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经典阅读教育
2015-08-05杨兴虎
杨兴虎
【摘 要】经典作品是人类历史长河千淘万滤后的思想积淀,是文化、精神的结晶,蕴藏着无穷的大智慧,是民族文化的奠基之石。阅读一本经典好书就是一次高质量的心灵旅行。在精神方面可获得超质量享受:开发人的想像力,激发人的创造力,触动人的灵魂顶层。很多国家近年来都相继把阅读经典当作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因为它与应试教育存在冲突,导致文学经典阅读教育一直存在不少误区,有些教师将其当成高分阅读训练,以应付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有些教师则缺乏长远教学目标,只为完成任务而敷衍教学,缺乏投入和创新,导致文学经典阅读教育问题重重。怎样从这种偏离轨道的误区中走出来,推动中学语文文学经典阅读教育的创新,并融入国家整体文化发展中去,是值得思考研究和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就从认识文学经典阅对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入手;分析文学经典阅读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学语文文学经典阅读方法的重要。
【关键词】经典;阅读;教育
一、重塑文学经典阅对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作用
(一)重温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1)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要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光靠教科书中有限的单篇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说:“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再如老舍在《养花》中写到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花的习性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我从这里体会到:要读许多书才能学到很多,同时不断地实践才能得出真理。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丰富的文化知识。
(2)文学经阅读名著是提高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对学生大都也只读一些简易本的中国古典名著,对原著他们普遍表示一知半解,尤其有诗、词、赋或与历史有关的部分内容,学生的一贯做法就是一跳而过,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知识有限,自然看不懂、理解不了。即使是现代、近代的文本,若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也难以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如朱自清的名著《背影》,对大部分初中生来说,文中所抒发的父子深情,他们大多没有离家思亲之情,只能模糊地听教师的讲解而懵懵懂懂,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才会出现把《背影》解读成:“父亲老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农民,随意翻越铁路线”、“父亲形象不够潇洒”。此外,经典阅读要求读者要有充裕的时间去品味、揣摩,去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超时空的精神交流。但是,别说是学生,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社会上能拥有较高的阅读水平并有闲瑕时间静下心来阅读的读者又能有多少。
(二)影响文学经典阅读的因素
(1)应试教育给语文教育教学带来一个奇特的现象——教师热衷于讲授经典,而学生只有被动地听,家长更没能力指导子女阅读。做为经典的传授者、引导者,教师应该是阅读经典的主要群体之一,但很遗憾,如今大多数教师很少有人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许多语文教师在传授经典作品时,自己从未阅读过原著,仅凭着手中有限的参考资料“热情推销”文学权威的评论,结果是学生不领情,不认同教师的讲授,更无法对经典产生半点阅读兴趣。
(2)家长对文学经典的态度直接左右着学生。许多家长都把眼睛盯在学业成绩上盯在考分上,他们更愿意孩子把时间放在专业功课上而不愿让他们去啃这些大部头的经典作品。这主要是由残酷的现实造成的:经典作品虽然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气质与品位,可是它却不能像做习题练习那样,保证孩子能得高分,能学得一身好本领,考进名牌大学或进入知名企业。而家长为了让孩子达到目的,常常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代价。权衡一下利弊,家长不让孩子阅读经典也在情理之中。
(3)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没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繁重的学业使他们无法顾及经典阅读。即便他们想阅读,也没有闲瑕的时间,因为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被各种作业及家长的“加餐”所占满。许多学生连睡觉时间都尚且不足,还能谈阅读?即使挤点时间阅读,也因经典的文化内蕴厚重难以让尚无人生阅历的年轻人很快地进入阅读角色,造成许多学生一见经典头就晕,宁愿阅读社会上流行的那些无需费心思考、轻松快捷的文化“快餐”而不愿涉足经典阅读。这种现象在中学尤其突出。另一方面,社会上“读图”时代与商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目的、方式、审美也随着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追求个性化到类型化;由发挥想象、积极思考到沉溺于视听享受与追求时尚;由追求精神境界到热衷于娱乐消遣。学生喜欢阅读的是影视、体育、时装读物,文学作品也仅限于言情、武侠、侦探科幻小说,读过中国四大名著或现当代名家名作的人少之又少。
二、经典阅读的指南
(一)阅读文学经典要追根究底
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深思,才能知晓经典中的深刻含义。就如孔子《论语》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许多版本都把它翻译为“学习知识并不断地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然而重复学习是很枯燥的,有什么可快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再加以探究就会发现:时,适时地;习,不是温习、复习,引申为实践、应用最托。孔子的本义应为“学了,然后按时实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如果能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则如古人所言“古之学者为己”(古代学者的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一种古典学习理念——知行合一。
(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要利用相关工具书
充分利用前人高质量的注释、评点及相关工具书。如王国轩《论语译注》、《中庸大学译注》、杨白俊《春秋左传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周易今注今译》等不失为较为可靠的入门读物。如欲进一步,可阅读古注如宋朱熹的《四书集注》;魏王弼《老子注》等。同时也不妨在购买几部常用工具书如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源》;《康熙字典》或王力的《古汉语字典》等。
(三)明确文学经典阅读的目的
第一要帮助家长走出认识误区,把学生从功利阅读中拯救出来。
中学生看的大多是教辅类书籍,绝少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再加上文理分科早,理科生在高二就不再学习历史、地理等课程,这更造成他们人文知识方面的空白。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都会用这样一句话:“只要好好读书,就能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挣到大钱,讨个好媳妇!”并且,现下的应试教育也使中学生的阅读目标锁定在获得理想分数或能够升学;或仅限于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或表扬。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它的特征是被动的,功利性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正确评价这种观念,并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阅读氛围,将他们从功利阅读中拯救出来。
第二把学生从痛苦阅读中拯救出来,把文学经典阅读大众化,现代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的产生呢?答案惊人:太难懂,写作背景不清影响理解。真正的问题应当是,教育失败,得指导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读一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一下作者写作的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再重新审视文学作品,重新唤起阅读热情。
总之经典阅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不能立竿见影。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读物、推荐书籍、网络等教育资源筛选、补充、整合,构建学生阅读平台,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国轩译注《论语》.
[2]上海教育钱理群《为什么要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