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2015-08-05张秀梅

科教导刊 2015年19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中学生

张秀梅

摘 要 文化是人创造的,反过来,文化又可以塑造人。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和矫正学生的行为。本文着重研究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方法。

关键词 校园文化 行为养成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7.086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tudents'

Behavior Development Education

ZHANG Xiumei

(Pucheng Qiaoshan Middle School, Weinan, Shaanxi 715500)

Abstract Culture is created by human, in turn, culture can shape the people.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schools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education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schools can use the campus culture subtle influence on students, to develop and correct student behavior.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campus culture on students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ethod.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behavior developmen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学生行为养成教育,是一个古老又崭新的课题。古代一些教育家思想家已经非常注重行为教育,注重将“知”和“行”结合起来。先秦儒家、道家、墨家都非常重视知行合一。孔子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荀子认为学生学习过程包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行为是最终的目标。现代学校出现后,也注意到了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养成的作用,但是总体而言对这方面仍不够重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更看重教师的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在德育方面也是更注重道德意识的培养。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学校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德、情、意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内化再外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研究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而制约他们的行为习惯。当今社会上存在不良的文化,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和离经叛道的行为,对于身心还不成熟喜欢模仿的青少年产生了很坏的导向作用,而且当今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十分溺爱和娇惯,往往忽视子女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不利于他们正确意识的形成和行为的养成。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了对网络、图书等文化传媒的监管,文化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校担负着培育学生的重任,在当前还无法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前提下,应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文化环境,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和恰当的行为。

1 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三个途径

1.1 明之以理

学生的认知是学生行为的基础,应该通过认知来引导行为,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当代青少年是最具个性的一代,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这是这一代青少年的优点。但是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也会获得不良的信息,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学校不能完全采用强制的办法约束学生遵守行为规范,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弘扬主旋律,提倡正能量,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采取正确的行为。要注意的是,不能强行灌输和要求学生认可我们提倡的价值观,而是要培养他们自主分析,自主辨别,自主选择的能力,自觉抵制来自网络和社会的不良文化的侵蚀和误导,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追求健康的人格,并能够学会自律,控制自己的行为。

1.2 动之以情

意识的获得和实践,都需要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后,才能自觉的推行。学校必须把青少年看作主体,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体需要,设计一些活动,激发道德情感,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比如可以让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参加学校活动,从而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激发道德情感。学校还应充分发掘网络的优势,通过聊天室、游戏等调动学生参与,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1.3 喻之以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当前社会环境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金钱至上、道德堕落等,这些对学生会带来很坏的影响。学校虽然不能成为孤立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但是绝不能任凭社会文化对校园环境的污染和腐蚀,应该积极营造健康、和谐、关爱、文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能够自觉地分辨良莠、区分善恶,辨别美丑,从而培育美好的心灵和行为。

2 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

2.1 以环境为载体,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人文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用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校应从实际出发,使学校建筑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应该追求审美性。学校要努力营造优美的园林式环境,精心地选择花草树木,营造湖光山色,精心设计,巧妙布置,充分发挥自然景物对人身心感染作用,让学生在自然景观中愉悦身心,领悟人生,培养情趣。自然景物在传统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要注重采用文字说明、口头讲解等形式,让学生在“乐”的同时,也能有“悟”。建筑也是无声的艺术,它们的的颜色、形状、材料往往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学校应从学校传统、教学理念、办学特色等出发,使建筑具有积极丰富的精神内涵,激发他们斗志,陶冶他们的情操。

学校还要建设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环境,这包括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文化。有形的文化建设有,设置学校德育宣传栏,推荐好书好报,编写教室内外黑板报,布置文化广场,播报好人好事、师生佳作,创编校园歌曲等形式,宣传法律法规。有寄宿生的学校还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舒适、整洁的宿舍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有形的文化是学校的躯体,无形的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无形的文化包括校园舆论、学校风气、人际关系、教育理念等。学校应重视舆论文化建设,培养正确的舆论,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引导他们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认同要求的评价会促使学生按照要求去做,而负面的评价则会瓦解学生努力的意识,从而变得消极。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崇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传统观念、弘扬自由、平等等西方文明成果,让学生牢固树立最基本的价值观。

2.2 以制度为依据,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规范性

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的工具和精神文化的产物,对人的行为习惯起着制约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包括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推行等方面。学校应该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其他学校或组织的先进成果,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民主协商的基础上,以我们国家法律、道德和意识形态为依据,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行为规范。制度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进行宣传,监督实行。应该在教师领导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制度的宣传者和实践者,从而让制度能够落到实处,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教师要运用评价手段,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激发学生遵守规范的荣誉感,提高他们控制自己行为的决心和意志。制度的制定和推行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制度的平等性,严肃性,要做到在制度面前,所有师生一律平等,遵守制度光荣,违反制度必惩,让制度成为行动的标尺,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遵守制度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成为自觉地习惯。

2.3 以教师为榜样,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模仿性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个性还没完全形成,喜欢模仿,教师作为他们的老师,自然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影响他们的意识形成、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学校应该狠抓教师的管理,加强师德和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楷模。这样,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对学生的教育,学生在崇敬教师的同时,会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谈举止,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是管理者,也是实践者,在行为养成方面,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严肃性,从而自觉履行。教师还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用自己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治学精神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有的甚至持续终身。

2.4 以活动为抓手,使行为养成教育具有指向性

活动是课堂的补充,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提高思想修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学校要统筹规划,根据培养学生的目标,设计形式多样,主题明确,前后衔接的活动,比如培养学习习惯的读书会、征文比赛、诗歌朗诵等,培养意志品质和体育技能的运动会、各种体育比赛等,培养道德情操、文明礼仪的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争当文明标兵活动等。在举办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也能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学校要派专人管理学校社团,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制定社团的管理措施和制度,筹划和开展社团活动,使社团成为学校联络学生的组织和展示文明行为的平台。校园文化活动要想取得成功,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兴趣,取得他们的认同,并且要采取新鲜多样的形式,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采用互联网的形式,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火花和行为的养成。

总之,“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只有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氛围,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感受,调动他们自觉地追求美好的精神世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论文是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史华楠.校园文化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2] 朱庆和.发挥校园文化教育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教学研究文论.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