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2015-08-05赵慧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7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语文教学

赵慧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意识;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质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形成爱学、能学、会学的现代学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为体现素质教育,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提高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是否和谐。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实情感,才会把教师当成朋友。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亲师”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教育是一门艺术,对待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理解“民主”、“和谐”的内涵,对教育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在思想上要有明确的认识,处理要适度、妥当,既不小题大做,过分渲染夸大,也不简单粗暴,草草了事,这样才能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另外,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师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是价值上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应时时提醒自己: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互相敞开和接纳的关系,教师和学生要本着沟通和理解的目的,通过教育对话的途径,彼此吸引、参与、包容,从而分享对方的知识、思想、意向和情感。师生平等、直接、全面地互动,当双方因各自的差异而可能发生冲突时,也会在一种理性的架构下得到缓解,并转化成积极的功能。所以只有改善了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学《詹天佑》第5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从勘测线路中,可以看出詹天佑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么在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时,詹天佑又有怎样出色的表现呢?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把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在纸上画下来。(上台讲为什么这样画,其余同学看他画的对不对,给与纠正)小组合作画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更深刻地理解。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有热情,不仅学习了语文知识,更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三、运用语文教学本身的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罗丹大师说过,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宝藏!”语文世界是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每个领域、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环节,我们都能感受到美的温馨,寻觅到美的倩影,这里有语言美,这里有文章美、文学美,这里还有教学美、教师美等等。可见,语文教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闪现着无穷的魅力,这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力量源泉。大量的语言实践昭示,我们应该用语文教学本身的美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如:在教学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黄包车夫”一段时,我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文章中深沉浓厚的情感,并配以华彦均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乐曲凄婉流畅,跌宕回肠,表达了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绪,与文中人物的经历和情感极为相似。在学生动情的朗读下,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新鲜的生动活泼的知识,而且将拥有一个健康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四、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边作用的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两个方面看: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没有任何一方的参与就不成为教学。因此,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双主”调和,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来正确理解和发挥其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点拨等无论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阅读课文,独立思考,质疑解疑,分析讨论,限时写作,自评互评等,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高,凡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出发,围绕学生作必要的教学中设计,抓住教与学中的兴奋点,不断帮助学生去“发现”,使课堂上有尽可能多的精彩生成,让学生通过认识和实践,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让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肖川.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岳麓书社.2008年出版

[3]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语文教学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