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担当创新驱动发展重任,实现新常态下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5-08-05王忠禹

市场观察 2015年7期
关键词:驱动科技企业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跨学科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步入到了一个新的创新活跃期。世界各国近年来不断提出新的科技规划或创新战略。全球竞争正在进入到一个以创新为核心的新阶段。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新常态,增长动力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换为创新驱动。核心就是要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此,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将其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去年8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专题研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问题。今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中国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必将大大加快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这都标志着我国进入到全面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期。

为了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福建省企联等相关单位决定,在每年的7月8日即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企业家们回信的纪念日,举办“中国平潭·企业家科学家创新论坛”,旨在搭建企业家与科学家交流合作平台,打通产学研用通道,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全面理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

市场导向将企业和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说创新需求来自市场,创新的主力就应当是市场主体,创新的资源就应当向企业聚集。近年来,深圳形成了“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地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的“6个90%”。但也要看到,像深圳这种情况在我国并不多,我国还没有形成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为此,《意见》提出了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如何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十多条具体改革措施。尤其强调要增强企业、企业家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话语权。这些措施充分表明了中央对企业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创新驱动战略为企业创新开阔了视野。《意见》指出,要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做到“四个统筹推进”,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这标志着对创新的认识和工作推动,已从单一的科技创新进入到全面创新的新阶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传统行业面临全新竞争。如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挑战,微信对传统通信业的挑战,智能制造对传统制造的挑战,互联网对传统的分工结构发生的重大变革与调整等。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都包括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因此,广大企业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管理创新为基础、体制创新为保障,有效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全面深化改革将为企业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长期以来,我们促进创新的政策文件比较关注科技活动本身,主要考虑各种科技计划和项目。这次出台的《意见》把政府推动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如何营造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上,抓住了制约创新的核心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那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是最紧迫的还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此,《意见》通篇贯穿了全面深化改革这条主线,把改革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坚持全方位、多视角、系统改革的方法,注重经济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对外开放体制的系统改革合力,从八个方面提出了30条近百项改革举措。我们相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逐渐落实到位,必将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从根本上激发广大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

大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这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寄予了厚望,提出了要求。

坚持持续加大投入。研发投入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只有持续的研发投入,企业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得到质的提升。华为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为信息与通信领域全球领先的制造商,与其持续的高投入密不可分。华为从1992年开始,坚持每年将销售额的至少10%投入研发。2014年华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4.2%。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企业研发经费规模仍不大,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为0.93%,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则普遍在2%以上,差距十分明显。从研发投入的构成来看,2013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中,科学研究经费占比仅为2.8%。而世界主要国家企业的科学研究占比普遍在20%以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自主创新的源泉。企业研发经费中科学研究比重偏低意味着企业原始创新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意见》提出要坚持结构性减税方向,逐步将国家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方式由传统的项目支持转变为普惠性财税支持力度,并完善相关税费扣除计核方法。这是政府支持企业创新方式上的重大调整。广大企业要抓住这一政策机遇,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吸引高层次、高素质创新人才。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虽然我国企业已经拥有数量较多的研发人员,但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十分缺乏。2013年,我国企业研发机构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为7.4%。两院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科学家等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在企业的比重更小。“千人计划”入选者中企业引进专家仅占11%。这次《意见》将“坚持人才为先”作为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提出来,并专门用两个部分部署了如何“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如何“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广大企业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探索,用足用好这些改革政策,建立起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机制,要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条件和土壤。创新人才都是勇于打破常规,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因此应从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提高对创新人才的包容度。吸引和选拔创新人才,不能用衡量领导干部的标准来衡量。只有吸引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到企业创新创业,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勇于开展原始创新。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能力已经从技术引进为主开始逐渐重视自主研发。近年来,我国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919大型客机、核电、高铁、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等领域之所以取得重大突破,根本在于这些领域的企业主动将研发活动向创新链条的前端延伸,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从引进、消化、吸收的“逆向创新”向“正向创新”转变,突破了核心、关键技术,引领了创新方向。广大企业要借鉴学习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增强自信,积极开展原创性、高水平研发活动,形成有重大影响的专有技术和主导产品。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前瞻性战略技术研究,以积累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从创新追赶向创新引领转变。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探索新的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长期以来,科技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难是制约我国创新效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顽疾。一位全国政协委员2012年“关于促进专利产业化”的提案中反映,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大国,但专利产业化率仅为5%左右,发达国家一般都是80%左右,可见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确实存在肠梗阻。为此,这次《意见》提出要“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对接”。而要实现这四个对接,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和牵引作用,实现从以大学、科研院所主导的先科研后产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转向企业主导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模式,构建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产学研用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更大规模更深产层次的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其中,关键是要充分发展企业主体作用。企业为主体的关键是企业要主动寻求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外部创新组织的技术合作,从而建立起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比如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移动通信标准及其产业化,就是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典范。

推进龙头企业牵引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创新。许多领先企业通过增强产业链创新的主导能力,有效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攻克产业链核心技术,从而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能力和竞争力。当前,我国许多产业的产能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整体技术仍然处于世界中低端,迫切需要在政府引导下,龙头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以市场机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中广核自2004年以来,充分发挥核电站总体设计、建设总承包商的作用,以核电项目群建设和核电产品创新为纽带,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群管理、质量管理、创新联盟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探索出了一条企业主导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核电国产化率从初期大亚湾核电站的1%,提高到阳江核电站的85%,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围绕产业链薄弱环节布局创新。除了加强产学研用和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外,企业还要可以根据自身优势,从产前、产中、产后等多个环节寻找创新突破点,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陕鼓、杭氧等许多中间设备制造商则在对关键技术和关联技术进行高强度研发的基础上,与重点客户形成战略联盟获取稳定市场资源,与重点配套商合作研发,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整个产业附加值。三峡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则充分发挥用户端的拉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承担起产业链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责。通过三峡工程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设计施工,有效带动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等上游企业共同突破产业链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特大型水电及机组、特高压两大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弯道超车”,引领了全球创新。

大力提倡开放式创新,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这是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做出的新部署,指明了当前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树立起开放创新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变化。开放创新适应了21世纪全球一体化、开放、融合、共享的发展潮流,改变了企业所有创新活动都由自己独立完成的做法。许多跨国企业创新发展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构建起面向全球的创新网络。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在高端领域实现创新已经不能再全靠引进技术,必须转向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也不等于企业独自创新,而是要将创新视野放宽到“内外部、上下游、国内外”。在创新过程中,不排除引进先进技术,以解决关键环节的“卡脖子”因素,但着力点和重点是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把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

做好高水平引进来与主动走出去有机结合,占据价值链高端。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迈出了重要步伐,综合实力大幅提高。过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端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如今不仅实现了部分替代进口,而且正在越来越多的输出国外。比如,我国高铁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动车组,并依托国内巨大市场开展了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实践,积累了成功经验。近年来加快走出去步伐,实现了从产品和部件出口到高铁系统全产业链输出、从出口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新突破。为引导推动更多中国企业技术、装备走出去,培育新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意见》从“鼓励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优化境外创新投资管理制度、扩大科技计划对外开放”三个方面提出了诸多改革措施。广大企业要以此为契机,坚持高水平引进来与主动走出去有机结合,立足国内庞大市场,主动把高端技术、装备、产品输出海外;同时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资讯中心等,获取创新的战略性资源,努力形成“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

抓住新一轮对外开放机遇,寻求海外创新机会。当前,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正在加快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等,是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将为我国企业提供更大的海外发展空间和创新机会。广大企业要从过去主要按照他人制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国际竞争,转变为主动参与并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学会掌控国际竞争的主导权、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权,学会如何在境外寻找创新机会,开展创新活动,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创新能力。

(本文系王忠禹在“2015年中国平潭·企业家科学家创新论坛”上的讲话,发表时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驱动科技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