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
2015-08-05乔国莉
乔国莉
【摘 要】如今,新课程改革被不断的推广,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为了能够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开放性学习已经被高度的重视。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开放性学习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学生未来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性学习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因此需要不断的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形式,以便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进行一定的分析,旨在有效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开放性学习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新课程改革被广泛的推广,小学语文教学在当前的形式之下,开放性学习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一种挑战,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持教学结构的稳定性与有序性,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的积极性,在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下,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小学语文开放性学习类型分析
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开放性学习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即:
1.故事形式的语文学习
这种形式包括编写文学故事形式、直接讲述故事形式以及故事擂台比赛的形式,本文主要对编写故事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种形式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当中,需要搜集一些文学故事素材,根据所搜集的素材编写成一定的小故事,之后在全班进行交流,由教师进行相应的评比,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习园地上进行故事张贴评比,在各个编写的小故事中评比出最好的一个小故事,并给予该学生奖励,以鼓励学生编写小故事的积极性。
实际上,应用故事形式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升学生交流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不仅能够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还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来,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2.应用辩论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辩论式学习也是一种常见的开放性学习方式,主要在课堂上,所有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之下,围绕着一个辩题,选择自己的观点,并且分成正反两个方向,学生能够通过事实去证明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能够将对方的论点驳倒。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诸葛亮借箭”方式是不是骗进行辩论。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学生认为是一种骗的行为,另一组学生则认为是合理行为,这两组学生展开激烈的探讨。这样一来,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会加深对诸葛亮以及曹操这两个人物性格的了解,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表达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作用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性学习有效方式
要确保小学语文教学开放性更加有效,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
1.用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够使语文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为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现阶段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等心理特点,用问题设置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方面,故事性往往比较强,此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可以应用讲故事的形式或者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合作探究式学习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发展而言非常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应用这种教学方式时教师应该注意的事,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与指导,避免过多的干涉学生探究,确保能够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而这一过程中的主体为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出来,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开放性学习类型以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开放性学习有效方式进行相应的分析,旨在明确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开放是学习的地位与作用,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开放性学习的作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教师只有不断的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需求,才能够全面的培养学生,在推动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武玉敏.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J].金色年华(下),2010,(8):15-32.
[2]任亚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0):351-351.
[3]陶秀英.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9):3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