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在争辩中飞舞
2015-08-05韩丽
韩丽
“一节数学课如果没有冲突,没有问题,没有矛盾交锋,就谈不上是一节好的数学课。”江津区数学教育专家张健老师掷地有声的点评,让笔者如醍醐灌顶:好的数学课堂是有争辩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著名的叶澜教授也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数学课堂上存在许多非预设生成,而“争辩”是其不可忽略的一种。这种争辩因学生成长经历、知识基础、思维理解等的不同对教学中某个知识点,某个环节的现象、问题而出现的“各执己见,互相辩论”,是出乎教师意外的一种生成现象,故称之为非预设争辩。而非预设争辩符合当前课改“注重生成的理念”, 众多实践也证明:不同意见进行“争辩”的数学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学生在争辩中来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是一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非预设争辩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那么,当争辩出现时,教师究竟应该怎样科学面对呢?
一、赏识鼓励,肯定争辩价值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当课堂上出现非预设的争辩时,部分教师却采取“熟视无睹”、“一概封杀”、“一味捧住原教案不放”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新课程的目标。教师应持赏识鼓励的态度,对争辩的价值给予肯定。首先,教师要淡化传统的强权权威意识,要有“课堂是一个可以争辩的地方”的理念。其次教师要不急于解决问题。教师要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争辩,要对其进行赏识、鼓励、引导。教师要懂得:真正精彩的课堂是不同意见进行争辩的课堂!非预设“争辩”引导得当,会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增添精彩!
二、顺水推舟,给予争辩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每课的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非预设“争辩“虽然能成就课堂精彩,但也更加有挑战性。当非预设的“争辩”出现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索和表达观点的机会。教师不妨来个顺水推舟,立即调整自己的预案,给予学生争辩的机会,顺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做一个旁听者,不要发言和“插嘴”,让课堂形成争辩的氛围,学生在智慧的较量过程中真正收获了争辩的快乐。“学习是快乐的,争辩是快乐的”。在这样“争辩“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自己才是课堂的主宰,从而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分数的认识》教学时,甲同学举例“二分之一”时说:“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此时乙同学说不对。我没有表明态度,教室里的气氛显得紧张。甲: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乙:“是。”甲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圆的二分之一?”乙:“是啊。甲:“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乙从圆形纸片上随意撕下一块,问:“这是分成两份吗?”甲:“是。”乙:“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甲:“不是。”乙:“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要同意这种说法呢?”甲心服口服。通过教师给予的争辩机会,学生不同意见的充分发表的“争辩”,加深对数学知识“平均分意义的理解。这种争辩是种充满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三、扬帆把舵,善用争辩资源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争辩的根源来自不同观点、不同思维理念的碰撞。好的争辩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成学生对教材的深度理解,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相机延伸,拓宽教学内容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教学观念在改变:数学知识变成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去理解和发展;教学内容不仅是数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死东西”。当课堂上出现了非预设的争辩,其实是一种可以拓宽教学内容的资源,教师要结合教材相机延伸。如教学《倒数》时,举例均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而在练习时却出现:思考0.2和5是不是互为倒数?生1:不是倒数。因为没有分数。生2:不是。一个是整数,另一个却是小数。生3:0.2可以看成分数五分之一,五分之一和5是互为倒数。生4:是,因为0.2和5的乘积为1,所以0.2和5互为倒数。原本是第二课时讲的内容,却通过争辩让学生明确:“乘积为1的两个数就互为倒数”。这就拓展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争辩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了很好的延伸,更好的理解了倒数的概念和内涵。
2.碰撞交锋,激活数学思维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的分析。“只要有思想的碰撞,必定有思维的成长。”在数学课堂上,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等都会引起学生之间智慧的交锋,这样的交锋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笔宝贵财富。通过争辩,让学生不同观点进行碰撞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对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很大的好处,让学生在激烈的争锋、智慧的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重叠》时,教师出示题目:某班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6人,这两个兴趣小组共有多少人?生1:5+6=11(人)。师:告诉你,没有11人,那是多少?生2:有可能是10人。生3:有1人参加了语文、数学两个兴趣组,所以两组一共有10人。生4:这题11人、10人、9人、8人、7人、6人、5人都有可能……生5:5人不可能,因为参加数学兴趣组就有6人了。生:有很多可能!因为既参加数学兴趣组又参加语文兴趣组的人数没告诉,如果告诉了就只有一种可能了。学生通过激烈争辩,“以辩促想”时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活思维”学生不停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条理”从而对新学的知识人人都有一定的感悟和体验,也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培养
3.勇于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源泉。教学中“学生的敢想敢说,充满好奇,异想天开,勇于进取,坚持已见”的争辩,往往是创新个性的隐含表现、因此,当争辩意外出现时,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进行争辩 ,培养学生的他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有个学生说::“比的后项可以为0,打球比赛时不就用了3:0表示吗?”对于这个想法,我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通过激烈地争辩,终于通过对比的意义有了深刻理解后,认识到“打球比赛中的比分后项可以是0,因为它们不是表示两人相除的关系”。这样的争辩,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多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求异能力得到提高,很好地培养了创新精神。这种“争辩”是应该得到鼓励、赞赏和倡导的。
4.有效调控,处理争辩结果
对于教学中的“非预设争辩”,我们也不能置之不理,或放任,因为这些“非预设争辩”很多都是学生的一种创新,是学生各自的见解,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有效调控,要对争辩结果进行妥善处理,力争使“非预设争辩”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对提高课堂实效起到真正的作用。①对于无意义争辩,要及时制止。教学《锐角和钝角》时,师:通过观察游乐园,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有好多好玩的玩具,有摩天轮、旋转椅、荡秋千、小火车…..生2:我看到6个人在再玩旋转椅。生3:我看到2人在玩跷跷板。生4:我看到都是铁做的。生5:不都是铁做的。生6:有些是用塑料做的,不都是铁……争辩和教学内容毫无联系,这是一种无意义争辩!教师这时及时改变抛出问题:你能在图中找出角吗?通过问题制止学生的无用争辩,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②对于争辩中的错误,要巧妙引导。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时,教师问到:是直线长还是射线长?生1:直线长;生2:是直线长,因为直线可以向两边无限延长而射线只可以朝一边延长; 生3:同意,是直线长,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可以从两边延伸,而射线有一个端点,只可朝一边延长……全班同学一致点头表示同意。在这时,教师轻声对学生说:你们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样的观点呢?学生说:想。师:数学家认为它们不能比较大小。因为它们虽然端点数不一样,但都可以无限延长,不能度量。③对于好的争辩,要表扬鼓励。表扬是一种激励式的教育方式,老师通过对学生表扬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更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争辩的意识“问题不辩不明、道理不说不清”,使学生通过大胆阐明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融入到集体当中快乐地学习,还课堂教学以生命灵性。
正如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师要用赏识鼓励的心态去尊重学生的“争辩”,顺水推舟地允许学生争辩,并学会科学善用争辩资源,丰富知识,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注重提高教学实效。“精彩在争辩中飞舞”,相信:非预设的争辩定能演绎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