理念。即建筑是礼制的象征,追求的是中和之美;静态的建筑可以使“王道不变”的社会哲学思想得以暗化,建筑起到了教化作用;对建筑最高的境界追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红楼梦》中建筑既体现出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大型建筑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而是一系列的虚实相间的庭院与由“间”组成的“幢”沿着某种轴线关系而组成的层层渐“进”(每进入一个庭院就称为一“进”)的建筑群。建筑设计中既要设计“实”,也要设计“虚”。这种虚实相间的层层渐进,充分体现了中国空间概念中“有无相生”的审美思想,显得气势恢宏。又把江南园林建筑 “玲珑、活泼、通透、淡雅”,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