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5-08-05李秀敏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世界上许许多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试想,倘若当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没有大胆质疑“为什么苹果不会飞到天上去”,会发现“万有引力”的定律吗?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站在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堂教学中,我除了充分利用课本后面的思考之外,还精心创设一些有利于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一题多解的练习。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能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发展。此外,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现代化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现代化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利用实物投影仪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眼、口、手、脑并用,低年级中常使用教具和学具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图文并茂,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因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动手参与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比一比,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的规律,主动去获取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教学第一册“ 认识物体”时,在学生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玩“拼积木”游戏,在游戏中,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如: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在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有效地发挥,充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才能將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最终获得系统化的数学知识,这才是学习的最大收获。在学习中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便会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欢乐和喜悦之中,从而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
李秀敏,职务:教师,职称:小教一级,现就职于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河西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